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征文]城市庆典摇起来—阴阳中外的夏日狂欢:基隆中元祭(下)

風翔萬里
·
·
IPFS
·
本文内容为基隆中元祭的必看重头戏、社会文化意涵与当代意义解读。

前言

本文内容为介绍基隆中元祭的传统社会文化意涵、普度祭典必看重头戏以及民俗在当代的解读。

基隆中元祭重点全纪录

中元祭的社会文化意涵

依据民俗专家林茂贤老师在中元不离普‧我祭得你-台湾的鬼魂信仰主题讲座所说,鬼魂崇拜最初来自于厉祭,凡非自然死亡、横死、冤死、怀抱怨恨不满、死不瞑目者将化为厉鬼,其祭祀场所称为厉坛。

【宝岛鼓仔灯】#62 敬天度鬼迎普度

台湾民间普遍相信鬼魂存在,认为人死为鬼,无祀孤魂会危害人间,并相信鬼具有人的特质,有意志、有情绪,也会享用祭品。台湾祭鬼的风气源于悲壮的垦拓历史,致使孤魂野鬼众多。来台先民唐山过台湾,横死者不计其数,挺过巨浪船难、原汉冲突、民变抗争、族群械斗、瘟疫肆虐、天灾频仍,最后少数存活者才能在台湾留下家业与根基,因此有「三留六死一回头」的说法。

过去的历史背景造成全台各地主祀鬼魂的「阴庙」众多,如:百姓公、义民爷、万善公、有应公、姑娘庙、大众爷、水流公、金斗公、…等祠堂。人们为抚慰亡灵,避免厉鬼作祟,普渡祭祀仪式繁复讲究,形成祭鬼风气的盛行。

基于尊敬亡灵、死者为大的观念和悲悯之心,对亡者的敬畏与怜悯,对于冤死、横死、战死的厉鬼,民间大多予以安顿收埋,建庙奉祀、祭拜安抚;对意外而死的枉死鬼加以超渡;一般无主尸骨,如水流尸、路傍尸、无名骨骸等则集中立祠奉祀,如有恶鬼作祟则以跳钟馗或请神明出驾驱赶。

台湾民间尊称孤魂野鬼为「老大公」或「好兄弟」,除了表示人鬼间的亲昵,也含有敬畏怖栗与交织怜悯亲切之情。人们对待鬼的态度是先礼后兵、软硬兼施,除了立祠供奉安抚,另一方面请管理鬼魂的神明如城隍爷、地藏王菩萨加以监管,并用「以鬼制鬼」政策让鬼王钟馗或大士爷管束同类,采恩威并施,先怀柔后高压的方法和手段。

通常台湾人相信阴阳两界各行其道,互不侵犯、相安无事,如逢恶鬼为害地方,通常也只是驱逐离境,并无灭鬼、杀鬼之俗,可见台湾民众宽厚良善之心。

中元节所祭拜的三官大帝,也是人们对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转化,俗称「三界公」,掌握三界间的一切行政事项,其考核对象包括神仙与凡人,神格极为崇高,寺庙常配祀于玉帝殿(凌霄宝殿)前,同受敬仰。

地官大帝是玉帝派驻人间考察善恶的神祇,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大帝寿诞,是一年内「三赦日」(向玉帝祈求赦免罪过)当中的「天地渡化日」,可以把握机会向地官大帝祭拜忏悔,祈求赦免过去一年内自身所犯无心过错及祖先之罪,地官大帝会指派一般家庭内的司命真君(灶君)进行考核,如经赦免会开出「赦免状」给所在区域城隍庙的改原司更改纪录、开恩赦罪。

鸡笼中元祭必看!庆安宫童永阿公细说给你听

台湾各地早期自农历七月初一起,每天由各村里轮流举行普度,用意在使孤魂野鬼天天都可以享受民众施食奉祀、免受挨饿,而民众也趁机宴请亲友、轮流请客,互相走访亲戚,增进人际联系。但自民国41年(1952年),国民政府提倡「节约拜拜」,统一将普度日期订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杜绝整月轮番饮宴的奢靡风气。

