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Travelogger#77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将一切去中心化 Decentralize Everything

Travelogger#77
·
·

因为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出现,在过去11年里,“去中心化”这个词被讨论得沸沸腾腾。

大家关注点就是如何建立共识机制,将治理归还给人民或者组织参与者。

DAO (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或者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就是一种代表体制。用代码来治理一切,变成很多懂技术的人心中的乌托邦。

我不懂社会学或者政治学。但作为懂一点点技术的人,我也非常赞同DAO的理念。但或多或少,会触动权力拥有者的神经。

简单来看,撇开人类对权力的欲望,中心化管治是为了效率。如果我们下一代能够通过运用算法将社会治理做得更有效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支持。

除了用算法和代码来实现去中心化现外,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也开始以分布式方式实现效率的提升。

最历历在目的,就是疫情中大家已经习惯在家工作WFH。在家工作其实也是分布式工作模式。在现今有足够网络和软件的支持下,WFH将会是一个趋势。少了不必要的出差和用车,对环境生态是更有友善的。也为零排放出一份力。

又例如,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工厂屋顶或者独立屋屋顶安装光伏电池片。除了能自给自足外,多余的点还可以输送到电网供别人使用。在光伏电池片成本下降后的今天,可以是社会整体用电更均匀、更少浪费、和更清洁。

另一方面,垃圾处理其实也在分布式进行。首先垃圾可以大致分为干垃圾(可燃)、湿垃圾和可再生垃圾。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湿垃圾或者叫做厨余其实占了约60%。可再生垃圾譬如有纸皮、塑料瓶、玻璃瓶、和衣物等。回收价值比较高。干垃圾一般就放在堆填区或者焚化炉焚烧。日本和台湾等做垃圾分类从源头做起做得最彻底,这样可以提高再生物料的再利用率。所以垃圾处理在家庭或者餐厅分布式地处理是最有效益的,但从个人角度未必是最有效率,因为人都是懒惰和厌恶肮脏的特性。

分布式教育其实体现最好的是Youtube。在Youtube上个人是老师也是学生。你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知识分享视频。你也几乎可以找到其他人上传的任何知识领域的视频。学校的功能可以说是将教育做得更系统化可以大规模“生产”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但真正回归“教育”,其实只要有老师、有场所/媒介、有学生,教育模式便成形了。除了公司人力资源部为了让招聘程序更简单,通过文凭做快速筛选外,其实学校的文凭并不能说明人的能力。

5G环境下边缘计算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数据的一种体现。当然,Distributed Computing 这概念已经还几十年的历史。什么时候中心化计算、什么时候去中心化计算其实是一个个周期。当网络环境相对要处理的数据有冗余的时候,中心化计算看来是成本较低的选择。但当数据量太大时,网络传输成本可能过高或者有延时,那便最好就地计算,所以便需要分布式的边沿计算。

说回可以用代码来去中心化的领域,我们看到LikeCoin生态或者LikeChain也是走这个路线。LikeChain本身已经是实现社区管治。持份者可以通过委托验证人为LikeChain动议投票。在Matters上赚了LikeCoin,你便是LikeChain的持份者。整个生态其实已经不需要一家实体公司来运营。前提是,创办人要有这个远见及放弃权力的胸怀。

另外,当大家在马特市上的发布内容时,你会被提醒内容会放在IPFS上。即内容会分布式地存放在区块链不同的节点上。互联网内容就这样可以去中心化地储存。

这一点很重要。

过去20多年,互联网内容都存放再互联网巨头的服务器上。譬如微信朋友圈信息,一触及敏感词便会被“河蟹”。甚至如Twitter也可以把总统的账号封锁。在高度言论自由国家也出现这种行为,何况其他地区和国家?所以自此大众便觉醒了,希望将互联网去中心化,不能再让互联网巨头支配着大众的言论自由。中心化体制里,我们为互联网巨头带来了可变现的流量,若他们反过来剥削我们的人权,就非常地讽刺。

前阵子,一直被香港人信赖的汇丰银行竟然在没有法院审判的情况下因为政治原因将私人财产随意冻结。这也是给香港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我们赋予银行管理我们的资产,它会反过来剥削我们对自己多年辛苦累积的财产的权利。这是为什么有人发起了#decentralizehk的运动。

确实,在体制越来越变得不可信的今天,人们可能会越来越相信代码。起码开源代码是大家可以审阅的。我觉得85后出生的尤其是00后会更相信去中心化金融(DeFi)。我等70后虽然觉得DeFi还是会有漏洞还未像比特币一样被验证了11年。风险虽大,但也会愿意尝试。尤其DeFi里的回报率是对快要退休的群体尤其有吸引力。

还有什么去中心化后会变得更有效率的?大家不妨在留言区讨论一下。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