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抗議以後,我們下一步要爭取什麼

Vivalapeople
·
(修改過)
·
IPFS
·
從近期針對封控的不滿和抗議,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改變中國大陸的曙光。我們的同胞應該繼續抗爭,從選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遊行示威受保護、權力運作公開透明化等出發要求全方位改革政治面貌,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但同時,也注重鬥爭手段,以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擴大影響力。

【引子】

11月24日,烏魯木齊高層火災導致10名我們的同胞喪生。

雖然根據官方通報和一些自稱是現場人員的敘述,火災發生時未及時逃離與新冠防控沒有強烈的關聯,其真實性難作定論,但是他們生命的最後關頭的一段日子裡,數月封控在家裡,不能不稱之為一種巨大的悲哀。

同時,關於核酸公司造假的消息也接踵而至。再聯繫到自上海疫情以來,某些封控地區的基本生活物資價格上漲幅度難以接受、人民群眾很容易做出以下判斷:疫情防治是一門生意,核酸機構、物資轉運公司和管理方、乃至一些相關官員都想趁機發國難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於是,從烏魯木齊開始,中國大陸的許多大城市和大專學校,都爆發了針對當局長期封控的抗議,要求解封。

【背景回顧】

自2020年初武漢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人面對抗疫歷來十分團結,也基本同意自願配合政府接受封控。這段時間,由於病毒傳染性較弱,致死性較高,中國政府基本上能夠做到“精準防疫”,透過嚴格防控將疫情控制在較小範圍內,對人民生活干擾較小。極少有人經傳染得過新冠,死亡人數也很少;而對國家經濟和就業貢獻頗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因為新冠沒有擴散,封控有限,工人既不會因為確診新冠、也不會因為遭到封控而不能工作,大部分可以正常運作。這時候,看到國外新聞,美國防疫過程中的混亂局面,兩黨陣營間社會之撕裂,反襯之下似乎讓我們頗感欣慰。

2021年11月26日,南非確認出現Omicron變異株病毒,[ https://www.who.int/news/item/28-11-2021-update-on-omicron]

一開始世界各國均持謹慎態度,並不同程度加強了防治力度。 12月14日,英國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 在經過辯論後投票表決通過新冠B計劃,要求必須在公共室內場所和公共交通上出示疫苗碼(COVID Pass) 及佩戴口罩,鼓勵居家辦公等措施。 [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prime-minister-confirms-move-to-plan-b-in-england]

同時,推廣新冠加強針疫苗接種。法國則關閉與英國之間的邊界。在2021年12月22日至2022年1月13日期間,英國每日報告的新增陽性數均在10萬以上。這僅是報告了核酸陽性結果的人數,考慮到未做以及未報告核酸的人員,則更多。

但同時,醫療專家發現Omicron對於有疫苗防護的人來說,重病率、致死率極低;此外,由於Omicron株基本上只影響上呼吸道而不入肺,後遺症也少了很多,很多人認為是時候放開嚴控,讓人們的生活恢復正常。從2月24日開始,英格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徹底與新冠共存的地區(Living with COVID-19),所有陽性患者均不需隔離,並從4月起除特殊情形外不再提供免費的核酸檢測。 [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vid-19-response-living-with-covid-19/covid-19-response-living-with-covid-19]

在此前後,也全面對邊境開放。其他國家地區,也相繼開放各類防疫措施。不過,如德國、台灣、香港等地,仍有嚴格的強製配戴口罩要求。

而在中國內地,則是另一副光景。三月上海疫情爆發,一開始上海市政府的應對思路仍大致是新冠疫情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所主張的「精準防疫」(此前上海是精準防疫的代表,能將高風險隔離區控制在一條街道、一棟建築物裡)。然而,Omicron傳染力驚人,快速擴散,使得精準防控無法實現。 4月初,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來滬,上海也進入「全域靜態管理」的狀態。這段時間,針對一些社區工作者的加碼防治、限制自由的行為,上海市民依據法律提出了自己的批評。

受上海高強度防疫管控的影響,2022年第二季中國GDP僅年增0.4%。 [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7/t20220715_1886607.html]

這與2020年、2021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成長緩慢甚至負成長,中國一枝獨秀比形成了巨大反差。

而後,為了限制Omicron這種傳染力極強的病毒株的傳播,中國內地各個城市進行了嚴格的管控,很多地方甚至一天一核酸。而在上海出現的加碼防控行為,也在其他地方多出現。

相較於Omicron進入中國內地前,許多衛健委的負責人和地方主政官員因防疫不力而被免職,似乎極少有因為加碼防控而被免職的官員。

這一局面,直到中共二十大結束以後,11月11日,國務院發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之後才有所緩和,明令禁止層層加碼和一刀切,開始釋放出逐漸放開的訊號. [ http://www.gov.cn/xinwen/2022-11/11/content_5726144.htm]

