恋爱、婚姻,与女性主义十二问:即使不婚不育,这仍然是我们的生活

吳貳說
·
(修改过)
·
IPFS
·
当「成为女人」就不得不恋爱、结婚,否则你就是「不够像女人」时,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社会强加的价值,并逃离这些价值给女人设下的既定样版?

前言:我是谁?

我是个1996年生的台湾人。目前的自我认同是无性恋与无性别。同时,我也已经决定要一辈子维持单身的感情状态,以深刻且踏实地去实践关系无政府主义。

然而,我确实是被当成女性所养育长大的,生活中也没少过「你这样会嫁不出去」的恐吓。即使成为女性主义者让我期待自己的老后,但快要奔三的年纪也让我有一股下意识的紧张。在这样的生活中,竟有个机会能够看到女性主义与婚恋议题的讨论征文,觉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回答。 (也顺便认识了她乡这个论坛,这里真的是太舒适了……仿佛回到家一样的快乐)

很感谢Matters和她乡举办的这次征文。希望自己能趁机留下点什么,并留给未来的自己做反思。


原生家庭与婚恋观选择

  • 你的母亲在家庭内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会影响你对婚恋的选择吗?
  • 你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扮演怎样的形象?这会影响你的婚恋选择吗?

我在幼稚园后家里就只剩母亲照顾我与妹妹,父亲离家工作,在我国中时外遇,与我母亲离婚。我和我父亲最后一通电话,他告诉国中的我,他从来没爱过我母亲。

我母亲和我非常疏离,互动只有「我好累」的拒绝,与「我花了很多时间跟钱照顾你们」、「我的钱跟时间不够」的抱怨。他唯一让我觉得正向的内容,是他大学的生活。他在大学认识了我父亲、认识了许多直到现在还在联络的朋友、他在这个地方找到突破框架的可能,认识了同性恋的存在、认识了不婚不育的生活。打开电视,有许多他的同学在上面活跃,他总是自豪的向我炫耀自己认识这些人,同时,一脸不可置信的质问我怎么会不晓得这些人的名字。

我曾非常憎恨我的母亲。也憎恨我的父亲。我不懂为什么我父亲没有爱还能生子(并如此轻易地放下养育的责任),也不懂为什么在一个进步、高教育的环境下,还要选择婚育的母亲。我尤其厌恶我母亲向我唠叨钱的问题,同时又要强调「你想要什么就说,钱再赚就有」,再等我要求的时候说我的要求不重要、不值得花钱,我自己该看着办。

我一点都不想活。也不觉得活着有什么开心的。我只觉得我被迫要为了活下去而忍耐与努力,同时为了自己活得不够好道歉。

如果不要婚育就好了,这样不就没有我了吗?你们也不想要我,你们也不爱彼此,为何要婚育?这件事一直都是我心中长久的愤怒。我从来不懂他们的选择,为了逃离他们,我已经用尽全力。回过头来,我却已经「输了」我妹一大节。

他比我更适应这个社会,早早交了男朋友,顺利的上了大学,独立,同时和两个人都保持良好持续的互动。只有我,既不懂得撒娇讨好,也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读书、工作、找对象、结婚、生子,于是,我妹一直以来对我的瞧不起与不尊重都显得更有理由,我成为了那个「任性」、「长不大」的人,我使我的家人蒙羞,我不够「孝顺」。

于是,我一直有一条「万不得已的退路」在等着我:如果我再也无法这样生活,那我至少至少,应该要好好的成为一个异性恋,免得真的「没人要我」。

结局是,我得到许多的性骚扰、性暴力,最终, 我遭遇了性侵


也许是幸也是不幸,我和家人疏离这点,虽然让我变得害怕求爱、畏缩、被动,但也保护了我直到成年,在我失去一切,于是主动追求着要成为「合格异性恋」的过程中,我有那么点资本能够自行梳理、理解自己的行动,肯定自己、原谅自己、陪伴自己。于是我再也不打算成为异性恋,也再也不打算恋爱、结婚、生育。

我不走这套。而我也不需要害怕再让谁失望。


恋爱中的迷思

  • “恋爱脑”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词汇吗?亲密关系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同时真诚地爱呢?

