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52: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李怡
·
·
IPFS
·
徐的这段经历,说明专政者为了不留余地的掌握全部权力,所有的花言巧语都是预设的政治行为。过激的、矫枉过正的施政绝对不是被刺激出来的。这是第一个启示。第二个启示,是我问他在国民党时期和共产党时期,他都因为新闻言论受害,请他比较两个时代遭遇的异同。

1980年11月,我访问了从中国来香港的徐铸成,其后没有再见过他。但一次长谈即记忆良久。

徐铸成生于1907年,1991年去世。在张季鸾、胡政之主笔政的《大公报》最辉煌时代,徐铸成从记者做到总编辑;1937年上海沦陷,他到香港主持《大公报》港版业务,太平洋战争后从香港潜回桂林担任《大公报》总编。战后在上海主持《文汇报》,被国民党查封。 1948年到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 1949年中共建政,徐铸成到北京想从事新社会的新闻事业,发现报纸不能民办。 1956年十月,中共中宣部力邀徐铸成出山,让《文汇报》复刊。但复刊不足一年,就受到毛泽东亲自执笔的《人民日报》社论猛烈批判,由此掀起反右运动,徐铸成被打成右派,当了22年贱民。文革结束,1979年平反,1980年来香港为《文汇报》庆生。我的访问就是在这段期间。

中共建政前,徐铸成的报坛经历可称辉煌,他是那个时代中国新闻自由的巨擘。 1949年以为新中国成立实现民主自由,回北京想办报,但壮志雄心立刻「就凉了半截」。经过30年雪藏、其中22年右派生涯,又不是中共党员,我在访问前并没有预期他会说出超越中共允许范围的话。然而,想不到他在沉稳中,显露出忠实于新闻的报人本色。

我过去对反右的认识,以为毛泽东原意是要大鸣大放,结果鸣放的程度超过了他容忍的范围,于是才祭起反右大旗。但据徐铸成所说,实际情形是《文汇报》早已经收摊了,当毛号召鸣放时,经历过「肃反」等运动,绝大多数知识人还是不敢放。这时候中共宣传部想到《文汇报》和徐铸成,连连找徐铸成商量复刊,说怎样鸣放都完全支持,徐铸成提出十几个骨干名单,也全部调回来,于是1956年10月复刊了。复刊以后的报纸面目,徐铸成说,「我可以狂妄一点讲,是解放以后全国报纸最生动活泼的一份。」1957年3月,毛泽东接见新闻出版界,当面对徐铸成说,「《文汇报》好得很,我每天首先就看《文汇报》」,「你们是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应有尽有,办得很好,编得也好。」接着,就组织了中国记者访苏团,由徐铸成当团长。这让徐感到受宠若惊,觉得简直把他这个党外人士当自己人了。

谁知从苏联回来,反右就来了。距离毛泽东接见他和称赞《文汇报》不过两个月,而这两个月还是在徐出访期间,实际上他没有主持《文汇报》笔政。所以徐说,毛是五月以前就有计划去搞反右了。目的是让知识分子不敢讲话。

徐的这段经历,说明专政者为了不留余地的掌握全部权力,所有的花言巧语都是预设的政治行为。过激的、矫枉过正的施政绝对不是被刺激出来的。这是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是我问他在国民党时期和共产党时期,他都因为新闻言论受害,请他比较两个时代遭遇的异同。

他说,国民党对知识人的迫害是饿肚皮、坐牢甚至杀害,但它在精神上没有法子凌辱你。那时候报馆被封,他回过家乡,家乡父老都很尊敬他,说他有骨头。在上海里弄,居民见到他也肃然起敬。在共产党之下,右派帽子一戴,朋友见到面赶快躲开,里弄居民不敢接近,家庭里,除了太太,其他人包括儿子,不同程度对他都另眼相看。 「这种精神上的凌辱,开始时一想起来就一身冷汗。……后来也就算了,特别文革后,连刘少奇也说是反党,也就无所谓了。」

最后这句真够凄凉。知识人可以穷,宋代欧阳修甚至说「文穷而后工」,但人都有尊严,精神凌辱使人的尊严没有了底线。从被打成反党的刘少奇来寻求个人的安慰,也许在中国真是只有靠阿Q精神才能够活下去了。

徐老给我的第三个启示,是他指对中国舆论监督的必要。他说:中国的「舆论中心,过去在上海租界。中国几千年来专制主义形成的状况,要比较自由一点说话,只有靠保护伞。今天中国需要舆论监督,作为一个舆论中心,暂时还只能在香港。不是看你的冷眼,而是有什么问题也不客气地指出来。这样对国家是有很大好处的。」

这三点启示,一是讲权力的虚伪本质,二是讲人的尊严,三是讲舆论监督需要保护伞。三点都同我从事传媒和写作有关。

1987年徐老八十寿辰,上海中共统战部为他祝寿,统战部长称赞徐老「六十年新闻工作,爱国之心始终不渝」。但在1980年徐老在我的访问中却说,「我认为我一辈子搞新闻事业,只写了半篇文章,后面半篇被人把笔夺走了。」

一个如此刚毅、敏锐、通达和有才华的报人,半篇文章也应该珍惜。我那时想到的是,在被人把笔夺走之前,多么艰难和风险,我也要把自己的整篇文章写完。

徐铸成,1980年11月接受访问时摄。

(文章发布于2021年8月23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