基隆中元祭必看重头戏

1。农历七月初四:清法战争纪念园区(法军公墓)施普

基隆曾留下不少外籍先民遗迹:西、荷、日、法,甚至也有韩国、冲绳近代移民留下的足迹。基隆东岸的大砂湾海岸又叫作孤拔滨,其名来由取自1884年(清光绪10年)清法战争率领远东舰队进攻基隆、淡水的法国将领—孤拔上校。

1884年10月1日法国海军登陆基隆,清法两军决战狮球岭。法军当时将战争中阵亡与因患伤寒、霍乱而病死的法籍军官埋葬于二沙湾海滩。 1885年6月《中法新约》在天津签订议和,法军自基隆撤军,6月11日孤拔于澎湖过世。战后陆续收集来自基隆各战场的遗骸,总数近七百人,整理合葬于现「法国公墓」园区。

法国公墓普渡祭品

2005年正砂里里长俞明发等当地民众于七月中元祭自发性于「法国公墓」普渡,祭祀厝边的「法国好兄弟」。后来基隆市政府斥资整修园区开放参访,主普宗亲会也将祭拜法国公墓列入中元祭固定行事项目。

带有战争历史文化痕迹的「法国公墓普度」是基隆中元祭的另类焦点。每年农历七月四日,市定古迹「清法战争纪念园区」(法国公墓)会举办一场基隆限定,有红酒、巧克力与法国面包,专为外国亡魂而办的普度法会,并固定邀请法国在台协会出席与祭,2020年即是由法国在台协会主任公孙孟(大使)代表参加祭祀。

法国在台协会主任公孙孟(大使)参加2020法军亡魂普度祭祀from自由时报

法国公墓见证历史上敌对立场和共同的黑暗一页,但现已变成历史古迹、怀念先人的地方,成为象征台法友谊与和解的实体。

2007年曾另有人提议在500公尺外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纪念碑」比照办理日军亡魂普渡,但地方最后未能决议通过。因此清法战争纪念园区(法军公墓)施普至今仍是基隆最盛大且正式的外籍亡魂普度活动。

2。纸糊艺术:水灯头、大士山诸神像

水灯头为纸厝造型,纸为身竹为骨,以纸与竹枝糊成,内部装满了蜡烛、经衣、银纸,底部则衬以保丽龙、香蕉茎、树干等浮材为底座,便于水上漂浮。水灯造型华丽精美,手工精巧细致,是融合糊纸、彩绘和剪纸于一体的民间工艺艺术。

民间认为水灯头乃是为溺毙在水府中的孤魂照路,前去接受人间的普度,「放水灯」通常于普度前一夜施放,使其漂流招引水鬼上岸接受奉祀。如鬼魂攀附水灯而脱离水底,则可超生以脱离苦海,纸厝也象征给水中孤魂有寄托之所,即所谓的「奉厝」之意。

匠人魂-糊纸篇:老大公的移动城堡

水灯头代表各姓氏族群的水灯;施放前须绕境游行,并于岸上举行祭典,再由各姓氏代表进行施放。放水灯仪式是中元普度祭典最高潮,水灯浪潮漂流海上,火光点点非常壮观。

寒林院及同归所是作为孤魂暂时栖所的纸糊房厝,其纸糊结构以竹篾扎成骨架,外表糊纸并加彩绘、剪纸装饰。寒林院是招待文人官宦,造型较华丽,或于屋顶加燕尾象征社会地位,以区别阶级观念及展现民间对读书人的尊崇敬重和礼遇。较盛大的建醮普度还会糊制沐浴亭、更衣亭等纸厝,提供好兄弟们更衣沐浴、梳妆打扮,可见为好兄弟充分设想周到,亦反映民间怜悯孤苦、普及幽冥的仁心。

纸糊神像通常用于建醮、普度法场。常见神像造型有大士爷、四大元帅、山神、土地神神将等,借以监察管理众鬼。这些纸糊神像、装置在普度结束后即予火化。

  • 大士爷是统御诸鬼的鬼王。相传大士爷原为经常扰乱人间的恶鬼,经观世音菩萨收服成为部属,故头顶观音神像,以免故态复萌。大士爷身着盔甲,外形青面獠牙,吐露火舌,面目狰狞恐怖,在建醮普度时置于法场统治孤魂野鬼,达到以鬼制鬼的目的。
  • 山神、土地公都是自然崇拜的人格化,山神呈武将造型,持剑扎靠身,骑青狮,仪表威猛;土地公呈白须老者造型,骑黄虎,容貌慈祥亲切。山神、土地公普度期间镇守法场,是普度仪式守护神。四大元帅等神将则是作为维安警力。