然而,許多地方仍未完全做到認真貫徹執行「二十條」。

而11月24日的這場大火,則點燃了長久以來對封控的各種不滿。

【防疫措施的討論】

2020年1月-2022年3月,是精準定點防疫的時代;

2022年3月-2022年11月,全域靜態管理是最大特色;

2022年11月以後,則是「二十條」的時代。

我們還是要承認第一階段,中國政府的防疫策略是整體成功的,人們並不需要每日排隊做核酸,偶爾有疫情爆發也只是短時間小範圍封控,死人較少,醫療系統未受重大挑戰,勞力密集產業未受衝擊,經濟正常平穩成長。

但第二階段,不僅是個人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許多產業也在封控中遭遇重大打擊:「彈性就業」人口大大增加,不僅缺乏收入來源,物價上漲又導致生活成本上升;對政府來說,無論是外貿抑或消費取得的稅收均減少,卻又將許多支出用在核酸和封控管理上;市場競爭力受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潛力也相對下降。

無論自由,抑或經濟,調整已成必然。

中國官方說「不躺平」。其實,我們看到很多別的地方在放開的過程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仍然保留瞭如強制口罩等措施。

在全域靜態管理的時代,為了限制新冠病毒Omicron株傳播,政府尚且捉襟見肘,乃至於要靠「一刀切」、層層加碼來完成工作指標。在「二十條」發布以後,人員流動性增大,想要徹底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已全然不現實,未來中國的新冠陽性必然飛速上升。那麼,我們要真正逐漸放開,需要面臨哪些挑戰,可以調整的點有哪些?

改全民到核酸點強制核酸為個人領自測核酸包報告核酸結果;

針對醫院預約系統進行改革,要求普通陽性患者居家隔離;

普通陽性患者在家自主隔離即可,周圍則不受影響(今年暑假,我樓下的室友陽性期間我就沒有受到影響);

增大醫療的投入,為容納更多的重症患者做足準備。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要做好心理準備,大概要死幾百萬人。雖然新冠Omicron株毒性較弱,但如果是數億人感染的話,死亡人數大概就是如此。不過對於一般人扛幾天就過去了,也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少數人會患上長新冠(long COVID);極少數人,基本上是未打過疫苗或者患有各種基礎性疾病的人會死去,也就是那幾百萬人。

這也是因為相較於較早共存的其他國家,我們的前期封控太過嚴格,大多數人都沒有遭遇新冠的真正挑戰。而這些國家,在前期即有一大批最脆弱的人得新冠死了,現在留下來的基本是經歷了病毒篩選後,有較強抗體的人們。

我們再看幾條可以調整的點裡,前三條直接就省下來了相當多防控管理的成本,也為大多數普通人帶來了自由,但肯定會帶來因人不自覺而導致疫情傳播的問題。然而如果真按「二十條」來,傳播只是早晚的問題。主張逐漸放開而非一下子全面放開,也只不過是為了讓醫療體系在每一個較短時段內不必承受過大的負擔。

【根本問題在哪裡】

但無論制定方針、決定採取何種措施防治疫情,還是具體的執行環節,顯然都應該和群眾積極溝通,聽取群眾意見和監督,向大家解釋好這樣做的理由,以及保障好基本的人身自由。對於民眾,法無禁止即自由。

烏市火災也點燃了大家長期以來對於有限的輿論自由度的不滿。

輿論的管控,其實是網路時代的全球議題。歧視、仇恨、辱罵性言論,會影響網路社群的和諧和人們的心情;謠言的傳播,也應該受到限制;機器人和水軍更是使得網路言論魚目混珠、真假莫辨。

網路平台的言論管控,權力主要在政府和平台資方的手中。

如果沒有管控,必然會讓網路輿論環境混亂無比,然而在如今的控制力度下,一些對政府正常的批評都很難發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抗議者手上都舉著“白紙”,以及為什麼官方此次闢謠卻會遭到網絡的大肆嘲諷的原因。

趙立堅曾引用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中的歌詞來嘲笑美國政府。其實,由於人總是趨利避害,各國政客和政府、媒體,選擇性回答,選擇性報道乃至撒謊,這種事情本沒有什麼奇怪的。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在遵守網路社群的一些基本的符合大眾普遍道德的輿論規則之下,我們確實需要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讓人民能夠更好地利用網路輿論監督政府。這樣的輿論規則具體應該是怎麼樣的,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如果網路社群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實現自由,那麼線下的基本自由是應該得到保障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這次,我們的同胞在多地示威抗議聲援烏魯木齊,如果他們沒有暴力衝擊警察和國家機關,或者違反其他法律,只是表達自己的一些訴求,就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也應該得到大眾的理解。

如果超越法律的限制,則有更不同的理解。一般來說,群眾是弱勢群體,群眾的鬥爭具有自然合理性。法律為人民服務,如果法律規則存在不合理,大家就可以討論對其進行修改,但是否在修改前遵守它?

