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06:动荡时代

李怡
·
·
IPFS
·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一个复杂矛盾的社会,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抉择:走怎么样的道路?做怎么样的人?跟随哪一种趋势?

在丽仪被审查的一个多月前,1970年2月1日,我在香港左派出版界领导人的认可下,创刊了《七十年代》月刊。封面标举着「本刊宗旨:认识世界,研究社会,了解人生」。我在发刊词的开头写下这几段:

「时代的列车在轧轧地前进,跨过动荡的六十年代,踏入人类历史新的十年。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不可能再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十年窗下』的生活,甚至也不可能再有在树荫下读消闲小说的生活了。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一个复杂矛盾的社会,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抉择:走怎么样的道路?做怎么样的人?跟随哪一种趋势?

「当然,假定我们跟从的是一种正确的趋势,那么盲从亦可能是正确的。但这太危险。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理智而清醒地认识世界,完全可以从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深入而细致地研究社会。然后,我们可以从对于各种人生态度的分析批判当中,决定自己所应走的道路。……」

这段文字,除了讲「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仍然摆脱不了马克思主义教条之外,大致上都基于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思考。尤其是针对吃了左倾迷魂药的人士,他们认为「紧跟」毛泽东思想是无须怀疑的,而我提出了「盲从」「太危险」的观念。它是我当时对极左思潮反省的开始。这种想法也指导了我其后的编辑路向。但很明显,左派领导人和圈子中没有人看出这个「发刊词」有什么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倾思潮在中国和世界都风起云涌,《七十年代》月刊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创办的。文革在中国和香港左派圈中,横扫了中外传统文化,所有人类的文化积累都被指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而文革的文艺产品太少,几部样板戏和一两部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太不近人情,因而中国和香港左派都陷入无戏看无书看的文化饥渴状态。香港左派书店,只出售毛泽东著作和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其他反映人类文化传承的中外图书都收起来了。我的左派写作朋友圈,包括《大公报》《文汇报》的编辑人才,受报纸立场的僵硬左倾思想限制,大都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这本不受中共严密监管、避谈中国形势的左派杂志,对于那些知识丰厚、有文化底蕴的左派才子,有较大发挥空间,也使香港和新马的左派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因此一出版销量就超过我们预期,需要加印。市场地位瞬即确立。

(《七十年代》创刊号封面)

在文革前,香港左派的文化事业已经开始蓬勃,左派报纸越来越趋近香港社会市民的口味,一些左派背景却以港闻、副刊和狗马经吸引读者的中性报纸畅销一时,左派电影与右派电影在市场上旗鼓相当,左派出版社以多种面貌抢占市场。但这一切,都因文革,特别是1967年左派暴动,而自动暴露极左面目,多年经营的形象毁于一旦。左派书店、影院、国货公司橱窗,挂满了赶客的反英抗暴标语。右派的文化产品就蓬勃起来。 《明报》《明报月刊》在报导和评析中国文革方面,引领潮流。

与此同时,西方却因为美国民权运动、反越战,欧洲反建制的学生运动,掀起了左倾思潮,左派、激进派、亲中反苏的毛泽东派,在西方盛极一时。

中国、香港和国际的思潮,极为复杂!我是在那样的形势下,看准时机,让《七十年代》应运而生。但想不到杂志刚面世,我自己却陷入一个危险境地,受到很大考验。

(文章发布于2021年5月3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