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生物是利己还是利他?让基因来解答!
生物到底是自私利己还是无私利他呢? 《自私的基因》对这个亘古疑问给出了答案:是自私的,但是以「基因」为单位。
作者理查.道金斯是著名演化生物学家,而他的这本《自私的基因》更是响当当的经典巨作。
这篇文会先从利他解释的常见矛盾谈起;接着说明自私基因的理论,并用三个例子,说明动物行为是如何受基因所操弄;最后则会谈到能让我们打破基因枷锁的关键:迷因。
【利己利他的解释矛盾】
动物常常展现出矛盾行为,时而自私故我,比方说帝王企鹅因为怕水中有爱吃它们的海豹,会互相推挤对方下去「试水温」;时而又愿为他者牺牲,像许多小型鸟类在看到老鹰时,会不顾自身暴露危险,发出声音来警告同伴。
常见解释是利用达尔文的天择理论。说法如下:因为物种竞争,适者生存,所以物种中的个体会随时准备为大局牺牲,让物种本身更能存活下来。这样的观点称为群体选择论。
简单说,自私与利他,都是为了更大的利己,生物会演化成去做对种族有利的事。
群体选择论可以解释企鹅相残与鸟鸣牺牲等矛盾现象。但道金斯指出,以物种为单位的想法有其矛盾。最简单的破解就是:如何确认哪个层次最重要?
比方说,生物层级有界、门、纲、目、科、属、种。那利他行为难道不会发生在更高层级吗?比如狮子、羚羊和人都属于哺乳动物纲,难道狮子会为哺乳动物的总体利益,而不去猎杀羚羊吗?
道金斯对这矛盾提出的解方是:我们天择以及利己主义的基本单位,既非种,也非群体,甚至并非个体,而是「基因」 。怎么说呢?让我们看下去。
【我们是基因的求生机器】
在谈基因与利他利己的关系前,稍稍复习一下基础生物。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身上的基因,是透过父母有性生殖而来,一半来自父亲精子,另一半来自母亲卵子。
而基因决定我们的身体性征,像眼睛是黑是蓝、高矮胖瘦,甚至许多行为都受到它影响。
基因会从父母遗传到我们,我们再传到儿女,代代复制,从一个肉身跃到另一个肉身。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因是不朽的,因为它会不断被复制、传递下去。
由此,道金斯提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我们都是基因的求生机器。
我们都是求生存的机器 — 机器人的化身,暗地里已被输入某些程式,用来保养这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
简单说,竞争的并不是物种,而是你我身上的基因。每个基因,都会努力让自己复制繁衍到未来的世代身上。为达到这目的,基因便打造出各种生存机器来实现这野望,不论是人类、猴子或企鹅都只是它的求生机器。
也就是说,道金斯认为不论利他或是自私,都是由「基因」控制。基因试图透过这些行为,让它有更高的机率被复制下去。让我们接着用三个例子,说明自私的基因是如何操纵求生机器帮它们传宗接代。
【基因是自私的例证】
道金斯针在此书中提到大量动物行为研究,宛若小说般好看,绝对值得细读。这边我就举三个有趣的例证,说明自私基因的运作逻辑。
〔一、近亲相护〕
首先,以基因为单位的思考,可以解释我们为何会在乎亲属,胜过重视「种族」兴旺。
从有性生殖我们可以知道,近亲身上拥有相同基因的机率会远高于陌生人。从基因传递的角度,生物自然会更照顾相近的人。这也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无悔付出的原因,因为孩子身上有他们50%的基因。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对不能容忍被戴绿帽。不然不管小孩是谁的,都是人,不是吗?
你可能会问,那收养呢?事实上,收养行为在动物界非常罕见,孤儿往往只有死亡一途。很多动物甚至会演化出一些机制,防止帮别人「养小孩」。比如有些鸟类会根据蛋的斑点图案,确保孵的蛋是「亲生」的。
〔二、生养计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乍看与让物种繁盛不符的行为,探讨自私基因是如何运作。
先来聊聊节育。动物族群并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个体数量。以鸟类来说,每一种鸟都倾向于生下一窝「特定」数量的蛋。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生与养不相干。有本事生,不代表能养活。如果一只鸟生太多蛋,就没有足够资源能,将所有幼儿养育成年来传递基因。如果一个基因让它的求生机器太贪心,产下太多蛋,灭绝的机率反而会提高。
哺乳类动物断奶也是类似逻辑。在幼体长大、稳定到一定程度后,母亲便会断奶,将资源移转到接着出生的幼体,最大化基因传递。
自私基因同样能拿来解释停经,这个乍看降低繁衍机率的行为。因为妇女随年纪渐长,养育孩子的能力会渐走下坡。当妇女到某个岁数,小孩长到成年的机率便会小于孙子,此时将精力投资到孙子身上便是更好的选项。因此,停经基因可说更占据演化上的优势。
〔三、两性战争〕
最后让我们谈谈基因在两性行为中扮演的脚色。
从表面上来说,如果个体能与更多性伴侣生孩子,它的基因便能更广泛繁殖。所以理论上,多情的基因不是应该很繁盛吗?
