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己身经历──性灵,能量,身体,循环,动态均衡(2)

五更木
·
·
IPFS
·
KUNG's【Summer Inn】迟到千日Season 2 Episode 02

所谓孩童...

自性
  • 《心流》P.121
 模仿可以透过幻想、假装或扮演,让我们觉得自己其实不只是现实中那样。玩着洋娃娃的小女孩与假扮成牛仔的小男孩,也是在扩张他们的日常经验,那一刻,他们不是原来的自己,他们变得更有能力,同时也学习了成年男女在社会里的角色差异。

  • 《我的幻想朋友》
某一天我也会死,那是幻想朋友的最终命运。
若能让麦克斯坚信我是真实的,我会存在更长时间。
但是身为好朋友,我该这样做吗?

用孩童的视角去看世界。虽渺小却寓远,虽无存却永在

  • 《心流》P.183
 白日梦与心理图像权威,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辛格指出,有需多小孩没学会做白日梦的技能,做白日梦时,我们可以利用想像力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愉快,进而建立情感秩序。
  • 曾野绫子《中年以后》
 「孩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无论好坏,会让你的人生过得更馥郁浓密,欢喜和怨憎也都更深,那是孩子存在所带来的赠礼...」



客观
  • 《科学人》NO.134 P.57 创造力的演化

「创造力无关乎你有多聪明,而是你与别人的关系有多好。」

我们每天都汲取别人的点子,然后自己做一点改良,一次又一次修正,到最后变成非常复杂的新点子。

人类学家将之称为「文化棘轮」,首要且最重要的,是需要将知识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从一代传给另一代的能力,直到某个人做出改进为止。

实验:三个难度递增的谜题盒,测试德州黑猩猩、法国卡布钦猴及英国托儿所的小朋友。 30多小时后55个非人类的灵长类中,只有一只黑猩猩达到最高难度。然而小朋友会合作解题、相互讨论、彼此鼓励,还会教导其他人,经2.5小时后,35个孩子有15名到达难度三。

文化棘轮的首要条件── 社交技巧和认知能力,然后是群体大小。

「就像病毒一样,文化上的创造力需要非常特别的社会条件才能传播开来,最显见的是...关系亲密的大型族群,个体之间可以互相『感染』。」


*文化棘轮:人类拥有异于其他物种的文化传递方式(语言、文字),并在传递过程中不断传递、修正与改进,自我复制积累的同时又往新的层面推进,如棘轮一样。

压倒性的证据表明人类确实拥有本种属特有之文化传递模式。最重要的是,人类的文化传与技能,以其他动物种属所不具有的──所谓累积式文化进化方式,积聚其通过长时间获的各种修正性成果。基本上,最复杂的人类技能或社会经验──包括工具制造,符号化的交流,及社会制度──没有一个是在一之瞬之间并一劳永逸地被某一个或某一群人所发明出来的。

相反,它是一代又一代人之间长期的传递、保存并进行各种不同的修正与改进及再度传递过程的复杂结果。

在此过程中不断复制了“棘轮效应”,使人类文化成果向前传递和积累。 “因此累积式文化进化可以解人类的大部份令人难忘的认识成就。...累积式文化进化保证了人类认识力的个体发生学是在一种常新的技能与社会经验的环境中发生的,它在任何时侯都代表某种类似于整个社会集团的集体智慧的东西,并贯穿于它的全部文化历史当中。


  • 《科学人》NO.187 脑海中的小剧场

1930年代,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高斯基(Lev Semyonovich Vygosky)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孩童会刻意使用之前和他人在社交场合中成功互动时用过的语词;孩童不会调控别人的行为,而是试着透过熟悉的语言来调控自己。接下来数十年的研究发现,也都支持维高斯基关于内在语言如何发展及运作的理论。

维高斯基认为,成人的无声自语是我们在孩童时期和他人对话的一种内化型式。在维高斯基写下其诸多洞见将近一世纪后,才开始逐步厘清,内在语言究竟如何帮助我们了解语言对思考的影响。

维高斯基的理论最重要的意涵之一,就是内在语言的结构应该和外显行为相同,呈现不同观点间的对话本质。这种「思考即是心智对话」的概念并不新,至少柏拉图也曾说过,不过我着重的是,关于控制:在面对问题而必须采取行动时,一个智慧系统到底怎么产生新想法并付诸实行?


