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术》你只能做一种人

黎納
·
·
IPFS
·
即便天赋有别,但每个人抉择的主题,才是真正成为那一种人的样子。


大雨淋漓的上城夜晚,菲艾走出议会大楼,转身对凯特琳说:「上城和底城就像油和水,就是这样而已。」


凯特琳听着菲艾,说起小时候和爆爆的童年时光。


两人躲过桥上的爆炸,好不容易得以进入议会,藉由底城人的见证者,菲艾向议会提出必须正面迎击希尔柯,抱有同样想法的杰西,却不受其他议员认同,菲艾愤而离开,也告别了亲爱的小蛋糕:凯特琳。



你只能做一种人


不过这样的告别形式,只是菲艾由台面上走向台面下的方式,她独自找上失意的杰西,说服两人私下的行动,突击希尔柯制造「微光」的产地;然而,透过私刑的途径,杰西第一次面临到,亲手杀害一名孩子的事实,即便是一场意外。

虽然突击成功,杰西却无法再继续计画,深受自责与痛苦,菲艾道出底城有多少孩子死去,只是过去他不愿意看见。实际是,上城从未正视过底城的问题,因而产生希尔柯这样的人,不顾底城人的健康与生存,将所有利益集于自己的相关人士。

两人获得突击胜利,却也因此看见彼此的根本差异──他们从来不是同一种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无法承受双手沾血的杰西,决定转身与希尔科谈判;不愿放弃的菲艾,则转向希尔科的手下塞薇卡(Sevika),为背叛范德尔的行径所报仇。依赖海克斯科技的产品,菲艾终于打败塞薇卡,但一切并没有结束。


瘸脚的维克特,终于如愿以偿地「站起」。


上城与底城,若是没有桥墩,就像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却又不断眺望彼此。像是看着树上的葡萄,吃不到而不停想像,但又必须说葡萄酸,自己一点也不想吃的小孩。

然而,桥墩已经成立,双方的世界也早就不再单一,坚持自己只做一种人,从社会环境来说,并不可能办到,除非自己设下坚固的心墙。

有的心墙是自我规范、自我设限,有的是外在因素的鸿沟,即便想要跨越也必须等待时机,不过有的心墙,是一种崇拜。

有关「继承」的主题,也会与崇拜相关。如同菲艾继承了范德尔的思想,而吉茵柯丝继承希尔科的思想,孩子眼中的模范是一种崇拜,同时也是希望;若是谁破坏了这种希望的延续,必定起之反抗。

可是抗争并不只是不同立场的对立面,有时候,也代表着「融合」,如同维克特为了追求生命,将「微光」与「海克斯核心」结合,将自己贡为两者的实验品,并从中得取力量,获得「重生」。

若要说只能做一种人,维克特始终在追求的主题,就是他作为的那一种人──不畏胜败,只求生机。

《奥术》塑造了不同主题的人物,这些角色层层通往一个目标,让观众看见不同的对抗与融合,影像叙事的功力,恰好对应了这个故事,而不仅是锦上添花。

综合全方位的技术,美术设计、角色设定、剧情结构、配音表演、整体节奏等等,本作的第一季几乎完美无缺,只差第九集的结尾,停在即将迎来的高潮戏,让人意犹未尽。作为2021年尾声的观影作品,没什么好挑剔……


但是,不知为何地,我总感觉少了什么。


一开始写本作的文章,我便有这个疑问。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但是怎么回顾,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缺点,到了现在,疑问并没有消失,可是我却还没有找到答案。

是不是有什么我漏看的地方呢?

哪一条人物关系线不对?角色动机哪里不对吗?转场、寓意的细节都做得很好,而且,角色们的微表情做得太好了,更不用说,动画技术有多么棒,那么,这种隐约地,缺少什么的感觉,究竟为何存在?

难道……是因为太好了?不对吧,好的作品怎么会被嫌太好?回到原点检视,说不定是期待值?因为先前友人极力推荐,我才点开,不然刚开始我也有种,没玩过游戏,不知道这个故事看不看得懂的感觉,难道是一开始的期待值被推得太高?即便本作优秀,却没有达到顶峰?

