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为何看不到乞丐?

元小科
·
·
IPFS
·
处理乞讨问题,从来不是依赖自尊心、自我觉悟。依靠法治解决此问题的日本或许是一种参考范例。

在日本生活将近20年的我,到目前为止真的不曾见过日本乞丐,倒是不时能看到横躺在桥墩下、地下通道、公园等地,衣衫褴褛的流浪者或称为无家可归的人。

对中文母语者来说,大致能理解乞丐和流浪者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差异我想在于会不会主动向人乞讨金钱或食物。不过,日本人似乎无法区分,尤其是平成世代以后出生的日本人(约莫35岁以下)。兴许是因为他们这一辈子不曾看过真正的乞丐吧。

日语中有【乞食】(こじき)意指中文的乞丐,使用英语外来词【ホームレス】(homelessness)指流浪者(台湾习称,街友),不少日本人分辨不出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新近成为乞丐的叫做流浪者,甚至有人觉得只是日语和英语的区别。

1808年石原正明所绘『江戸职人歌合』职业乞丐/Wikipedia

日本国内并不是没有过乞丐,也不是其他媒体提过的,日本人出于自尊心不愿意行乞才没有被叫做乞丐。 (当然,肯定有人是真的不愿向他人乞讨)日本的宪法、法律明订禁止向他人乞讨。日本国宪法第25条,全体国民拥有健康生活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国家必须努力维持提高生活上所需的社会福祉、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的水准。据此,订立了生活保护法、国民年金法、最低薪资法等相关法律。与行乞相关的法律见于1948年颁布的【轻犯罪法】第1条,第22项,明令禁止乞讨,或支使他人行乞,违反者将被拘留或处以罚锾。有人举报发现行乞行为,警察必须受理,久而久之乞丐这一职业就消失了。

【轻犯罪法】的规定相当明确细致,30多项法律条文使用相当多汉字,即使不懂日文,多少也能推估出意思。有兴趣者,可至下列日本政府的网页浏览。

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3AC0000000039

其中的第4项看起来就像是专门针对尼特族(英语:NEET,又称啃老族)。 2012年9月奈良县警察以违反第4项“有工作能力却不就职,没有固定居所,在街头徘徊”为由逮捕了嫌疑人。后续报导,据说该嫌疑人男性虽然被拘留,但没被检察官起诉,最后被释放了。

配备太阳能发电机的蓝色帆布小屋/Kenichiro Akiyama/DIAMOND online

虽说现在的日本没有乞丐,却能在公园僻静处发现简陋的纸箱或蓝色帆布搭建的小屋,里面住着流浪者。这些人的存在对日本政府来说也不是一件体面的事,因此,偶尔也会在特殊时期,发动公权力强制驱散流浪者,将他们赶出聚集地,有时也会有个别的欺凌流浪者事件发生。

日本政府也不是完全采用驱逐措施,为了照顾流浪者,2002年设立流浪者自立支援特别措施法,辅助他们就业,确保居住、医疗保健等问题。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2003年全日本有25,296名流浪者,平均年龄55.9岁,其中39.8%在上一份工作还是全职工作。后续的统计人数看来,似乎是年年减少,去年(2021)只有3,824人。不过,我个人蛮怀疑这些数字的正确性。在日本,拥有固定住所(地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事务需要有固定地址才能办理。这些人既然放弃了住所,也等同放弃向政府申请生活保护。当然,在日本申请生活保护也不容易通过,比起欧美等西方国家更加困难,这也是他们放弃申请的理由之一。

流浪者不能(不愿)行乞,多数人会选择捡拾回收资源赚取微薄收入,或依靠餐厅、超市、便利商店预备废弃的食品过活。社福团体或个人也会不定期提供便当、各种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命应该无虞。

全日本的流浪者人数变化/ビッグイシュー基金

另外,不知是否有人见过安静地站在人来人往的日本街头一角托钵化缘的和尚,虽然其行为类似乞食(这么说不太精准,“乞食”原本即是佛教用语,只是后来常用在乞讨,也就是后来的语意被转化成“乞丐”。台语与日语很妙,同样将“乞食”当作“乞丐”。),但是,和尚不会被警察取缔,因为这是属于佛教修行的一种行为。

上野车站前的托钵僧/Wikipedia

附带说明,【乞食】一词在“现今的”日本属于【差别用语】(中文:歧视语)之一,新闻报纸等公开媒体不再使用。现在大多改用【ホームレス】取代【乞食】、【物乞い】、【浮浪者】。

2022/03/30 posted.

原文连结日本幕后观察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元小科扎根日本的閒者,披露日本的不同面向,深入認識更真實的日本。 ( ^_^)/~~~ My blog https://motonojp.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對政治冷感的日本國民到底有多冷?

市容齊整協調的日本招牌貢獻

日本主流媒體是否有標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