「恋爱脑」绝对是个负面词汇。似乎揭示着:不理智、不可理喻、只有恋爱最重要,为此能牺牲一切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如果你是个恋爱脑的人,表示跟你当朋友,当你恋爱时,我只会被踢在一边,只能等你恋爱结束时,我才能再一次被看见。

然而,若拿着「不结婚就等死」的社会脉络下来看,对这些人来说,不能结婚的社交关系确实都只是浪费时间。

读书或工作都是在推迟婚育,当你老了你就没机会了,你就会后悔。早早找个好男人嫁了生活才有保障,仿佛女性除了婚育以外,没有其他选择,若女性向往权力,就只得婚育。

然而,同样是追求权力,当男人追求工作上的成功、经济上的收入、政治上的权力时,我们却会认为这是「正事」,且充满「企图心」与「男人味」。这就奇妙了。显然恋爱是格局小且不值得重视的。是因为恋爱不重要吗?还是因为恋爱要成功,只能看「有没有人要你」,你自己单方面的,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也显得你努力很可笑)?

这不是污名化,什么是污名化。更别提男性可笑地相信「有钱了自然就有伴侣」这套简单的保证。

若我们无法识破婚姻本质就是利益交换,我们该如何真诚的看见面前这个人是因为你是你而愿意和你相处的?还是我们会计较着外表、身高、学历、收入,来去遴选最适合的「另一半」,并以此票选「最想交往/结婚第一名人选」?

有时人们会说「恋爱会蒙蔽双眼」,我到不觉得真的是恋爱(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期待,我们想像,有了一段关系后我们才会「完整」。于是我们人生中只剩恋爱,不论你是否已经是个经济独立的人、你是否有着倾听你且关注你的朋友,这一切都不比「恋爱」特殊且重要。这种与想像互动的过程,就像瞎子摸象,怎都很难说自己清醒着。遇到对方说自己不婚不育,也许还会感到被欺骗,感到浪费时间,只因你相信自己的「付出」该获得的不是这些。

我保持清醒的方式,首先是远离恋爱(或说远离不明就里对我抱持好感的人,没有相处,那他到底想像了多少我该符合的样子?)。而保持真诚这点,我认为需要非常的自私──我只和我喜欢、且非这人不可的人互动。我必须非常珍惜我的时间,于是,当我需要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必须非常有兴趣、非常专注,否则,这是对我与对对方的不尊重。

(我同时也认为阅读沟通书籍是非常有帮助的方法,《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一直是我的爱书,非常值得重复翻阅,提醒自己有界线且清楚的表达需要,而不以情绪勒索的方式逼迫他人不情愿的付出。这能更好的维持一段关系的长久)


  • 身为女性,你如何看待女性主义者进入异性关系是“屎里挑巧克力”这一观点?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但觉得好贴切XD

即使是巧克力,也是在屎里的……虽然能吃,但就……就有屎味……(抱头)最好笑的八成是屎巧克力会说:又不是所有咖啡色的都是屎,我周遭都是巧克力啊,是你自己不努力、不会挑。

异性恋加上男性认同的文化本身就与女性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光是让他们意识到女性不是他们能理所当然取用的资源就已经够累,我选择不搅和这淌浑水,并敬佩愿意一人一杀的姐妹们。当然,愿意学习、贴近女性文化的男性很好,但他们有多少是因为「身为人本应受到尊重与理解」的目的学习?还是只是觉得多学了会更容易交到女朋友?

当社会结构明目张胆地让一切都要成为男性的光环,而非男性都要为了男性去牺牲的时候,我们又要怎么期待男性能被养成替人着想的「娘娘腔」,并跳出(女性认为的)男子气概屎堆?


  • 在恋爱关系中,如果处在社会地位和资源较弱的那一方,怎样在尽量保持各个方面独立性的同时,理解和接受来自伴侣的好意/资源/帮助呢?