3。迎水灯游行:北管、艺阁、花车、赛阵头

迎水灯游行当日基隆市区会进行交通管制,将马路空出来作为游行之用,夜晚的游行每年的游行顺序多为固定行进路线。

迎水灯游行开场通常是基隆女中或同级学校的管乐队拉开序幕,接下来是舞龙舞狮、北管轩社、旗阵、鼓阵、土风舞、原民舞蹈、民俗技艺、八家将、…等各种表演轮番上阵,热闹非凡。

基隆中元祭迎水灯游行1

有些游行花车上面会以和神明相关故事作为装饰,有龙头的游行车辆常会从龙头朝民众喷洒「明星花露水」的水雾,也有以仙女或动物造型喷洒,十分有趣。有些花车会让各字姓代表或该字姓孩子站在车上一起游街,并从车上抛洒糖果,让围观民众接糖,增加互动参与感。

通常若轮值主普的是大姓,该年游行花车会特别华丽。热闹庞大的游行队伍中,最前面为轮值主普的水灯头车,主任委员以及各式阵头、艺阁等表演单位,依序走完之后才是明年轮值的字姓,如此一直排列下去,直到十五个姓氏全部结束。

各字姓参与游行的除了水灯头及主任委员等固定队伍外,各家准备的艺阁或阵头大不相同;有传统艺阁、改良的塑像艺阁,也有各种艺阵阵头拼场,或是高达一、二层楼高的水灯排。

迎水灯游行由于阵容庞大,灯饰美丽,每年都引起成千上万群众的热情围观参与。

基隆中元祭迎水灯游行2

4。主普坛金松宴

基隆中元祭在主普坛前设置的普渡宴称为「金松宴」,由主普宗亲会负责。金表示富贵、松表示长寿,为富贵长寿之意。金松宴布置有一定的布局摆设和专用器皿,每样佳肴均有深层文化内涵,是先人的智慧结晶。

金松宴三连桌的设置

除了一般普度都有的荤桌与素桌外,应基隆历史文化背景,还有西洋桌。荤食连桌专供一般无主孤魂,素食连桌供修行及素食孤魂享用,而西洋连桌供外来的各国西洋孤魂享用。

桌头是礼敬神明的桌案,通常摆设在汉食桌前。摆放敬神所用的香(净香炉)、花(鲜花)、灯(烛台)、水(清茶三杯)、果(水果五式)以及十二菜碗(十二项素菜),甚至摆上敬献的牲礼。

为表示对老大公(好兄弟)的诚心与敬意,金松宴特别汇集满汉全席精华,不但有平民百姓和王公侯爵宴客的美食,也有帝王宴客的山珍海味。内容由汉食碗桌、汉食盘桌、品高桌、九龙碗、九龙碟等五桌可食佳肴,再加上各种水果、蔬莱、海产、山兽、飞禽等各类供老大公(好兄弟)观赏娱乐用的看桌米雕而成。

汉食桌的摆设方式
  • 汉食碗桌(20碗)
    为一般平民百姓宴客可食的佳肴,是汉食摆设中最基本且不可缺少菜色,碗中食材以炖汤、调羹的方式烹煮,主要由四大碗、四中碗、八小碗、四点心所组成。汉食碗桌排列有一定的秩序和规矩呈现天圆地方、天方地饱的格局。

    排列先以四大碗排成圆形居中、四个角落各放一个中碗,并在各个中碗间摆放两个小碗,合为八小碗,最后在四大碗旁摆放四点心。菜肴则依这大、中、小的差别有不同层次,区分为非常、日常、家常三种等级食物。

