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的探戈》X《等待果陀》X《没有人写信给上校》:现在的我们,还「等待」吗?
致谢微批Paratext刊登本文
连结: http://paratext.hk/?p=2573
「行动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人有无限的可能,但如果不行动,什么可能都没有。」……
对现今的人们来说,等待常常是一个负面的词汇。首先,他不符合效率。而且通常意味着浪费。第二,和行动相较,等待往往是被动的,象征着人无法选择、掌握自己的时间。更可能暗示自己没有主见、没有想法,只能默默等待。仿佛就像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主角,是个失败、一事无成、什么都不敢做的懦夫。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没有梦想然后随波逐流,任人(时间、命运)宰割。盲目地在偶像、「神明」、政治人物身上寻求指引和等待他们带来的「救赎」。
拉斯洛《撒旦的探戈》:当等待破灭以后
这些对等待的感触、想法,是刚开始面对匈牙利作家— — 卡勒斯纳霍凯.拉斯洛《撒旦的探戈》中出现的人物时,我们很容易出现的想法。某个角度来说,这部作品一开始给我们的感觉很像一部欧威尔式的政治寓言。里面描述的人们就像一个个卑微、心灵空洞却无法做出改变的愚昧大众,渴望某个「救世主」能在遥远的未来拯救他们,脱离充满虚无的苦海。然而,孰不知他们一直等待并引颈期盼的那个人,其实不过是个骗子。单纯想要利用他们的绝望来为自己树立权威。
「他们是失掉了主子的奴隶,但并不能脱离所谓的骄傲、尊严与勇敢活着。这些东西支撑着他们的灵魂,即便他们在愚笨的大脑深处感觉到,这一切特质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喜欢活在他们的阴影里罢了……」
被视为救世主的伊里米亚斯如此评论这些将要依附他的人们。他运用巧妙的言词,装出谦逊的姿态,适时地在演讲中营造停顿和扬声,进一步反问各种高妙难以回答却似乎显得富有哲理的问题,来一步步引导这些人陷入一个光明未来的想像,忘记过去的悲惨。正如拉斯洛在文中写道:「『未来辉煌的图景』不仅会完全取代过去,还会将它彻底地抹掉。」进一步形成人们盲目的狂热。
可是一旦我们往后阅读,我们会越来越发现《撒旦的探戈》并不单纯是一部为了揭穿、批评政治谎言而生的作品。比起暗喻改革的失落,拉斯洛更多的是想借着这部作品去描述等待在破灭以后,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落,以及如何从这样的失落中,重新省视等待对人生的意义。
就在那一刻,当伊里米亚斯出现在『庄园』的大门时,他对他的信任动摇了……也许,如果他没有回来,还可以留下一丝希望……
尼采曾说:「人害怕的其实不是受苦,而是受苦的无意义。」在这里我们一样可以照样造句:「人害怕的其实不是等待,而是等待的无意义。」书中的伊里米亚斯虽然依照他和人们的约定出现了,但在出现的同时,他也让书中原本对他盼望最深的角色— — 弗塔基失望了。因为他发现原来自己长久等待的东西并不像自己在等待中所期望的。在这种状况下,他甚至宁愿自己等待的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事物,如此心中所想像的奇迹虽不会发生,但却可以一直留在自己的心中而不会破灭,并安慰自己继续好好生活、好好「等待」……。
可是我们不经会去问:去等待一个永远都不会出现、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是有意义的事吗?
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会如此认为吧。即便我们多半都知道,所谓的理想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永远不会出现、可能实际不存在的事物,但人们多半也会说,与其等待理想降临,不如用行动来试图创造它,哪怕打造出来的只是理想的拟像也比干等来得有意义不是吗?