我会把这个想成是合作关系。有点像是,再怎么样,我也无法一边精通医学,同时精通语言、绘画、哲学、缝纫、家事、烹饪、程式、心理、农业……就算都精通同样领域,彼此的切入点不同,发展方向也不同。这时候说「交流就是单方面被人看低」而拒绝,我到觉得想成「交流能让我有更充足多元的观点来发展」,也许会有更多收获。

我算有点厚脸皮的那种,会觉得你的人生得到的回报既然是钱,你拿钱来换我的知识与人品,这交易满划算的。只是卡在资本主义单一的价值体系中,很容易会落入「没钱/没资源的一方就是比较差,要更低姿态才上道」的想像中。我认为终究还是要跳出来质疑,为什么这社会衡量价值的方式是谁更会赚钱?以及,为何女性擅长的技能与价值,大多都不支薪?

啊但我有遇过很希望我能跟他赚一样多钱的人,他强迫我学很多「对我好」的技能,同时他也没很重视我在乎的女性主义与情绪议题,他一面贬低我「不够努力」,但又同时觉得自己不比我聪明,很自卑,所以我们后来就没联络了。 XD


  • 女性主义者如何划分在亲密关系中“磨合”、“付出”、“忍耐”的边界?你如何看到恋爱中权力关系的博弈带来的”爱“与内置的权力拉扯?

需要磨合的都是屎。没别的想法了。

对我来说,关系里不存在「改变」,顶多只有「知道」。你知道越多,你能想像的就越广,接受度越高,能选的选项就越多。然而,尊重彼此的界线、给予对方空间与选择的自由,是一种做为人普遍应有的基本礼仪。这不叫磨合,而叫道德。我不认为人应该要成为不是自己的人,包含强迫自己学习没有必要(但被人说「更好」)的内容。

若有人和你相处很不舒服,却不放你走,还说「你不磨合就是不认真对待关系」……快逃啊!别留恋了!人有什么必要一定要社交呢?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是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真的是没必要勉强自己去和人相处,或试著成为人见人爱的人啊。

成为自己喜欢的人更重要。磨合不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磨掉了嘛。我真的是不想这么做。明明只有我能陪我自己到最后一刻,我的想法难道不该是最重要的吗?


  • 你伴侣的什么行为有让你感到不安吗?你认为一段亲密关系中,如何才能使伴侣感到安全感?

我很不喜欢来往互动的频率突然改变这件事。不论是高频率突然断频,还是低频率突然高频率这件事。对我来说,这需要告知,但很多时候,我是被迫接受这种节奏的,而我要求告知的需求也经常被贬低或被嘲笑。我不喜欢对方既要我把他当成我人生一部分规划,但又给我太多不可预测性,同时把这些责任当成非人为的,要我独自承担这些责任。

不安很多时候来自于不可预测性,而不可预测性有时其实是可以透过共同承担责任来稍微削减的。例如面对灾害,承认灾害的可能性,事先准备,遇到灾害时受到的伤害可以减小、恢复的过程可以变短。若只是拼命否认伤害发生的可能,而错失准备的机会,到时的损失也许是再也无法弥补的。能够谈论、能够承认、能够约定,我认为这些都会是减低不安的好方式。

只是很多时候,我还是觉得所谓的不安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能够「试着相信」说不定才是关系产生信任最重要的部份。但要是一口咬定「既然这样那就一定会那样」,很多时候反而会失去许多可能,这也是我经常感到悲伤的部份。


  • 你在约会/恋爱/婚姻中是否有过“操纵“或者“被操纵“(即中文流行语里的“PUA”)的经历?你如何定义与识别这样的行为?