20-11-30 Ans:最接近问题的人,苦于那里并终日与之相处,与之生活,要不就逃避那不堪其扰的问题,要不就着手解决它。虽然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多,但人能做的却只有那些。



认同感
  • 《假性孤儿:他们不是不爱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你是否觉得……
◎好想从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赞美。
◎父母总是不了解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沟通。
◎父母跟我不亲,他们总是站得远远的。
◎父母只关心我钱够不够用,从没关心过我内心的感觉。
◎就算获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会泼我冷水。
◎为何和某些家人相处总是叫人挫折、换得遍体鳞伤。
◎在关键时刻,心底会冒出一个声音否定自己。
◎在需要支持的时候,我不会找父母谈心。
◎我需要假扮成另一个人,父母才会喜欢我。
◎明明拥有一切,但为何我还是觉得孤寂。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状况,可能就是「假性孤儿」……

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为看起来一切正常,他们会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提供温饱、注意孩子的安全,但……仅止于此。
「你已经长大了,不准再抱布娃娃睡觉,把它丢掉!」
「我才不管你有什么感觉,我只供你们吃住就好。」
「别再胡思乱想了,你只能照我的安排,不准有任何意见。」

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竖立了高墙,挡住了他们寻求亲密感情的道路。
当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稳固的心灵互动,孩子将无法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
看过本书,你将明白:为何无法与父母建立亲密互动、为何父母无法给予爱的养分、又为何总在人生重大决定上,父母带来的阴霾与否定如影随形。
你将看见:为何父母总是不了解你、不够关心你,不论你再努力沟通,都无法改善,就算努力与父母建立关系,都只带给自己伤害。
你会发现,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是很孤单的成长经验……

藏在亲情影子里的噩梦:
●父母要求完美魔咒: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也许爸妈就会称赞我了……
●父母的情绪潜规则:为了安抚爸妈的情绪,我总是疲于奔命……
●父母的情感的高墙:没有我,爸妈也无所谓、爸妈不喜欢我的亲近……

童年的孤单包围着我们,就算长大,仍无法摆脱,只是换了另一个形式:沮丧、焦虑、长期紧张、压力、睡不着等失控的感觉折磨我们。这些身心症状像是一套警报系统,提醒我们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要被爱──那就是觉醒的开始。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琳赛‧吉普森博士,累积20年的咨商经验,分享真实案例,让我们看见父母带来的痛,解开与亲情的枷锁,修补世世代代的情感缺陷,拒绝复制上一代给予的伤痕……
  • 《心流》P.263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道德规范会被视为一种外在逼迫,在这样的外在约束下,不管是丈夫、妻子或孩子,都只能选择隐忍不发。这种情况下的家庭虽然完整,里面却是暗潮汹涌,充满冲突与怨恨。今天有越来越多家庭瓦解,原因就是维系婚姻的外来理由逐渐消失了。



丧失
  • 狼孩:是指从年龄很小就开始与世隔绝,被野生动物养大,而不懂得人类社会行为和语言的孩子。

语言是文化棘轮中作为交换手段的必要之能,无论是交换有形或无形,社会性的能力在看到差异与行为时,才会产生共识、理解不同的认知。在学习语言体系之初,要去开口说话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让人理解自己要什么,再去建构出让他人理解的表达方式,进而拓展出了脑内与他人共通、有共识的认知区域,才能够在成长时衍伸成能认知常识与基本社会能力的区域。

一个丧失了文化入场券的生命体意谓着永久失去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基本能力,即使感官与生理运作机制还是归属于人类。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五更木先連結感受,再經歷自我對話中,將其投射串接。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2/07/21 《心•相》;《響》

故宮南院之行──創作集

故宮南院之行Bonus──太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