但多数物种都没有繁衍成这样杂交的社会。顶多是「不忠」程度,有所差异。比如天堂鸟,雌性得自己照顾孩子,父亲只会忙着播种,但三趾鸥则是忠实的一夫一妻制。
要解释这点,我们必须回到雌雄根本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要生成胚胎,需要精子与卵子结合,但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开始,因为卵子比精子大。
从食物储存的角度,卵子贡献远大于精子。也就是说雌性一开始付出的牺牲就比较多。如果孩子死了,母亲损失的资源会比父亲来的多。因此雌性会更努力确保孩子活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动物是由雌性扶养小孩。雄性则更可能抛家弃子。如此便成了恶性循环,因为雌性一开始牺牲较多,在将来就只能别无选得继续付出更多,以免资源白费。
书中称这种状况叫:诚实的卵子与剥削的精子。
而雌性动物为对抗这样的剥削,发展出各种行为。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拒绝交配。
比方说雌性动物会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期,来剔除不可靠的花心追求者。或像某些一夫一妻制鸟类,会等到雄性筑好巢后,才进行交配,确保能更大化地让基因传下去。
以上例子都是自私基因的体现。这样说来,难道我们就是基因的奴隶,只能为让它们繁衍而活吗?
道金斯不这么认为。以人类来说,父母双方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是相对平衡的。这代表我们不单受基因影响,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那究竟是什么打断基因的锁链呢?这就是下段落要谈的主题:迷因。
【打破基因的束缚:迷因】
人类可以突破的关键,道金斯认为可总归一个词:文化。
比如语言,就是标准文化演化的例子,与人种基因无关。另外从服装样式、饮食风格,乃至想法观念,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文化演化痕迹。
人们生活方式受文化的影响,远过于基因。
有鉴于生物演化有「基因」这个复制传递单位,道金斯便创造一个名词来描述文化演化的「模仿」单位,称之为「弥」。而它有个更为大家熟悉的翻译:迷因。
不管是旋律、观念、宣传语,都可以是迷因。如同基因般会从一个身体传向另一个身体般;迷因则是从一个大脑传递至另一个大脑。
而道金斯认为,正是这样的传递可以突破上述种种的基因束缚。
比如独身主义,不管你从群体主义或是自私基因来解释都说不通。因此这观念可说是文化传递下的突变产物。当然这边不是要说独身好棒棒,而是想表达透过迷因,人类可以创造出不同于自私基因所在乎的行为。
【总结】
来到总结时间。首先,我们提到群体论的自利观点有根本性缺陷,而「自私」的基因可解决这样的矛盾;在自私基因理论下,你我乃至各种生物,都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为让它们繁衍而竞争着;近亲相护、生养计画和两性战争等例子可说明自私基因的运作逻辑;最后,道金斯认为人类可以透过迷因,打破基因的枷锁。
【后记】
对此书一直是知其名不知其祥。直到去年看《Sky Castle》时,因剧中的读书会才一时兴起入手。但购入后却碍于其厚实,迟到今年才沉下心看。没想到一读就爱不释手,是我近期读得最享受的一本书。
道金斯在书中博引大量动物案例,并抽丝剥茧、细细敲推箇中理路,为读者带来丰硕的知识飨宴。工作后,这类较不「工具」的书看得较少。在读此书时,仿佛又回到替代役时,那沉浸书海,不问利害的世界中。
我尤爱其中演化稳定策略(ESS)与各种动物行为基因运算的段落。内容之精彩,绝非这篇简单小文可概括。相当推荐大家亲自探访书中的基因世界。
读这本书要像读科幻小说,因为我写的时候就是希望它充满想像力。
虽说乍读会觉得有点此书有点基因决定论,但道金斯最后却花不少篇幅,强调人有利他为善的可能。如他说的:
我们不能期待小孩子生下来就知道爱人,这是我们必须教他们才会的。
我很喜欢贝佐斯说得的: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我相信我们可以有更多选择。希望这世界,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和平。
最后,愿乌克兰平安。希望将来回头看这些文字,不会让我失望。
你可能也会有兴趣的文章:
↓↓也欢迎大家来追踪〈姆斯的阅读空间〉的脸书和哀居↓↓
姆斯的阅读空间FB
姆斯的阅读空间IG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