超级多,甚至都还不算恋爱关系。不如说整个华人/父权/资本文化就是操纵逻辑,你没怎样你就是怎样的人,比比皆是啊。我打你是为你好,我虐待你是为你好,他欺负你是因为他喜欢你……到底要怎么在这样的文化中保持清醒与逃离操纵,我觉得可能要远离社会才办得到……

但离开关系的现在倒是觉得,很多时候「需要」操纵,其实也是来自各种不安感。例如害怕对方离开,就让对方变得没自信、失去自己就无法独立的样子(虽然我不懂跟这样的人相处有什么好玩的);害怕自己比不上对方的学识,就说对方学的东西没什么,或说对方浪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时间放在其他(自己更喜欢的)事情上……

多少比起对操纵的普遍存在感到愤怒,更多的是「为什么情感教育这么不足啊」的困惑。说「我好希望能跟你长久保持关系」、「我好害怕你觉得我不够好所以离开我」,为何会比「你离开我之后就没人要了」、「你这种个性除了我以外还有谁能接受」来得难呢?

也提供个我自己分辨操纵的小撇步:我在这段关系中,是更喜欢自己了,还是我觉得自己变得很不重要、不值得一提,做什么都错?

后者我会赶快逃走。越早逃越好:)……对这类人忍耐与磨合都是浪费时间而且理所当然的,什么尊重与回报都换不到。


婚姻与女性主义的探索

  • 你如何看待与你婚恋观不同的女性呢? “尊重祝福”是否是最好的答案?

我会认为,凡是有全面资讯的人,都不会轻易选择婚恋关系,把自己的发展、时间、付出等卖掉。但事实情况是,婚恋就像是食品成分表,公开是公开了,但那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要吃个十几年才知道,到时候要后悔根本来不及。

然而这是没有资讯的人的错吗?还是这个社会的有权者故意愚弄我们?

我们为何要祝福被愚弄的受害者?我认为更该做的,是彼此支持,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对方维系关系,把处于婚恋的女性当成独立的个人看待并相处,尽量留意对方能得到收入的机会,不要让对方陷入非亲密关系不可的境地。不去批评对方的选择,但尽可能提供资讯与资源,帮助对方在准备更充足的状态下做出不会后悔的决定。

即使理想上,我认为婚姻与一对一制度应该被毁废,但更多时候,个人是无法承担他人承受的环境与后果的。理想讲得很满,批判也很容易,问题是,我们真的有那个能力对他人的未来负全责吗?你能养对方吗?你能提供对方必要的情绪支持吗?你有办法取代对方能得到的所有资源吗?

有时候我对于批评女性选择的人感到很愤怒,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未能看见资源的局限,把女性主义变成精英式的教条,让女性不再能从女性主义中受益,只能在抛弃一切的情况下痛苦的选择女性主义,或是保有原本的生活归顺父权。这简直太讽刺了。


  • 怎样理解与婚姻制度默认绑定的法律关系/权益(如探视,移民,财产继承)和福利(如减税,购房育儿补贴)?

我对法律不熟,就我知道的部份,法律基本上只保障异性恋一对一关系。而目的最主要是为了保障「孩子」的来源──这个孩子跟这个男人有关系,于是这个孩子有合法权力能得到法律的保障与其他。同时,加入这个关系的女人必须负起照顾责任,于是「优惠」女性,让女性可以更「轻松」。

看起来很好,但背后预设的价值令人不寒而栗。以及为何非得结婚才能享有这样的福利,而不是有了孩子的人都能有相应补贴呢?养小孩似乎是个人的私事,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负担,兼顾育儿与上班的挑战几乎只在女性身上出现而且也几乎不可能解决,法律顶多就是亡羊补牢,却也让女性更无法从婚育带来的「好处」枷锁中离开──就像男性无法从父权带来的好处中离开一样


  • 如果你是已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女性,你会对选择生育的女性减少共情吗?你又会如何看待生育家庭,如果生活圈远离已育家庭,那如何实现这份“谅解”?