從民眾的主要訴求來看,我們要建立一個法治國家。 「十年內亂」時期,不守法制地搞鬥爭的混亂局面仍然歷歷在目。從力量對比來看,首先使用暴力會讓道德打折扣,也讓自己處於危險境地中,近幾十年相當多的政府向人民屈服都是透過和平鬥爭的方式實現,我們也追求為後來者帶來和平抗議參與政治、改變國家的傳統。 [《項小凱:文革是民主實踐嗎? 》, http://m.aisixiang.com/data/54313.html]

地方官員敢於不顧民意反對層層加碼,主要是為了完成上頭的任務指標。但是他們害怕完不成指標被免職,卻不怕封控的人民反對,根本原因為何?

權力總是優先為權力來源負責。

民眾的反對不會剝奪他們的權力。

我們的選舉系統,本來應該產生效果,可以選掉大家不喜歡的民意代表,讓民代表不得不憚於群眾意見。當地方官倒行逆施時,民意代表可以代表民眾彈劾它。即使上層想要換掉這個官員,如果它有著廣泛的民意,會讓上層迫於民眾反對壓力,在未證實此人有違反法規情形或其他醜聞下而不敢撤換。

但這些都有前提:​​反對的聲音能夠傳播出來形成壓力,選舉系統真正有效運作。

這兩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問題。

如果更進一步,探討地方官的產生,他們是應該直接民選呢,還是類似代議制系統,民選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來選地方主政長官。以我們目前採取的系統,實際上是後者。在英國這樣的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 國家,也是後者。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中國的地方主政長官,多是由中央直接空降任命,可能乾了沒多久又直接調走或免職。可是正常的代議制系統下面,是由當選的民意代表推選他們熟悉信任的人,而且此人本來就是民意代表中的一員。由中央隨時空降任命、調走本來並非是當地的人大代表來充任地方主政長官,似乎與我國的根本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悖。

【改變的方向】

我認為,決定一個現代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好壞,主要有三大要素。

民主:如果不民主,政治經濟決策就會脫離民意,無法滿足大家的需要;

集中:政治集中民眾信賴的菁英制定決策,才會有效率,也能增強科學性;經濟集中調配社會資源(國企土地等),可改善社會公平(但只集中不民主則分配難免只利好少數人);

穩定:除非迫切需要,急切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會帶來許多不適和成本,改革也常需要在試辦累積經驗後再推廣全國。

從晚清開始,關於如何現代化地治理國家,我們其實已經累積了許多成功和成熟的經驗,也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法律和製度體系。所以官方一再說“我們不要照抄西方”,確實也沒這個必要,但是如果提學習交流借鑒那還有不少可以談的。

我們現有的製度,就是先“以俄為師”,學列寧、斯大林建立了“民主集中製”,後來在製定法律以及經濟政策的過程中,又參考了很多西方法學界的做法和經濟理論。

在集中方面,借鏡自史達林模式,我們做的很多,大家討論的多是民主的問題。

一般來說,集中是政府機關和官僚所習慣做的,掌控欲是人的正常心理;但自由民主,卻往往要靠普通人努力爭取給上層施壓才能實現進步。

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遊行應受保護、選舉和權力運作不夠公開透明,這些都是問題。

在英國,公眾可以去平民院旁聽議程的辯論和政策制定過程,每日誰發言討論什麼議題的流程乃至於實時直播都可以在國會的網站上找到。英國還有網路請願系統:超過1萬簽名,政府就要回應;超過10萬簽名,要考慮在國會辯論。 [ https://petition.parliament.uk/]

除非休會期,英國國會每週三下午還有固定的PMQs(首相問答)時間,首相和反對黨領袖(現在是Rishi Sunak, Conservative和Keir Starmer, Labour)就一些近期熱點話題進行討論,闡述不同的政治意見。相較而言,我們只是每年聽一次政府工作報告而已,頻率遠不能及,也沒法觀看議題討論的即時直播。請願當然要確保參與者的資格,避免刷票之類,我國人口多,進入門檻也應該增加。

我們只能直選縣、鄉級人大代表,是否要盡快要求實現以上級別的選舉暫不表,這一層級的表現似乎就不夠好。我接觸到的許多周遭人並沒有投票選舉的經歷,也不認識人大代表。如此一來,何談選出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表,以及要求他們為民辦事、表達訴求?雖然我的個人經驗尚顯主觀,但確實選舉、人大代表,在我們的生活中比重還是小了點,未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我在英國租的房子裡,曾收到City Council的信件,指導大家在網站上註冊選民身分。在國內,我從未接過這種指導。似乎也沒有明顯的,容易讓我們發現的介紹各個地方參選的人大代表候選人的網站或是其他場所,供大家去了解他們的主張。代表們的具體資料和聯絡方式,也難以在網站上找到。 (英國議員都有自己的網站,網址也會在國會官網顯示,並提供聯絡方式)

