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56:《伴侣》的时代

李怡
·
·
IPFS
·
我们都已经垂垂老矣,但能相认,就像郭雪湖在1974年重逢任真汉那样高兴。

1974年,保钓运动健将、台湾作家郭松棻同他父亲郭雪湖第一次到中国大陆旅行,途经香港时,我问松棻有什么需要,他说他爸爸是画家,想在香港找一个学画时的老朋友,叫任大汉。我说,我认识一个画家叫任真汉。郭先生说就是他。于是我联络任老,他一听是郭雪湖,立即赶来。在湾仔帆船酒店见面,两个老人拉着手,高兴得像小朋友见面一样。

郭雪湖是台湾知名画家,任真汉原籍广东花县,二人分别是1908、1907年出生的同代人。任真汉原名任瑞尧,7岁时随家人去台湾,在台湾拜画家蔡雪溪为师习画,赐号「雪崖」,与郭雪湖是师兄弟。后来去日本习油画。在台湾和大陆辗转多年,战后落脚香港。任真汉幼时因病失聪,但能读懂广东话、台湾话和日本话的唇语,并能讲话回应。他凭自学而擅长写作,又懂得医疗生理知识。当时在香港难以凭画画糊口,于是在报上写专栏,也是多产作家之一。其中最为人知的,是以忽庵笔名写的历史小说《西太后》和《武则天秘录》;他用笔名庄绮写少女的生理问题专栏「女儿经」和「庄绮信箱」,也受欢迎。 1963年创刊的《伴侣》半月刊,邀他写「新女儿经」,许多少女读者追读,却不知道这位庄绮姐姐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

不知道是否因为同郭雪湖重新聚首的关系,任真汉其后又以极大精力投入绘画生涯,而且还当起裱画专家。他在1991年去世。去世前两年,他应邀回到他的画家生涯起点的台北大稻埕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名为「聋仙任瑞尧无声诗画展」。直到现在,任真汉的画仍然在绘画市场有价,艺术成就也得到艺评界肯定。

1963年,我与吴羊璧创办《伴侣》,主要的写手开始是靠我们二人,以及画家王鹰(王绮薇)的插图配合,其后约稿范围扩大到舒巷城、陶融(何达)、亦舒以及新崛起的年轻写作者。读者对象锁定少男少女,更以少女为主,因为那个时代香港社会开始有较多的女性就业机会,工厂妹、白领妹、学生妹,爱幻想,向往爱情,有感情苦恼,也有阅读文学作品的需求。纯文艺,未必能吸引众多感情迷蒙的少男少女,而较没有深度或者可以说是「轻浮」的「文艺性」刊物,就是《伴侣》的定位。专栏作家冯凤三说,音乐有「轻音乐」,那么《伴侣》也可以称为「轻文艺」了。

我在《伴侣》写爱情小说,散文诗,也介绍一些大部头的世界文学名著的精华,讲中外名人情史。用得较多的笔名是「舒桦」。

1966年,在《伴侣》销路稳定并有微利的基础上,我们创办纯文艺的《文艺伴侣》月刊。

《文艺伴侣》刊载了舒巷城的诗与小说、史得(三苏)连载小说《不及格的人》、卢景文画插图,亦舒的小说及散文、李英豪的荒诞剧介绍、何达的诗与诗评、柳木下的诗与翻译等等。更邀得叶灵凤主持「文学信箱」,为有志从事文艺创作的青年提供指导。 《文艺伴侣》最终无法打开销路,更因只有我是全职,一个月出三本杂志也真是吃力,因此只出版了四期便告停刊。

伴侣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单行本,包括我的小说《当他再来的时候》和《生活的阴影》等,舒巷城的《我的抒情诗》和小说集《伦敦的八月》,他说这本书是他「历年来所写小说中最喜爱的几篇」。我们在1964年和1967年又编辑了两本《香港影星年鉴》,1964年版列名了414位香港演员及其简历,1967年版列名的影星就有482人。为当年的影界留下一个记录。

1967年,左派掀起暴动。新闻、电影、出版的社会文化活动一下子变得左右分明,中性的文化很难有生存的空间。羊璧固然要全力在《文汇报》工作,而这时出版界的领导人也向我提出将《伴侣》转让给中共直辖的机构「青年乐园」系统经营,我回到上海书局工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几个创办人也觉得经营下去不易,于是同意安排。转让后,我仍然为《伴侣》写过一阵稿,大约一年后,接手的人也办不下去了。

从1963到1967,是我在左派出版业中,最能够与香港社会融合的几年。算是创出成绩。 《伴侣》虽无疾而终,但那几年也把我的编辑写作能力作了很好的磨练。

五六十年过去了,一些旧刊和旧书我也没有留存下来。不过,近年还遇见两个记得《伴侣》杂志的读友,虽未见面但有信息交往。我们都已经垂垂老矣,但能相认,就像郭雪湖在1974年重逢任真汉那样高兴。

《伴侣》创刊号和《文艺伴侣》创刊号

(原文发布于2021年9月1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