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叉烧包

蒟蒻魚
·
·
IPFS
·
叉烧包是一种看起来不算高雅,制作工艺不需要太高的中式点心,但在我眼内却是最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点心。

叉烧包是最传统的港式饮茶点心之一。带着飘渺的蒸汽躺在蒸笼里面的叉烧包,总是一副自得其乐享受桑拿浴,非吃勿扰的样子。

叉烧包要好吃,由内到外都不能马虎。包子的皮要有适度的发酵,吃起来松软而不粘牙,裂口能够看到细致绵密的组织。叉烧馅色泽油亮,浓稠而不干,收汁一定要收得恰到好处,否则口感和美感都会大打折扣,汁液不能有太多水分,把包子的皮都浸湿或者沿着裂口流到蒸笼上,也不能太干,让人难以下咽。叉烧馅调味必须甜咸适中,能细品出每一种酱料的香味又不会各自突兀独立。馅料里的叉烧粒必须肥瘦适中,略有咬口但绝不能费牙力,梅头肉(梅花肉)是适合是制作成蜜汁叉烧的最佳猪肉部位, 其瘦肉温润带油花,肥肉部分爽而不腻。梅头肉用酱料腌过夜,烤制成蜜汁叉烧,切粒,放入锅中和酱料再一起大火爆炒到香,再包入包子皮内,蒸制成美味的叉烧包。

一笼叉烧包

叉烧包一般会有四个明显的大裂口,我的习惯是分三口吃完,用手拿起来,小心撕开垫着的防粘纸,好像吃橘子一样,就着裂口咬下一瓣,刚好就是一口的分量, 软绵包子皮连带着半流动的馅料,粗嚼几下后迅速带着暖意和甜美沿着食道一直抚慰到胃部。这时拿在手上的剩余叉烧包要小心了, 掌心窝起来,五个手指微微并拢捏着包子,咬开的包口略斜着朝上,这样才能保证馅料不会倾泻到桌面。到吃第二口时的姿势就会比较别扭,要就着手拿包子的角度,小心低头把包子吃进嘴里, 这时温度已经不如第一口那么热,会更好的品尝到馅料的柔美,第三口通常会有点囫囵吞枣,这时馅料已经是半挂在包子上,在馅料即将掉落之际, 五指抓牢,迅速把这最后一口塞进嘴里, 虽然入口动作颇粗鲁,但是当叉烧包和舌齿相遇时, 却又舍不得粗鲁对待它, 一定会郑重咀嚼几下这最后一口,再送它好好的与之前的两口团聚。我从来都喜欢用手抓着叉烧包来吃, 我一直就学不会怎么斯文的用筷子解决一个叉烧包,总是会用最粗暴的方式迅速解决,虽则如此,这么多年我好像也没觉得自己有对不起叉烧包过。

现在去酒楼饮茶,叉烧包在食客眼中是属于填饱肚子的点心类别,不属于精致点心的类别。人们大多是为了在乎品尝这件事,最好一次可以多试几种不同的点心,所以每一款点心都尽量做得很细致,以便为其他点心腾出「胃」置,于是乎叉烧包也不会做成大包子的形态, 小小的蒸笼里最多躺着三个八、九岁小孩拳头大小的包子。而通常会在点心纸划上叉烧包的食客,要么是叉烧包热爱者,要么是吃了其他小点心之后,预备拿叉烧包来填饱肚子最后的空隙的人。而叉烧包本身,在历经这么多年饮茶世代的变换,还算是守住了旧貌,顶多见过某酒楼声称叉烧包的叉烧用的是西班牙伊比利猪肉,拿伊比利猪做叉烧是不错的, 再泡到浓郁酱汁里做成叉烧馅就另当别论了,到了这个层面其实没有人会认真细味猪肉的产地,叉烧包本身就是三两口迅速可以塞进肚子的点心,如果经过太仔细的咀嚼,会在口腔里变得过于软烂而难以下咽,我是多有病才会在这一刻分神去分辨猪的产地,只要不是病死猪我觉得我都可以接受,真的不需要劳烦西班牙猪肉飘洋过海来相聚。

叉烧包本身没有变,但有衍生出叉烧餐包、菠萝叉烧包和雪山叉烧包等中式包点与西点结合的产物,西式的外皮和叉烧馅勾搭起来其实还不错的。但我还是偏爱最传统的叉烧包,只有纯种的港式叉烧包散发的醇美气息才是最迷人的。大概也因为我是一个守旧的人, 喜欢最传统的东西,每次饮茶必定以一笼叉烧包作结才算完美, 把胃的间隙逐一用软润的叉烧包好好填满,才心满意足埋单走人。叉烧包是一种看起来不算高雅,制作工艺不需要太高的中式点心,但在我眼内却是最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点心。

希望我最爱的叉烧包会保持初心做最传统的一个,耐心等到我们回家的那一天。

叉烧餐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