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好好说话:赖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沟通」入门课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28a80354-d0c1-4c1c-8abe-e8ba999fb649.jpeg)
一直都知道这本书,但没想到我竟然过了两年才阅读这本书,原以为这顶多就是一位心灵导师在讲述如何说话语气委婉、同理他人的书籍,结果我很惭愧地承认我错了!这绝非是一本以艺人为卖点而出版的心灵鸡汤,而是作者以四十年钻研心理学的角度来传授我们过往所没有接触过的「非暴力沟通」技巧,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歇尔・卢森堡所开创,而作者也以此为基础作延伸的推广教学。
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这本书的简短访谈,看完之后你将会对这本书有更多的好奇心,也会深信这本书会使我们获益良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直是很难的课题,我们总是因为各种情绪或是对方的行为而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粗暴,而这样的语言通常达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感而抵抗,而这本书就是要教我们如何把话说好,所谓的好并不是甜言蜜语也不是礼貌谦让这么表面,而是透过观察、感受、需要、提出请求四大步骤来进行。
✔观察:
我们时常习惯以「我」的主观角度来说话,却不习惯以客观陈述的方式来表达事情,第一个步骤「观察」所需要练习的就是单纯陈述事实,不带任何评论与评价。
这一点非常需要耐性,必需要练习心平气和才能做到。比如当你看到另一半乱丢袜子在地上,客观陈述的事实是:「袜子在地板上。」而带有评论的说法则是:「你又乱丢袜子在地板上。」光看这两句话就可以知道哪一句比较中听,哪一句比较令人反感,当我们已经有了负面情绪时,要不带任何评论是非常难的,也很需要好好练习。
✔感受:
诚实说出自己的感受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从小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里,感受时常被忽视,大人时常会责骂哭泣的孩子或是否定他们的感受,甚至也传递表达感受对事情并没有帮助的言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养方式也无形中让我们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仿佛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代表了脆弱,而脆弱又让人连结到无能。
作者告诉我们: 「一个无法理解内心感受的人,也很难了解别人的感受与需求。」
书中我认为很有收获的是我们时常把对别人的评断当成是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我觉得」、「我感觉」都不见得是在讲述感受,而是要从后面接续的词来判别。
例如:
「我感觉你忽略我」(评断)
「我感到很寂寞」(感受)
是不是就能观察出哪里不同了呢?
当我们评断他人的时候,就容易造成他人感受上被指责,自然也不会有良性的沟通。然而,当我们情绪好的时候要表达比较容易,相反地要表达自己负面感受而不带有抱怨、批判则是很有难度,我认为这一点很需要跟孩子们学习,他们总是如实地陈述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也丝毫不掩饰他们内心的忧虑与脆弱,无论我们在哪个年龄层,都非常需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感受并且正确传达给身边在意的人知道。
✔需要:
作者表示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即便说了再多的怨言却无法厘清自己的需求,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的需求是A,其实我们更在意的是需求B,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谬,怎么可能我们会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呢?
例如:
女朋友希望男朋友跟朋友聚会之前可以先问过自己的意见,而这个需要看似是「尊重」,但也可能是「参与感」或是「安全感」,我们必须要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正确传递自己的需求给对方,如此才能进行到下一个步骤。
✔请求: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提出改善的方案并且请求对方可以一同参与,但书中强调的是请求并不是命令,也不是强迫他人一定要接受,必须是让对方能够理解还要心甘情愿同意,最重要的是能接受对方有权拒绝合作。
若是已经进行到最后这个阶段而被拒绝似乎很令人感到沮丧,但作者表示即便被拒绝也要去理解原因,并且不要让彼此的连结中断,而请求也有三个很重要的要件即是明确、正向、具体行动。
例如:
你可以不要那么晚回家吗? (不符合正向条件,「不要」本身带有负面批判)
当你会比较晚回家的时候,可不可以先打个电话给我好吗? (符合明确、正向、具体行动)
是不是觉得不容易?难道我们从此跟身边的人讲话要如此小心翼翼深思熟虑了吗?作者告诉我们确实就是需要这么麻烦无误,也因为我们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更需要去学习非暴力的沟通技巧。
我们试着利用这四个步骤把话串连起来:
最近你时常应酬超过十点回家(观察),
我感到很寂寞(感受),
我需要多一点的安全感(需要),
所以可不可以当你比较晚回家的时候,先打个电话给我好吗? (请求)
以上是我阅读这本书后边写这篇推荐文边练习的例句,大家也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给自己出个情境题自问自答,其实蛮有趣的,强烈建议各位可以好好练习「非暴力沟通」,不仅能辨识自己的感受及需求,更能深刻体察他人的感受进而缔造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本令我获益良多的书籍,也是强烈建议各位阅读并且入手的一本好书,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也能让家庭、婚姻、亲子关系更加美好,非常值得推荐!
邀请大家一起来练习:
你为什么一下班回来就瘫坐在沙发不动?
你难道没看到我在厨房忙着煮菜,是不会安抚一下吵闹的小孩吗?
大家可以试着把以上的抱怨情境改成含有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大步骤的句子,欢迎在留言处与我分享唷!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f732f256-dee4-4177-b1e9-d01c4639d3e8.jpeg/public)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f732f256-dee4-4177-b1e9-d01c4639d3e8.jpeg/public)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7670ed57-fbc8-4b95-a71c-282472e951f4.jpeg/public)
![logbook icon](https://assets-next.mattersprotocol.io/_next/static/media/logbook.2cfac4f7.gif)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