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均GDP将首次超越日本,为何你我却难以置信?

李易安
·
(修改过)
·
IPFS
·
有件事情是不争的事实:这几年台湾人的薪资中位数成长幅度,确实是跟不上GDP的。
2021年11月11日台北西门町。摄:陈焯辉/端传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几天更新了2022 年的经济预测;在这份数据中,台湾今年的人均GDP 达到35,510 美元,居然不只超越了韩国,还超过了日本。

这是台湾人均GDP有史以来首次超越日本,也是台湾自从于2003 年被韩国超车以来,首次高于韩国。

这个大跃进背后的原因,韩媒的解释是「台湾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支持」(这个说法或许也反映了,同样生产半导体的韩国人的关注与焦虑),但当然也是因为韩元、日圆今年的贬值幅度都高于台币,换算成美元的GDP 数据就会比台湾难看许多。

很有趣的是,这则新闻最早其实是韩日媒体进行了报导,然后才引起台湾媒体的注意,开始大量在台湾媒体上曝光。

根据IMF 的预测,2022 年台湾的人均GDP 可能将首次超越日本。

毫无意外地,很多台湾酸民看了之后的留言是「我薪水不到的部分,蔡英文要补给我吗?」、「笑死,有多少是房地产灌水」,或是很低级无聊的「我跟我老婆平均一人一颗睪丸」。

这时候就觉得,很想跟大家再推荐一下年初端传媒刊出的这篇《 数说台湾经济:人均GDP超三万美元,为什么薪资涨幅跟不上?

这篇报导,除了科普了一些我们常听到的经济名词,也在试图厘清几个台湾人常有的迷思。

比方说,许多人容易误把「所得」等同于「薪资」,但实际上,一个经济体的GDP,并非只由劳工的薪水组成,也包括企业雇主的利润;而不事生产,靠房租、利息、股息过活的「食利者(rentier)」,他们的房租或利息,也会计入GDP之中──换言之,除非一个经济体不存在任何地主跟股东,否则平均薪资本来就不可能等于人均GDP。

此外,有些人认为,台湾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炒房」炒出来的「假象」。但事实上,会被计入GDP的,只有新成屋的第一次交易、以及租屋者缴给房东的房租。

至于房地产的二手交易、或是炒房带来的资本利得,其实并不会计入GDP(不过如果转售过程中,有房屋仲介的参与,那么房仲的服务费,也会作为房仲提供的附加价值,而被计入GDP之中)。

还有些人会嘲讽,台湾GDP之所以表现不错,主要是因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持续增加,反映了台湾制造业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代表「台湾终究离不开中国」。

但事实上,台湾出口至中国大陆的成长,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电子零组件」(也就是晶片)的出口成长──这种产品属于经济学界称的「中间财」、不是终端消费品,必须经过「加工」、做成电子消费产品之后,才会销往世界各地的市场。

台湾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其实主要是由半导体晶片这类「电子零组件」贡献的。

由此,台湾这两年的经济腾飞、以及对大陆的出口成长,主因还是因为疫情期间,世界各地对「含有晶片的产品」需求非常强劲,连带推升了「位于中国大陆的商对台湾晶片的需求」。

也就是说,真正的关键,还是国际市场整体的终端需求,而非只是中国市场的需求──你与其说是「台湾依赖中国市场」,还不如说是「中国依赖台湾晶片」(但也想强调,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相互依赖的)。

不过有件事情,倒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几年台湾人的薪资中位数成长幅度,确实是跟不上GDP的。

关于这点,这篇文章则试图使用「附加价值率」来解释:这几年来,台湾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一直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半导体业」所属的「电子零组件」),但服务业的附加价值率,却几乎没有成长。

而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提升,又以「电子零组件」(也就是半导体、晶片)最为显著。

然而从2012至2020年,服务业受雇员工数成长了20%,而制造业只成长了8%左右──换言之,虽然制造业的附加价值提升了很多,但近年来在台湾吸收就业人口的,终究主要还是附加价值率成长缓慢的服务业。

而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台湾人看到人均GDP会觉得无感、甚至被欺骗的原因──因为那些成长的果实,并没有分到你手中。

但其实你只要去google 鸿海今年发的分红奖金、还有半导体产业的薪资水准(赚大钱的人通常都不会太张扬的),就会知道「人均GDP 破35,000」,真的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主计处在造假、「IMF 被蔡英文买通」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台湾很多产业的薪资结构和分红制度,都是奖金占很大一部分,导致本薪数字看起来很低,也等于变相用奖金威胁员工、要求员工久留

此外,有些网友也留言指出,虽然日本超市的物价没有台湾高,但外食的花费、交通费和水电燃料费,依然比台湾高很多,因此就算工资比台湾高,算起来生活水准也不见得比台湾好。

看到这点,则想跟大家另外推荐一个叫做「 Numbeo 」的网站。

Numbeo 是一个由使用者协力提供数据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站上,填写自己所在城市的各种生活收支,比如外食、民生物资、娱乐、交通、教育、治装、水电汽油、房租、房价,和税后收入等。

更厉害的是,你还可以在这个网站上,随意比较两个城市的收支数据。

以「台北vs.东京」为例,在便宜的餐厅简单吃一顿饭,台北的花费是155 台币,而东京则是1,000 日圆(以现在的汇率计算,相当于214 台币)。

然而东京超市里的民生物资,其实大致上都和台北差不多、甚至还比台北便宜一点,只有水果类比台北贵(去过日本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水果有多贵⋯⋯)

(顺带一提,台北的牛奶一公升平均约90 台币,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贵XD)

有人或许会怀疑,这种大家都能提供数据的资料库,难道不怕被有心人士灌水、导致数据失真吗?