    (a) 大碗(非常):一般人较少碰触,在特殊场合节日才会食用的顶级食材。猪脚筋、海参、鱼翅、燕窝(合称筋、参、翅、燕)。
    (b) 中碗(日常):日常生活中较常使用的主食菜肴,如鸡、鸭、鱼、肉等。
    (c) 小碗(家常):平常可见的食材,多属于配菜性质或是加工制品的肉类、菇类或五谷等。
    (d) 四点心:普度宴每道菜肴皆有的附属品,包子、蛋糕、布丁、饼干、糕粿等。
  • 汉食盘桌(20盘)
    桌中有四盘用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等砌成的豆栈,置放四角,寓有四季五谷丰收之意,也是一般平民百姓宴客可食佳馑。
  • 品高桌(20品)
    王公侯爵宴客的佳肴,「品」代表众多的种类类别;「高」是台语的「锅」同音,品高代表种类丰盛的什锦火锅。此外「品」是帝王时代官阶高低之称,食用此佳肴,寓意「高人一品」,有工作顺遂和飞黄腾达之意。

    品高桌摆设以立足高架锅炉居中,菜色以鸡或鸭为主菜,旁边摆放什锦火锅料搭配,形成丰盛的煲汤补品。配置是在四个角落摆设四个中碗,各中碗间放两个小碗,共八小碗,并在锅炉四旁摆放四点心,行成天圆地方、天方地饱格局架构。
  • 九龙碗桌(9碗)及九龙碟桌(9碟9菜)
    九龙桌代表帝王的宴客席。九龙碗在普度宴席中占据最高地位,器皿盛装食材虽如草菇、莲子、火锅料等,但被视为精致的菜肴。

    九龙碗由九个小器皿组成一体的食器(一方形,八个三角形),取意「九」是中国术数中最大的圣数,有至尊无上之意。九龙碗桌及九龙碟桌的四角须置四盆小花篮、八杯茶酒,意为皇帝在御花园内宴客用膳,享受悠闲生活意境。九龙碟桌为宵夜,故需摆放清粥。
九龙碗桌及九龙碟桌摆设
  • 分众准备各类祭品
    各类祭品也会依好兄弟分众需求加以准备,西洋桌会准备西餐、日式料理、汉堡、披萨等异国料理。在桌下的麻油鸡汤是为了让不能上桌共食的难产死亡妇女享用;并为来不及长大夭折的孩童婴儿准备各式玩具、甜食,近年甚至会为往生动物毛孩们准备宠物干粮和罐头。

    另外必桃是特意准备来为老大公(好兄弟)过寿、必粿(摩诃)是白色莲花造型寓意祈求早日转生,会刻意划出裂痕与祭神供品区分,糕润是有步步高升意涵的应节食品,也可当成让老大公打包带回阴间的随身干粮。

    其他特殊祭品如春仔花、白粉、梳镜、毛巾、脸盆水等是要供好兄弟们梳洗装扮;在一般祭典中所没有的如香烟槟榔(休息小憩之用)、生姜(代表山珍)、盐(代表海味);焚烧的则是经衣和冥纸,经衣是鬼魂所穿的衣服,冥纸(银纸)是鬼魂专用的钱币。在各种祭品的准备考量中都会务求周到圆满、尽善尽美。

5。米雕艺术(看牲、看桌)

米雕艺术俗称捏面人,看牲、看桌是普度宴中重要的特色摆设,制作过程运用雕(蔬果雕)、编、塑(面塑)、糊(纸扎)、绘艺的综合性民俗工艺作品。看牲、看桌主要以面塑为大宗,以面糊做人头,用竹条及不透光的色纸扎成,或全身均以面材制作,是饮食文化中的供食艺术。

除了让鬼魂享受丰盛的普度宴外,另会准备戏剧故事请好兄弟观赏,称为看生戏台。看生戏台搭设于连桌之后或侧,用意好比现代宴会中主人聘请康乐队,于宴席中表演娱乐嘉宾,表示主事者对好兄弟的敬意。

看桌米雕捏出新祭艺

传统上看牲是以鸡鸭鱼肉等牲醴制成,造型较繁复,通常是组合式作品,底座以竹篾编扎,并以纸糊装饰。题材多为历史演义、小说传奇故事,如:《西游记》、《封神榜》和《三国演义》等故事。