不过这样想也有矛盾,我并不是透过「该有多好」的角度去看每一部作品,而是观看作品之后,分析其中的优缺点,撷取值得借镜学习的部分,同时也了解作品缺点的原因,其实都是很好的例子,即便没有写出来,我也做了笔记,是否达到顶标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更何况,本作是一部值得放在顶标的位置。

忽然间,脑中解开了谜团。


情理之内,意料之外


这部作品的设计优秀,但是第九集却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导致整体的观影感受,不如第三集结束时令人震撼。戏剧结构虽然完整,第九集却缺乏足够的推力往前,理由有二:

其一,决定做「吉茵柯丝」或是「爆爆」的抉择点。

虽然希尔科与她的父女之情,来自同一种被抛弃的情感,失手杀死希尔科的她,所经历的一种觉悟感,既是「继承」,又是「补偿」心理,可是铺陈的线索不够强烈,导致安排的痕迹变得明显。

其二,观众几乎可以预见下一个章节的事情,但是被打断,没有立即满足观众,停在一个不该煞车的点上。

没有吃到饵料,也可以想像饵料的滋味。

长久下来,好莱坞的电影培养了我们这些观众,当然,下一季开始的战斗画面肯定会很好看,我也期待之后的作品,只是缺少的那一种感觉,像是想要浮出水面呼吸,却停在水面下的交界线。

两个理由加成,就是缺了那么一口气。

理解到这点的同时,我叹了气,这是否就像是,考了九十九分,只差一分就拿一百分的差距呢?好像可以这么理解,但又不完全是。

也许是因为「情理之内,意料之外」,才是我真正在乎的点。

也就是说,这就是本作之于我的「主题」。

其实以此来回推,戏剧结构完整,但也可以说是太过于工整,而没有得到惊喜的乐趣,假使是这样的话,我似乎变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观众,可是由于这是我的「主题」,因此不是挑剔,而是适切的分析了吧。

我面对每一个故事,其实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就像是每个人选择观看的电影、剧集,当下所期待的主题也不同,这可能跟各人的生命历程有关,也跟该作品的呈现有关,并不只是因为某类型的作品才会吸引某种观众。

举例来说,我不喜欢看鬼片,因为我不喜欢恐怖、被吓到的感觉,但是鬼片的类型也很多(即便鬼片已经自成一种类型),像是经典电影《七夜怪谈》、《厉婴宅》,具有明确主题的鬼片,即便这两部都是被推去看,回顾故事的时候,我却意外地从中学习到「恐惧的面向」。 (话虽如此,我还是不想主动看鬼片。)

与其说是不是某种挑剔的标准,不如回头检视,故事之于自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说到这里,最近我翻出一本书,叫做《押井守的角色学:从电影学来的工作生存法则》,在书末的对谈中,有一段的标题是:「就结果来说,拥有自身主题的人会出头天」。

虽然「出头天」这个词有点老派,但是看完内容之后,蛮能理解为何会翻译成「出头天」,对谈提到的内容,大意是,如果一个人身为总裁(或是中高阶主管),才去思考这个位子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拥有自身主题的人,因为真正拥有自身主题的人,是一直在努力实践自身主题,升迁成为主管,只是这条路的其中一站,而这样的人,终究会出头天。

简单来说,担任某项职务/某种人并不是目标,而是实践主题的途径。

六年前阅读这本书,当时茅塞顿开的感觉,依旧留存在心中,「啊──原来是这样啊。」

每当有人问我,你的目标是哪个职务,我总觉得有些别扭,虽然知道一般人对于「说故事的职务」所理解的标的只有导演或编剧,但要说出自已想要做的是哪一种职务,还是有一股违和感。

原来是因为,那不是我的目标,那只是达成目标的途径而已。因此,哪一种职务并不是终点,事实上,每个职务都可以做到职务范围内的「说故事」。只是哪一种职务,更加贴近自己想要呈现的模样而已。

即便天赋有别,但每个人抉择的主题,才是真正成为那一种人的样子。







图书资讯

书名:《押井守的角色学:从电影学来的工作生存法则》

(仕事に必要なことはすべて映画で学べる)

作者:押井守

译者:谢承翰、高詹杰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年:2015年


图1-2:Netflix




▶如果喜欢文章,欢迎支持,让我走得更远🌲

https://liker.land/lina_sptwrt/civic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黎納黎明天光,百納海川。喜歡故事創作、影視作品分析,亦是社會觀察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租屋踩雷經驗】從合約到解約,究竟有多少問題?

敏感與脆弱並不是同義詞

《俗女養成記2》分解颱風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