或许对一般的哲学、政治思想或人生价值的理念来说,人对理想的追求应该就是如此。而「等待」是不应当称许的。他过于消极,甚至是一种无知。仿佛是个偏差的信仰者,信仰着根本不存在的神会来拯救自己一样。但在文学、戏剧……这些常常被称为艺术的领域里,「等待」仿佛有别种在当今我们已然遗忘或时常忽略的意义。因为比起哲学这些指引人的思想,在小说、剧场里所构筑的虚构世界里,我们更多的是在描述、面对人们的无力与命运的残酷、荒谬。
等待的无意义,是《撒旦的探戈》背后真正的主题。这个主题同时也让我们想到一个历史上相当有名的戏剧— —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果陀》。
贝克特《等待果陀》:当等待是无意义的自言自语
《等待果陀》和《撒旦的探戈》非常相似,但在结构和情节上较为简单。里面「等待」的人物只有两个,分别是佛罗迪克和艾斯多冈。和《撒旦的探戈》中的人物很像。迪克和艾斯一开始上场的感觉都让我们觉得他们不但滑稽,甚至有点愚蠢。他们一直说他们在等待一个人叫做「果陀」,但除了知道这个人可以拯救他们脱离现在的苦海,关于「果陀」其他的资讯,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待在某个地方,睡在那里的臭水沟里,日夜地等待着那个被称为果陀的人物。
但是和《撒旦的探戈》最不一样的是,「果陀」不像伊里米亚斯,他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而在等待的过程里,我们看见迪克和艾斯为了消磨时光,他们重复着许多无聊或者可能很搞笑的举止(例如艾斯花了很长的时间无法把自己的靴子脱下来)。比起《撒旦的探戈》精准、充满阴暗、不分段落的漫长文笔,《等待果陀》中迪克和艾斯的对白,很多时候让我们觉得这并非像是两个人的对话,而更像是某种自言自语,一来一往地互相答覆。有时很有趣,有时却也让人感到一股深层的孤寂。
「那一切死亡的声音。」
「他们如鸟翼般作响。」
「如叶。」
「如沙。」
「如叶。」
(静默)
「齐声诉说。」
「都在自言自语。」
抛开剧本的形式,如果把他们的对白变成一行一行的文字,这个段落简直就像一首诗一样。甚至让我们觉得文字中有一种音乐在流淌。
很多人第一次看《等待果陀》可能认为两人的等待是戏剧讽刺某种愚昧的手法,让观众去看某些「等待」是如此的荒谬。荒谬到我们可能连自己在等待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却仍然持续「等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贝克特对这样的「等待」却赋予了另一种正向的态度:人生,其实本来就是一场荒谬的「等待」。在「等待」里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的空洞,但也是在这种漫无止尽的「等待」里,为了消磨时光,我们不得不和自己游戏,不得不和与自己一起等待的他人创造些什么、述说些什么。不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全都是为了面对「人生」这个等待而发生。
这样的等待或许荒谬,或许愚蠢。或许单调、或许空虚。因为它反映了人似乎只要失去了人生的希望,就会陷入漫长的虚无、空洞。但一当人们寻求希望,又常常发现为了使希望发生,他不得不经历各种荒谬的等待。
讽刺的是,在等待里,期待的感受是最深刻、最幸福的。深刻到有时人一方面想要自己希望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又暗自希望自己希望发生的事物可以往后延迟,因为如此他才能更期待那个自己期待的东西。一旦果陀真的就如《撒旦的探戈》里的伊里米亚斯出现了,迪克和艾斯反而或许不知道他们还能在人生里期待什么,因为除了服从伊里米亚斯,他们再也无法在重复的日常里对自己原本的期待有更多的想像和尝试。
等待不一定代表无聊、虚无,因为任何的无聊、虚无仿佛都能因为有所等待而在已经呆滞的日常转化成新的可能、新的想像,只是人必须有忍耐、转化荒谬的能力。这是《等待果陀》另一个我们不容易看到的阴暗侧面。
换个角度想想,等待果陀,是否真正的意思也是在等待死亡?等待自己的终结?并且,在等待死亡的同时,也不停逃脱这个等待的目标?