中國官方喜歡批判美國“偽民主”,接受商業贊助燃燒經費參與選舉。對此,是可以根據一些法律規定對參選人的商業宣傳進行限制,以減少資本的影響,讓參選人較為平等地競爭;但如果讓選民們都不太了解參選人,那是另一個極端了。

更進一步的,我們國家是否要開放多黨制,允許其他黨派更自由地與共產黨競爭、批評共產黨?這一點從長遠來看,非常關鍵。因為在一般的民主社會裡,都是由反對黨來監督執政黨。如果仍然讓共產黨一直執政下去,那就是得讓共產黨批評共產黨,共產黨監督共產黨,共產黨反對共產黨。

如果要挑戰共產黨的根本領導地位,在當前的鬥爭環境下,有點困難。如果暫且不表,對於一個執政黨,不管是否可以實現政黨輪替,我們希望它做到什麼?

要做到黨內民主。從英國脫歐到新冠B計畫的一系列表決過程中,平民院的保守黨議員投時任首相Theresa May和Boris Johnson的反對票的也不少。在今年7月的保守黨領袖競選中,有多達8人成為候選人(雖然在10月的選舉中,提高了提名門檻到100人,但仍有Rishi Sunak, Boris Johnson, Penny Mordaunt三人試圖競選)。

相比較而言,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選舉並不透明,也沒聽過其他候選人。

一方面,執行黨組織經民主表決達成的決策;另一方面,黨內競爭要充分進行,要差額選舉,允許黨內公開發表不同的意見,黨組織的重要會議、選舉、任命的過程向公眾公開,開放公眾討論。

再加上先前贅述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遊行示威受保護、選舉體制和權力運作透明化、監督方式完善,我們應該可以確保中國政治在一個較為民主的軌道上運作。

在此基礎上,允許社會上各種聲音發表出來,參政黨和普通群眾也有了更多討論的自由,這個時候自然應該會有是否開放多黨制的討論了。

是否要在早期階段就直接提出開放多黨制,還是只談先實現黨內民主?後者顯然較為安全,因此也較易傳播。

其實在中國內地普通人這裡,了解到的明確對抗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基本就是法輪功和時代革命這些,這些對手留下的印象並不好,共產黨也人心未喪。大多數人從未去過西方國家,即使去了也未必深入了解對方體制。而從過去的歷史來看,七十餘年的執政經驗也大致稱得上成功。所以我以為,提多黨制也得不到廣泛的支持,大多數人只是反感封控、輿論不自由和個人崇拜而已,一步一步來,似乎更好。

聯繫歷史,就是清末新政中立憲派的活動,也為後來的辛亥革命準備了一個廣泛討論和思想傳播的基礎。

【幻想時間】

中國搞多黨制以後還會走社會主義道路嗎?這個很難說,繼續堅持公有為國家主體,就算是社會主義吧。只不過會是多個社會主義派別間的競爭。

以偏向毛澤東思想的人來說,現在實際上是修正主義,普通勞工的福利待遇也一般,經濟上也用了資本主義市場思路。還有人主張現在不如文革時代民主。但是,文革太亂了。今後要革新政治,還是要防範民粹的。

我們說過穩定也對國家發展和一般人生活很重要,所以如果要改革肯定要改重要的、有急切需要的。中國官方喜歡批判美式民主。在這個世界上,主要有兩種政體:代議制(議行合一)、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前者是先選民意代表,民代表選出來行政長官(但行政長官必須先是民意代表之一);後者是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分開選舉,進行牽制。中國大陸和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都屬於前者,美國、台灣是後者。

這個其實不需要改。因為代議制最大的好處,一是權力集中,行政隊伍本來就由立法機構直接選出來,兩者屬於同一批人,但美國卻可能出現國會和總統分屬兩黨,互相扯皮的局面;二是政治領袖不是直接選舉出來,可以提防民粹勢力,如美國川普。

所以我們批判美式民主的問題,確實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大家一般一談起西方民主,就只知道美式民主,這是缺憾。英國的西敏制和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很相似,討論起來可能更有參考意義。

CC BY-NC-ND 2.0 授權

如果我的文章可以为你提供启发和帮助,希望可以得到你的支持,大家一起分享点子争取让我们的明天更好。

Vivalapeople身在英国,来自中国内地,对于东西方的政治、历史、时事都有一定了解和兴趣。 Together, we can make this world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