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爱与和平失了踪——读《Exposing Hate: Prejudice, Hatred, and Violence in Action》
书名︰Exposing Hate: Prejudice, Hatred, and Violence in Action
作者︰Michael Miller
出版︰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Minneapolis)
版次︰2019年1月
ISBN︰9781541539259
这段时间一直在交替读两本主题类近的书,其中这本页数较少,总算赶在年关前读完。
二零一四年占领运动无疾而终之后,公民社会蛰伏五年,在去年初夏乘反送中运动再起波澜。只知道爱与和平失了踪,剩下就是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的仇恨与暴力。正当今天这座城市里的人还在揣摩红线在哪儿,两个世纪前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已经写得清楚明白︰国会通过的法律皆不得妨碍宗教、言论、新闻与集会自由。
尽管法律的确可以迫令人们除下面具,却没办法使人们卸下怨怼和猜忌。第一修正案通过之初美国13个州只有10个同意遵行,亦无法缓减当时基督徒对天主教徒的偏见和敌视;废除奴隶制多年后,种族主义对有色人种、穆斯林、犹太人以至其他种族的歧视仍然阴霾不散;性小众的平权路随着保守派大法官占大多数更觉蹒跚而行;放宽移民政策伴随的反移民浪潮与仇外(Xenophobia)心态与日俱增……何苦仍研读有关美国极右势力现况的书?
研究右翼并非因为自己是左翼。在美国政治生态里,左、右翼的分野主要在于对婚姻、宗教、家庭价值、性别与爱国主义之上。左翼拥抱自由和平等多元,认为政府应该主动推行促成平等的政策;而右翼则倾向传统观念,尤其反对政府以政策或行政手段介入。换句话说,那些年的鲁迅应该是个左翼精英,至于当代换了姓氏转了性别的「 港版鲁迅」,就是个踩过界的右翼份子。
2008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之后,极右份子视为对白人的切身威胁,极右组织在危机感驱使下如雨后春笋增长;钟摆在两届任期后摆到另一端,由倾向种族主义的特朗普上场,仇恨言论史无前例跃升为公众人物的演说内容,极右组织可谓与有荣焉。此书不仅宏观检视现时在美国极右势力的类型,还重点分析这些组织的形态,指出许多仇视组织都是建基于宗教、种族、性取向以至性别的偏见,并通过密语(Coded language)和次文化成为群组内部的共同语言增强凝聚力。这些组织地域上分布并不平均,主要集中美国东南部,即教育水平和家庭月入相对较低的地区,反映一个人的仇恨倾向与社经地位密切相关。
本来仇恨想法但说无妨,也是受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除非(或直至)言论构成鼓励别人参与违法行为——这也是欧美法律其中一个显著差异,美国曾经因为奴隶制存废而引发的内战,对捍卫个体自由特别深刻;而欧洲大陆经历二战种族屠杀的惨痛教训之后,相对美国更着眼个人仇恨之于群体以至社会的影响,近年甚至进一步规管网上仇恨言论,引发政府监察网络的争议。近至新加坡年前以意图伤害宗教感情起诉异见青年余澎杉(后获美国政治庇护),说明在欠缺民主制度和健全宪制保障下,纯粹以犯罪意图入罪的仇恨言论(Hate speech)容易成为政权打压异见的工具。
事实上,如何处理仇恨从想法化为具体行动,成为美国各州近年亟欲管制的范畴。加上美国民众可以拥有枪械,仇恨罪行(Hate crime)往往牵涉严重暴力行为,有时甚至演化成本土恐怖主义。两者的微妙分别在于,仇恨行为主要针对被仇视的个体,本土恐怖主义就是借无差别袭击宣扬仇恨组织的理念。
随着愈来愈多辍学青年活跃于本土恐怖主义活动,相关研究也指出缺乏成就感、酗酒滥药、在家庭或校园有暴力或自毁倾向的青年容易认同仇恨思想,继而被仇恨组织成员招揽。当这些青年无法循正常渠道取得成功,对现况感到无力和自愧时,仇恨想法就是他们自我解窘的答案。而仇恨组织甚至民兵组织就为他们提供身份(Identity)、社群(Community)和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也是攫取权力和别人认同的途径。作者强调成长环境的家庭教育有效协助子女对抗仇恨和反省偏见,认识到别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而对于极端想法深植的成年人,作者也没什么有效方案,只重申尊重、理解、和同情心有助彼此沟通。
话说回头,香港警队过去三个财政年度的新聘警员之中, 近五成半持高中或毅进文凭学历,权力与学术(例如语言和逻辑)能力一早脱勾。以警员起薪点每月25,380元计,已比全港 高中或文凭学历就业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数(15,000元或18,500元)高得多。这群执法者理解法律的能力大家心里有数,至于他们 脑海里有多少仇恨想法,恐怕无从稽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