这个质疑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但只要填写资料的人数够多、去除掉极端值,我认为基本上仍是有参考价值的──以台北为例,过去一年里,有289 人提供了2,333 笔资料,至于东京,则有247 人提供1,738 笔资料,而纽约则有516 人提供2,461 笔资料,而且最后一笔都是今年十月登录的。

我去过近一百个国家,近五年来出差旅行,也经常使用这个网站参考当地的物价(白话翻译:确保自己不会被当成肥羊观光客骗),觉得Numbeo 的数据大致上都是符合实际状况的。

另外,在那些货币贬值快速、通膨非常严重的国家里(比如阿根廷、委内瑞拉等),Numbeo 也都将计价单位改成了美元、而不是当地货币,让这个资料库的数据不会因为通膨而失真,方便贴近现况。

2021年9月21日淡海新市镇,一个大型新楼盘前,一对情侣在骑马。摄:陈焯辉/端传媒

但这个资料库也不是没有缺点,而那些缺点,基本上也都和这个网站的本质有关:

它是个英文网站,必须要懂英文的人才有可能填写,而这也为资料库使用者带来了门槛;而在很多发展中的非西方国家,这也意味着填资料的人,很可能都是外派员工,或是能懂英文、收入较高的本地人,可能会为物价数据带来一定的扭曲。

比方说,资料库里列出的民生物资,很显然就是「西方中心」的视角──除了鸡蛋、水果、肉类之外,还列入了起司、牛奶、葡萄酒等商品,但这些东西在很多东亚国家里,却不见得是当地人的「民生必需品」,而是必须进口的「舶来品」、或是本地生产成本很高的「奢侈品」。

此外,外食消费的「便宜餐馆」、以及房租等项目,显然也都有争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里,你如果只想要果腹,绝对都能找到比Numbeo 网站列出的价格还要更低的餐馆、或小吃摊,可能就是因为Numbeo 的资料提供者,不见得会去真正便宜、只有当地人会光顾的餐厅。

不过比较值得庆幸的是,至少Numbeo 数据库的「税后收入」应该还算可信,因为它要求填答者填入的是「你听说大部分人领的薪水」,而不是「你自己领的薪水」。

不过就算没有Numbeo 这个网站,我们也依然有其他的数据,能让我们一窥台湾的收入、物价和生活水准──这个数据,其实就是以「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的人均GDP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呢?简单来说,你可以这样理解:某个商品或服务,在每个国家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

在美国,你在街上的餐车随便买个gyro platter,可能就要10 美元,但在台北饶河街买个类似的东西果腹(比如胡椒饼吧),可能只要2 美元不到。

再比方说,你在美国去看个牙医、做个根管治疗,可能就要喷掉1,000 美元了(端视你的医疗保险有没有包含牙医方案、以及病人自付比例co-pay 多寡),但在台湾做根管治疗,整个疗程大概只要500 台币(我最近刚做完一颗根管QQ)

因此,经济学家才会在GDP 之外,发展出了「购买力平价」 的概念,目的就是希望根据各地的物价水准,去调整各国货币的汇率,以便于更精准地衡量各国人民的生产规模、以及生活水准。

以世界银行2017 年的「购买力平价国际比较计画」为例,台湾的PPP 汇率其实是15.73,意思就是:在美国用1 美元买到的商品或服务,整体而言在台湾只需要15.73 台币即可买到,而不需要花到名目汇率(一美元兑30台币左右)这么多。

循此,世界银行在计算「购买力平价的GDP」时,便会使用这个15.73 的汇率去计算,借此更精准衡量台湾人的收入,在本地可以换到的物品和生活水准。

如果你再细看各项商品的PPP 细项,就会发现台湾人在市场购买食物并没有比较便宜,奶蛋类甚至比美国更为昂贵(PPP 为36.276,高于名目的台币汇率,代表在台湾要花36块台币,才能买到在美国1美元的奶蛋类产品,也就是比美国还贵的意思);

但在房租水电、餐厅旅馆、教育和医疗支出这几个项目上,台湾却又特别便宜,PPP 分别仅13.366、13.353、9.763 和7.903──值得注意的是,水电、教育、医疗支出,在台湾确实都是受政府高度补贴的项目。

但无论如何,如果一个台湾人都不出国消费,那么他在台湾所享有的生活水准,用「购买力平价GDP」来计算的话,其实已经是全世界第20 名、逼近70,000 美元,甚至比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以及加拿大、澳洲等西方国家还高,更是已经超过日本很多年了。

IMF 预测的2022年购买力平价人均GDP 排行,台湾和西欧发达经济体处于同个级别。

当然,「购买力平价」这种算法也不是没有缺陷。

比方说,购买力平价只考虑房租支出,并没有计算购屋的房价,未必贴近台湾高房屋自有率的文化,而在房价高企的台湾,也可能低估了台湾人的生活支出。此外,因为「汇率低估」而造成的「高购买力平价」,也让本国人在购买外国商品的时候特别吃亏。

台湾经济学家吴聪敏就曾指出,台湾央行为了帮助出口企业,似乎长年以来都在干预外汇市场、「刻意压低台币汇率」,却也形同是「拿台湾人民的国际购买力,去补贴台湾的出口厂商」。

但无论如何,就像这篇报导最后讲的,台湾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 GDP 或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如何让经济成果都能雨露均沾、如何改善台湾过度仰赖电子业出口的状态,或许才是我们此刻最该关注的事情。

PS. Matters 上有不少中港用户,这边也顺手贴出「 台北vs.香港」、「 台北vs.上海」的比较,大家可以点击超连结、作个参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