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微小的恶意,可以杀死天王巨星:读《谁杀了麦可杰克森》

洪七
·
·
IPFS
·
2009年6月25日,麦可在演唱会采排后,因为医疗疏失离开了人世。究竟是谁杀了麦可杰克森?是那位医师?是媒体长期的嗜血?是检察官的滥诉?是检查系统的体制暴力?是喜爱八卦媒体的阅听大众?是剥削艺人的娱乐工业?或许这些答案全部都对。而这些不见血却能杀死人的的刀子,在MJ的法律案件里,在《谁杀了麦可杰克森? 》这本书里,都能看得清楚。
那年夏天,在花莲买了当地的地方报。
那段时间,我买遍了报纸,搜藏记录麦可最后的时刻。

十多年前的六月二十六日,在花莲,后天早上9点多,我在女友的租屋处刚睡醒,就接到了一通来自家里的电话。在女友的房中接到母亲的电话,心里其实有点紧张。结果,母亲只是稍微问好以后,就跟我说麦克杰克森死了。我只是回了声「喔」,就把电话挂了。

蛤?麦可杰克森死了,是什么意思?身为一个死忠的麦可迷,关于他死去的谣言三不五时会传出来。我那时想,也许又是同样的谣言吧。但是如果只是那样的谣言,会大到上新闻让我妈知道,然后还特别打电话给我说这件事?

总之,我就赶紧开了电脑待确认。结果网路上各大媒体都在报导麦可死去的消息。原来是真的。我轻轻的「哈哈」了一声,跟女友说麦可死了。

当时可能觉得这件事太不真实,所以还没来得及感到悲伤。知道YouTube传来麦可I'll be there的歌曲,麦可陪伴将近要20年的记忆才浮上心头。那时才掉下眼泪来。

麦可的死与社会的风潮

由于我是特地到花莲陪远距离交往的女友,所以我尽可能的不想让悲伤的情绪展现出来。但即便是跟女友出去吃饭、在路上散步,每家店里的电视播放的都是麦可死去的新闻。

当时麦可的新闻整整播了一个月,台湾社会甚至掀起了Beat It舞蹈快闪的风潮。麦可杰克森可以说是攻占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这个氛围下,麦可的相关产品,无论是CD或DVD、甚至书籍都卖得很好。就是在这个情形下,有出版社出了一本翻译书籍,名为《谁杀了麦可杰克森》

这本书原本的书名为《Michael Jackson Conspiracy》,是纪录麦可在2003~2005年间面对的娈童官司。换句话说,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也是趁着风潮推出的书名。

但某方面来说,这场官司对麦可最后的几年也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用「谁杀了麦可杰克森」还是有其道理。

2003年,各方恶意再次向麦可袭来

《谁杀了麦可杰克森》这本书描述的事件,发生在2003年。当时麦可和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一出纪录片「和麦可一起生活」(Living with Michael Jackson),希望透过贴近麦可的私人生活来让大众了解麦可真实的一面,知道他并不是怪人。

然而主持人Martin Bashir在一整集和麦可有说有笑、极尽阿谀奉承之后,却在节目最后暗示麦可招待儿童到他的家梦幻庄园玩有恋童的嫌疑,引起了轩然大波。

接着,延续这波争议,曾经被招待到梦幻庄园玩耍的男童阿维佐家人控诉麦可不当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加州的检察官Thomas Sneddon也趁势再次启动调查,对麦可提起了性侵、妨碍自由、恐吓等十项控诉。

麦可在1993年时曾遇过类似的案件,当时便是这位Thomas Sneddon侦办,期间对麦可有各种羞辱性的行为,住处在搜查时被破坏便罢了,麦可本人甚至被迫脱裤拍下私处的相片,极尽羞辱。那时麦可有巡演在进行,有各式的商业合约等待兑现,在顾问建议下,麦可选择脱离旷日费时的法律战场,和钱德勒一家和解。然而这一和解让麦可付出代价,许多人认为他真的犯下罪刑,麦可的声势也至此开始下降。

因此,在2003年的事件爆发后,麦可不再重蹈覆辙,决定正面和阿维佐一家与Thomas Sneddon对决,进行了这场耗时将近两年的法律战。

丑化MJ才能卖钱:一场未审先判的媒体霸凌

然而这场战争,最初在各方各面都对MJ不利。在当时,MJ和唱片公司关系并不好,所以唱片公司非但没有声援MJ,甚至有许多在歌迷看起来是恶意的小动作。而MJ阵营里,也不乏一堆想趁机表功、趁机捞一杯羹的人士。甚至MJ最初选的律师团队也有想借机蹭锋头的嫌疑。这些都是许多外界人士少关注的地方,但在核心歌迷眼里看起来却是很痛心。