这是《等待果陀》中,和一般我们对「等待」的想法最大的差别:《等待果陀》里的「等待」虽然是在等待,但在等待的同时他们也在试图逃离自己等待的东西。在剧中,如果真的出现一个类似果陀的人,他们会拒绝承认那人是他们正在等待的果陀。
在这里,等待不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标,而是为了等待本身的过程。这和一般渴望救世主的人们很不一样,因为他们总是想办法要找到一个现实的人去代表心中的偶像,进而可以解除等待带来的焦虑。但《等待果陀》的等待却是不停地在延续这股永远等不到的焦虑,否定自己等待的目标,却又同时继续在那里不停徘徊,不愿撤离、放弃等待。
如果这样想的话,《等待果陀》的「等待」乍看消极,却不是一种放弃,而更像一种坚持。他坚持即便生活是多么荒谬、空虚、甚至残酷,仍然有值得等待的事物。不过撇开贝克特,我们发现把这种观点充分且更强而有力地展现出来的,却是加布列.贾西亚.马奎斯的《没有人写信给上校》。
马奎斯《没有人写信给上校》:当等待是一种行动
《撒旦的探戈》、《等待果陀》、《没有人写信给上校》这三本书的主题都是等待。但《没有人写信给上校》尽管某些段落令人觉得魔幻,或是使用隐喻。但却是三本中荒谬感最少,写实性最高的作品。里面的人物不像《撒旦》或《果陀》让我们觉得滑稽,而是充满深刻、细腻的心思。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这一标题马上告诉我们上校等待的是一封信。这一封信关乎他的退伍金,并且和他以前参与的内战有很大的关系。但当初政府许下的诺言却迟迟未兑现。而上校的生活随着年老……慢慢地渐入困境。
以前出生入死的同袍一一离他而去,而他的儿子则为了斗鸡事业发生意外失去了性命。现在年老的上校身旁除了儿子死前留下的那只公鸡,以及他年老罹患哮喘的伴侣,便只有一个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变卖的家,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生活。
在这当下,他唯一想到的是期待那封退伍金的信件来拯救自己与妻子的生活。然而,妻子对那封信件早就不抱任何期待。一直要求丈夫要把儿子留下的斗鸡拿去卖掉。但上校不愿意,因为这只公鸡总是联系到他对儿子的怀恋。甚至希望能在两个月后的斗鸡比赛取得胜利,慰藉儿子的在天之灵。
可是他费尽许多尝试,每天都跑去等待渡船送信的邮差,寻求律师的帮助。唯一得到的回音却总是书名的那句话:「没有人写信给上校。」书中的后半段,上校似乎也泄气了,好几次决定就这么狼狈地把鸡抱了出去,打算卖掉。然而,在最后关头,他愠怒地决定不卖了,选择继续等待那封他应收到的退伍金信件。而妻子崩溃地问他:如果信没来我们吃什么?他愣了愣,最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吃屎。」整部作品嘎然而止,仿佛暗示着某种终结即将来临。人们无能为力,却也不愿假装无知,选择以等待来坚毅地面对最终到来的命运。
这时候的上校之所以选择等待,老实说其实已经不是为了那封信了。而是为了透过等待本身来表达自己长久累积的不满。坚持自己的立场,哪怕那是多么悲哀、苍凉的过程。这让我们不经回想:原来开头提到的「行动」跟「等待」并不一定完全是对立的。在这儿,对上校而言,等待,正是一种行动。是出于无可奈何的环境下所作出的积极回应。
有趣的是,上校和先前两个作品里一直强调自己正在等待的人物不同,他一开始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在等待那封根本不可能有回音的信件,所以总是选择撒谎,假装不在意。仿佛等待本身是件很丢脸的事。直到后头,才以「吃屎」的魄力表示自己有权等待,并可以对现实说不。
「等待」:献给虚无的供物
或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不会出现但自己一直坚信、等待的事物吧?然而,到底你所「等待」(坚持)的事物最终是否是值得的,不论是拉斯洛、贝克特,还是马奎斯,都选择不告诉我们解答。因为对他们而言,等待之所以有价值,并非是因为等待的最终结果是好的,而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人得经历如何面对、转化等待的漫长和无意义的过程。而且正是因为越不确定自己等待的是否会成真,等待给我们的体会、感受也就越深层、丰富。恰好这和现今讲究确定性的科技发展是相反的。
日本推理作家京极夏彦在评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一— — 《献给虚无的供物》时曾这么说道:「阖上书后,作家给予我们的束缚才真正开始,并且持续至今。」虽然擅自挪用作家的评论有点大不敬,不过这句话似乎很适合描述我们讨论完这三本书时会产生的心境。一方面或许「等待」就是一种献给虚无、献给不确定性的供物吧?另一方面当我们把这三本作品集合起来观看时,会发现他们似乎问了一个今后将束缚我们一辈子的问题:和过去相较,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比过去的人还更害怕等待?更害怕等待没有意义?只要我们越无法确定结果,是不是我们就越不敢「等待」了?
(原文刊载于部落格:文学实验室)
Medium: https://medium.com/@f0921918962
方格子: https://vocus.cc/1111/hom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