我虽然不打算生产,但我其实心中是向往养育的。或说,我认为养育这件事,是非常好的支持与连结彼此的方式。我未能从我家庭中得到适当的爱,然而我仍是人,我仍需要与人连结,感受到被接纳,被爱。若我母亲能得到更多支持、更多理解,我母亲会不会脾气比较好,我会不会过得更快乐?我认为是肯定的。

批判已生育的女性难道能让这些孩子消失吗?还是会给孩子带来新的伤口?出生这件事已经有太多不能选择,在哪个国家、被当成什么性别养育与被期待,这些痛苦都是来自于社会,而不来自于个人。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尽量的让他们能好好成长,为此,好好支援家长们绝对是重要的。

我认为即使生活圈与已育家庭脱节,传达「理解」本身就会有所力量。仅仅是发声说「养小孩很辛苦,值得大家多体谅」就会很好。


  • 女性可以在在婚育/母职中保持和贯彻女性主义吗?如果可以,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你没有进入婚姻关系,可以畅想一下)

女性主义绝对不是一种教条啊,实在很难条列式的列出:这样做就女性主义、这样就不是。有时候只是花时间好好爱护一下自己就很重要了! (以及这社会可以多给女性一点丢包小孩的选择吗,整天绑在一起是要死人吗?)

然后我要偷推我看了觉得超疗愈(同时也感觉自己多了好个虚拟家人)的帐号: rice & shine

对我来说他完全就是我的婚育典范与想像,而他能在这样的关系中感到快乐,真的是有很好的队友与互相谅解的心意啊。只有女性自己努力的婚育关系,不管有没有实践女性主义,都太寂寞了吧。


结语:我们该如何更「女性主义」?

这次的十二问对我来说真的非常特别,我非常高兴Matters能够有这样关注女性处境的题目与活动,也很开心透过Matters知道她乡的存在。只是,在阅览相关创作时,我发现有许多关连作品非常的排斥「女性主义」,甚至指责这样的十二问是在强化刻板印象,让女性不得不与生育联系起来。这些真的都让我非常悲伤。

对这些人来说,女性主义似乎遥不可及,同时也跟父权一样,是一种新的规训与规则,有分好坏与努力与否,你不够努力,你就不能是女性主义者。然而,这种思考方式,却不是女性主义带给我们的,而是父权让我们习惯了,我们要「够完美」,才能被称做是「女人」。

同时,这种排斥婚育经验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在无视我们人类共同的经验:我们都是被女人所生,被女人所养。但为何为何,回答婚育相关问题,反而变得不够「入流」?或说,为何女性主义只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呢?为何没有男性趁机好好地思考,自己与婚育的关连呢?

我对这些愤怒感到心疼。也许是女性主义还不够好懂,也没办法教条式的传播,导致学习与理解女性主义,都显得困难也不习惯。然而,女性主义并不是新的教条,女性主义也不是新的父权。女性主义是有关于如何开放视野的思考,同时肯定、理解存在的必要。这说起来自然很模糊,然而,没有比这样的说明更能明确的概括女性主义了。

我想在此丢出两个延伸阅读,希望对女性主义抱持敌意,却仍然愿意看完这篇文章的人能尝试读一读:

我结婚、生子,那我还有资格当女性主义者吗?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中明显地折射出一种被肯定的欲望。她在追问一个她心中的权威:「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女性主义者?」这个问题听起来是如此的熟悉。 「我是不是一个好女儿?」「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不是一个好妻子?」——是不是很类似呢?

与我自己的文章:〈 「女性主义」取错名字了吗?

对女性主义者们而言,「女性主义」就代表了我们拥有相似的核心与共识,我们关注相似的议题,也许我们手段都不同,但我们都同意:我们不要这个崇尚有毒男性特质的父权世界。而使用「女性主义」这个词,是最容易让女性主义者们找到彼此、并建立同盟的方式。我真的不认为女性主义要因为非女性主义者总是误会,就刻意抛弃这个名字,服务一群根本不真的在乎女性主义的人。因此,「女性主义」必须要是女性主义。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 :D

CC BY-NC-ND 2.0 授权

有時表達共鳴的方式也可以很簡單:

吳貳說女性主義者,同時也支持:開放式關係、性解放、無條件基本收入、安樂死、情感教育。 聯絡:wuerhyueh@gmail.com 部落格:https://wuerhyueh.wordpress.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腐文化中進化的「壞」男人們

當女孩去冒男孩的險:穿越到異世界的惡女們

高顏值警報:女孩,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