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切去中心化Decentralize Everything
因為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出現,在過去11年裡,“去中心化”這個詞被討論得沸沸騰騰。
大家關注點就是如何建立共識機制,將治理歸還給人民或者組織參與者。
DAO (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或者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就是一種代表體制。用代碼來治理一切,變成很多懂技術的人心中的烏托邦。
我不懂社會學或者政治學。但作為懂一點點技術的人,我也非常贊同DAO的理念。但或多或少,會觸動權力擁有者的神經。
簡單來看,撇開人類對權力的慾望,中心化管治是為了效率。如果我們下一代能夠通過運用算法將社會治理做得更有效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支持。
除了用算法和代碼來實現去中心化現外,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也開始以分佈式方式實現效率的提升。
最歷歷在目的,就是疫情中大家已經習慣在家工作WFH。在家工作其實也是分佈式工作模式。在現今有足夠網絡和軟件的支持下,WFH將會是一個趨勢。少了不必要的出差和用車,對環境生態是更有友善的。也為零排放出一份力。
又例如,分佈式太陽能電站,工廠屋頂或者獨立屋屋頂安裝光伏電池片。除了能自給自足外,多餘的點還可以輸送到電網供別人使用。在光伏電池片成本下降後的今天,可以是社會整體用電更均勻、更少浪費、和更清潔。
另一方面,垃圾處理其實也在分佈式進行。首先垃圾可以大致分為乾垃圾(可燃)、濕垃圾和可再生垃圾。因為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濕垃圾或者叫做廚余其實佔了約60%。可再生垃圾譬如有紙皮、塑料瓶、玻璃瓶、和衣物等。回收價值比較高。幹垃圾一般就放在堆填區或者焚化爐焚燒。日本和台灣等做垃圾分類從源頭做起做得最徹底,這樣可以提高再生物料的再利用率。所以垃圾處理在家庭或者餐廳分佈式地處理是最有效益的,但從個人角度未必是最有效率,因為人都是懶惰和厭惡骯髒的特性。
分佈式教育其實體現最好的是Youtube。在Youtube上個人是老師也是學生。你可以上傳自己製作的知識分享視頻。你也幾乎可以找到其他人上傳的任何知識領域的視頻。學校的功能可以說是將教育做得更系統化可以大規模“生產”社會需要的人力資源。但真正回歸“教育”,其實只要有老師、有場所/媒介、有學生,教育模式便成形了。除了公司人力資源部為了讓招聘程序更簡單,通過文憑做快速篩選外,其實學校的文憑並不能說明人的能力。
5G環境下邊緣計算也是一種分佈式處理數據的一種體現。當然,Distributed Computing 這概念已經還幾十年的歷史。什麼時候中心化計算、什麼時候去中心化計算其實是一個個週期。當網絡環境相對要處理的數據有冗餘的時候,中心化計算看來是成本較低的選擇。但當數據量太大時,網絡傳輸成本可能過高或者有延時,那便最好就地計算,所以便需要分佈式的邊沿計算。
說回可以用代碼來去中心化的領域,我們看到LikeCoin生態或者LikeChain也是走這個路線。 LikeChain本身已經是實現社區管治。持份者可以通過委託驗證人為LikeChain動議投票。在Matters上賺了LikeCoin,你便是LikeChain的持份者。整個生態其實已經不需要一家實體公司來運營。前提是,創辦人要有這個遠見及放棄權力的胸懷。
另外,當大家在馬特市上的發佈內容時,你會被提醒內容會放在IPFS上。即內容會分佈式地存放在區塊鏈不同的節點上。互聯網內容就這樣可以去中心化地儲存。
這一點很重要。
過去20多年,互聯網內容都存放再互聯網巨頭的服務器上。譬如微信朋友圈信息,一觸及敏感詞便會被“河蟹”。甚至如Twitter也可以把總統的賬號封鎖。在高度言論自由國家也出現這種行為,何況其他地區和國家?所以自此大眾便覺醒了,希望將互聯網去中心化,不能再讓互聯網巨頭支配著大眾的言論自由。中心化體制裡,我們為互聯網巨頭帶來了可變現的流量,若他們反過來剝削我們的人權,就非常地諷刺。
前陣子,一直被香港人信賴的匯豐銀行竟然在沒有法院審判的情況下因為政治原因將私人財產隨意凍結。這也是給香港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原來我們賦予銀行管理我們的資產,它會反過來剝削我們對自己多年辛苦累積的財產的權利。這是為什麼有人發起了#decentralizehk的運動。
確實,在體制越來越變得不可信的今天,人們可能會越來越相信代碼。起碼開源代碼是大家可以審閱的。我覺得85後出生的尤其是00後會更相信去中心化金融(DeFi)。我等70後雖然覺得DeFi還是會有漏洞還未像比特幣一樣被驗證了11年。風險雖大,但也會願意嘗試。尤其DeFi裡的回報率是對快要退休的群體尤其有吸引力。
還有什麼去中心化後會變得更有效率的?大家不妨在留言區討論一下。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