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没教的事】军国主义的符号:日军战争罪行与靖国神社|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关系|太平洋战争|右翼主义者|神道教|文化符号
提到「靖国神社」
大家都一定会联想到
在二战时期日军的战争罪行
每当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都大大刺激中国人的反日情绪
最终酿成一连串的风波
但同为二战战败国
在德国的土地上
却树立起一座座犹太人的纪念碑
记录纳粹时期迫害犹太人的历史
究竟,为何日本有别于德国
多次在战后参拜
标志军国主义的靖国神社呢?
而靖国神社
又是如何与战争扯上关连呢?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这个频道主要会通过电影解说
和大家探讨下电影背后带出的议题与启示
同时,我亦会不时个别讨论一些历史议题
和大家分享多点过往发生过的事
如何影响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
钟意我们的影片,记得CLS
想进一步支持我们的话,还可以加入我们的Patreon会员
优先观看我们的影片,以及选择影片的题材
而今日,我会和大家讲下靖国神社
以及背后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靖国神社
位于东京市中心
于1869年由明治天皇下旨建立
靖国神社最初被称为「招魂社」
目的是为了纪念在明治维新时
在日本内战戊辰战争中牺牲的武士
在1974年于原址重建后改名为「靖国神社」
「靖国」一词
在日文中有「镇护国家」的意思
重建后的靖国神社
除了专门祭祀维新人士外
还祭祀幕府末期到大东亚战争中
为天皇牺牲的武士
所谓的「大东亚战争」
其实就是指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争
根据神社官方数字显示
神社中摆放的亡灵
就大约有246万6千人
在六十年代时期
日本首相通常都惯常
以私人名义参拜靖国神社
并只在春秋季祭祀活动进行
避免刺激亚洲人民的情绪
但直到1978年
日本政府将十四位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
视为「昭和殉难者」
将他们的灵位移入靖国神社
往后的日本首相
不惜周边国家反对
以公职身份参拜神社
靖国神社的争议
不断激化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严重刺激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
特别对中日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切的缘由
其实都要从二次大战说起
在1945年8月15日
随着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
投下两枚原子弹
苏联又对日本宣战
日本政府亦宣告无条件投降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
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进占日本
对日本开始长达七年的管治
当时在日本的最高统帅
麦克阿瑟将军
就着手清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实行一连串的民主改革
由于从明治维新开始
日本就实行宗教政治一体化
实现国家的神道教化
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军国主义
于是美国执行第一次的政教分离政策
当局率先颁布「神道指令」
要求天皇亲自发表「人间宣言」
宣布天皇不再是「神」
而是同普通人一样
同时又规定任何宗教团体
不得有任何特权行使政治权利
麦克阿瑟曾经打算烧毁靖国神社
希望从精神上彻底解除日本的武装
不过,因为早在二战时期
美国就领略到日军顽强抵抗的战斗精神
为免刺激日本人的民族情绪
盟军还是没有将靖国神社烧毁
后来,在1951年
美日签订《三藩市和约》
宣告美国正式结束对日本的统治
其时,美苏冷战正发展得如火如荼
共产主义势力渗透整个亚洲地区
在1949年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已经取代蒋介石的中华民国
成为中国大陆的合法政权
在1950年
北韩军队又越过三八线进攻南韩
揭开韩战的序幕
美国担忧亚洲地区会出现骨牌效应
他们在亚洲需要一个坚定的盟友
围堵共产主义的势力
日本,自然成为美国扶植的目标
就这样,美国提早释放日本战犯
允许他们再次投身日本政坛
其中甲级战犯的嫌犯岸信介
(岸信介是安倍晋三的外祖父)
就被美国视为亲美反共的人选
在战后成为日本的首相
日本的右翼主义势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重燃
这也解释了日本政府
一直拒绝在文件上向中国正式道歉
这一种状况
固然是日本人至今
仍然参拜靖国神社的其中一个原因
但究其背后的历史脉络
其实都离不开两大原因
第一,宗教与文化的差异
日本最大的宗教是神道教
国内超过90%的人口都是神道教的信徒
在观念上
神道教认为「逝世是赎罪」
不管他生前有过什么功罪
过世后都有被祭祀的权利
所以,日本人相信
阵亡后的灵魂可以被供奉于神社
就连日本人眼中神圣的天皇
都去俯首参拜神社
这一个是属于最高的荣誉
更何况,日本民间认为
参拜神社能祈求得到神灵庇护
可以消灾祈福
根本就无政治意味
相反,对于中国而言
虽然中国并没有官方的宗教
但大部分民众都以信奉佛教和道教为主
中国人的观念中
与日本人最大的冲突