而在外界的社会舆论更不用说了,麦可是长期以来被媒体、舆论霸凌最严重的明星。早在网路还没那么普及、假新闻、假讯息还没那么猖狂的年代里,麦可就已经被各式的谣言攻击和带风向了。所以在麦可面对2003年的这场法律战时,他面对的不仅是控诉他的疯狗检察官与阿维佐一家,他面对的更是各个先入为主、未审先判的媒体。媒体的嘲讽、揶揄,就这样维持了一两年,对麦可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童星出身的麦可没有经历过正常的童年生活。长大后,麦可面对各种批评与质疑,写下了Childhood这首歌。歌词写着:「在你批评我之前,请先试着爱我,扪心自问,是否理解我的童年?」

实际上,大多数未审先判的媒体,并不太在乎这个案情的实质发展,许多人只是想找出不力于麦可的点(例如检方、控诉人的单方面证词),加以放大影射、用来攻击麦可,换取媒体的版面与吸睛效果。而《谁杀了麦可杰克森》的作者阿芙罗狄蒂.琼斯(Aphrodite Jones)一开始其实也是对麦可带有先见,但随着一次一次的开庭,他发现案情并不像主流媒体所形容的那样,麦可并非是个怪人、并非是个恶劣的罪犯。反之,阿维佐一家各种不堪的行为被一一掀出来。

然而这些都很少揭诸于媒体版面。所以最后,阿芙罗狄蒂.琼斯将这场官司很详细的记录下来,将他写成《谁杀了麦可杰克森》一书,记录了这场伤害MJ甚深的官司。实际上这本书,我想一般社会大众不会有太深的兴趣阅读。因为这个案件涉及的人士太多,出庭的证人非常多,描述的细节也很细,所以若非法界人士与歌迷,大概不太容易把这本书的内容阅读完。

一场没有赢家的法律诉讼扼杀了艺术家的灵魂

而这就是麦可面对的最大困境。大家不想要真实,只想要看他出丑来获得一点娱乐。 2005年的6月13日,整个案件终结,最终法官一一宣布关于麦可的十项控诉全部无罪,而法庭外的歌迷也一一释放了十只鸽子,象征自由与胜利。而一旁的媒体对此结果似乎有些悻悻然,几天后这新闻也不再占据版面,好像这件事从未发生一般。

相对于歌迷的雀跃、媒体的悻悻然,麦可步出法庭后没有任何一丝表情。因为这是一场没有人胜利的官司。麦可在这一两年的法律折磨下,早已身心俱疲。原本对人充满爱与信任的他,再也不轻易地相信人。而演艺事业经过这一波的耗损,让他处境更加不利,我相信他后期的经济压力和这场官司不无关系。

SANTA MARIA, CA – JUNE 13: Michael Jackson prepares to enter the Santa Barbara County Superior Court to hear the verdict read in his child molestation case June 13, 2005 in Santa Maria, California. After seven days of deliberation the jury has reached a not guilty verdict on all 10 counts in the trial against Michael Jackson. Jackson was charged in a 10-count indictment with molesting a boy, plying him with liquor and conspiring to commit child abduction, false imprisonment and extortion. He pleaded innocent. (Photo by Kevork Djansezian-Pool/Getty Images)

2009年6月25日,麦可在告别歌坛的谢幕演唱会采排后,因为医生药剂施打的错误,离开了人世。究竟是谁杀了麦可杰克森?是那位医师?是媒体长期的嗜血?是检察官的滥诉?是检查系统的体制暴力?是喜爱八卦媒体的阅听大众?是剥削艺人的娱乐工业?是美国对孩童权益病态的偏执?是种族主义作祟?是政商名流的虚伪?

或许这些答案全部都对。而这些不见血却能杀死人的的刀子,在MJ的这个案件里,在《谁杀了麦可杰克森? 》这本书里,都能看得清楚。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洪七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想跟你說說話
2 篇作品

鐵口直斷就算了吧!

關於「名字」:他人的投射,自我的期待——寫於Podcast「我想跟你說說話」第一次錄音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