看牲依照人物大小,分为大看牲和小看牲。小看牲面朝普渡宴置于宴席最后面,多以故事情节之单一人物为主;大看牲则是人物带骑的方式,由于人物多(基本为十二位)故事结构较为复杂。

看牲

看牲内容以《封神榜》人物为主,是因为姜太公封神台108神将,数目与漳泉大械斗中往生的人数相同,此外《封神榜》戏码有改邪归正、弃暗投明之意,希望好兄弟欣赏之余,也可自我勉励、悟道成仙,脱离苦海。

看桌属于小型单元式供品,可用以蔬果雕或面塑方式制作,并以碗盆装盛。通常人们将心中要敬献的山珍海味,用面粉制作捏塑成各种水族、鸟兽、昆虫或蔬果造型表现出来,区分为素食和荤食,素食为水果、蔬菜类等;荤食为水族、山兽、飞禽、昆虫四大类,每一类固定十二道,皆不可相混。

看桌

看桌米雕还会做成各式西式糕点或异国美食,汉堡、热狗、寿司、蛋糕、咖啡、红酒…等无一不缺,并配备刀叉等齐全的西式餐具,完全依照外国人的饮食习惯与喜好准备。

过去米雕看牲制作过程是以食物为工艺材质,因不易存放而难以保存下来。现在制作米雕所使用的材料、工序、工法,因为时代改变与原料改良而剧烈改变,使具有生命力的米雕作品现今已属于不可食的食艺创作了。

不同字姓宗亲会每年举办中元祭都要吸引民众热烈捧场参加,吸睛米雕是普渡中最精采多元的摆设,也成为民众留守到最后的理由,普度结束后米雕都可以带回家珍藏做纪念,有食搁有掠,是基隆中元祭的一个彩蛋。

基隆中元祭的现代意义解读

基隆中元祭的传统文化意义,是为了化解咸丰年间漳泉械斗的仇恨、整合地方角头势力,前人用非凡的智慧想出以姓氏血缘打破族群隔阂、地缘对立,抚平历史伤痛、促进族群融合。然而在中元祭仪重要的是精神传承和地方参与,凝聚宗亲团结意识,使其成为基隆最重要民俗活动与文化观光资产。

21世纪中,常见的鬼月禁忌如今也有各种合理科学解释,如:普度祭拜中不可嬉笑怒骂、供品严禁任意取食,否则会生病,是要民众对鬼神保持礼仪,不可僭越无礼;老人家认为「老大公」吃过的祭品容易变坏,实因农历七月天气酷热,食物容易腐败;鬼月避免登山、戏水、飙车、夜游等活动,是提醒人们夏日天候多变,要当心注意活动安全;鬼月避免操办各种购屋、结婚、搬家、买车等活动,是因气候炎热、心浮气燥,暂时不要做人生重大决策为宜。反过来看,各种鬼月禁忌实是先民留给后世的智慧结晶与人生劝諌。

时至今日,基隆中元祭在现代社会的意涵已经有所升华,它不仅是纯粹敬神畏鬼的传统民间信仰,普及幽冥、博爱众生、关怀弱势的情怀展现出己饥己溺、悲天悯人的儒家仁道精神,思水思源的缅怀先民拓垦犠牲奉献,无私怜悯普施不分国籍种族的无主孤魂,更具有道家救渡亡灵的理念,并有劝谏民众善恶有报、诸恶莫作的教化寓意。因此中元祭不仅包含族群融合、悲悯孤苦和凝聚乡情的内在精神,也达到兼具文化、艺术、宗教等冥阳两利的多重社会功能,赋予基隆中元祭全新的时代意义解读。

尾声

台湾的民俗祭仪是珍贵且重要的无形文化资产,可惜台湾过往差不多文化导致很多传承过程中有许多错误讹传,需要仔细将这些民俗活动的缘由、祭仪、典故,仔细用图像、文字、声音加以纪录、正名,并把这些民俗融入生活教育,让年轻一辈从小认识、亲近、理解认识民俗传统,进而持续培养出愿意参与和传承中元祭的民俗文化活动的新一代人才,才是台湾传统文化之福。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