就是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中国人有强烈的轮回、报应观
他们认为如果人生前做了坏事
逝世后会承受他所作过的坏事
而且会遗臭万年
所以,日本人认为「逝世是赎罪」的看法
就自然被中国视为不愿承认战争责任
而神道教与右翼主义者的关系
自然令靖国神社的争议无法平息
在战争时期
日本军部已经看中国民对神道教的忠诚度
于是一直利用神道教煽动军国主义
宣扬为天皇战斗的观念
鼓励更多人参战
在战争末期
军部为了重振军人的战斗力
就以神社作为招徕
声称士兵阵亡后
就可以入神社受万人景仰
亦因为这样,不少人都视亡如归为天皇而战
即使明知战败亦不屈服
以致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
日军少有集体投降
对美军进行「万岁冲锋」的袭击
在战争的洗礼下
神道教与日本右翼势力形成紧密的联系
即使战争结束
这一状况并未因为日本战败而消失
战后大批的右翼份子
都以神道教吸引人民重返以往的道路
以致于神社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
令神社问题难以解决
第二,历史认识的差异
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
中国通常都以「受害者」的姿态
抗击日本的侵略
这种「受害国」的史观
随着同盟国战胜后,植根在中国人的思想
并建构出相对应的产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莫过于教科书
灌输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相反,不少日本人认为「侵略概念没有定论」
在他们眼中,战争只有「胜利」与「失败」之分
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只是胜利者的措词
部份右翼份子甚至指
日本是为了解放亚洲
免受亚洲人被欧洲人剥削
才发动「大东亚圣战」
而且战时的日本国民
经历美军长年的轰炸与原子弹的蹂躏
同样视自己为战争的受害者
这一种观念随着日本战后的独立自主而愈渐巩固
并表现在国内的教科书上
建构日本人的历史观
对于甲级战犯的战争责任
中日两国就自然有不同的取态
对中国而言
依据「波茨坦公告」与东京审判的精神
中国要求日本军国主义者
包括战时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等
承担战争责任
但对日本人来说
战争责任应该由国家承担
他们认为被判刑的「战犯」
是代表日本国民「受罚」
日本教科书灌输的思想
以及甲级战犯被当作亡灵供奉
都导致日本国民对过往的战争罪责
产生不以为然的冷漠心理
右翼份子甚至篡改历史教科书
对日本战争罪行避而不谈
影响下一代的历史观
正正因为这种南辕北辙的分别
靖国神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但话虽如此
日本国内仍有部份人
认为供奉甲级战犯肯定了战争和侵略
并会留下莫大的祸根
有代表二战阵亡军人家属的团体
就建议把十四名甲级战犯
与其他亡灵分开祭祀
又或者修建新的国立纪念设施
但想深一层
这些方法是否真的解决到靖国神社问题呢?
事实上,靖国神社就犹如文化符号
符号学专家波﹒佩尔茨曾经提过
在符号学上
透明的东西是符号
这种透明性引起的一个结果
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符号身上
而是过渡到符号所指示的事情上
还有真实的或假想的发送者
用那个符号所传达的感情
靖国神社表面上是一座建筑物
但不同国家
都对神社赋予了各自的「人文解释」
神社背后包涵着难以想像的民族情绪与记忆
神社的成立见证着
日本近百年的军事行动
不论对日本,或是邻近的亚洲国家
都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靖国神社是日本神道传统的象征
亦是国家武士精神的标志
国家透过把亡灵纳入神社中
表彰为天皇和国家而牺牲的将士
但对于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来说
神社却是帝国主义的象征
代表着日本神道教与右翼主义
高度结合的侵略意识
令亚洲人民联想到以往的战争惨况
即使移走十四个甲级战犯
神社的象征意义都依然存在
因为牵涉的不只是靖国神社的问题
而是背后整场战争的争议
有人就会说日本全面道歉和让步
承认战争责任
就可以真正解决靖国神社问题
只可以说
这一些官腔的措词
未免将问题想得太过简单与理想
如果三言两语可以解决到的话
历史上就不会存在那么多争议
种种争议的背后
其实都离不开利益与关系
这一条片不打算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而是纯粹想大家了解
靖国神社事件的来龙去脉
以及反思一下战争的由来
避免成为民族主义的工具
民族主义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凝聚一个民族
但同时亦可以令一个民族迷失方向
重回历史的循环
「在健康的社会,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应该是等值的」
「任何违背民主精神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民族主义。」
台湾学者陈芳明
影片如下:
Patreon (课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军国主义#日军战争罪行#靖国神社#第二次中日战争#大东亚战争#甲级战犯#昭和殉难者#中日关系#太平洋战争#亚太秩序#右翼主义者#民族主义#神道教#文化符号#二战战败国#参拜神社#日本官方#日本民间#宗教与文化#历史认知差异#民主精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