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时记-最爱的十本随选

Mun Is Writing
·
·
IPFS
·
...在我看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1.《そして、バトンは渡された》/《接棒家族》 ;濑尾麻衣子(日本) 着/ 王蕴洁译

考量2021已近尾声,外加自身阅读速度不是普通的慢,所以这本曾分享过的《接棒家族》应该是今年第1本也是最后1本(?)日本文学类书籍,且完读后,立马跃升成为个人最喜欢日本文学。

书中写的是主角在从出生后至高中毕业这17年间,除原生家庭外,因着不同的因由,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共组不同形态的家庭、而共同生活的故事。

 「呃,那个改嫁了好几次的妈妈是我的第二任妈妈,所以和我没有血缘关系。我知道我的亲生父母是谁,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死了,我爸爸在国外,所以没有和我住在一起。我有两个妈妈,三个爸爸,这件事的确是事实。还有什么?喔,对了,现在的爸爸...他人很好,愿意照顾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节录自书中内容

日常里的「关系」未必需要世俗形式上的认定,才能确定其存在;如亲人间不一定非要"血缘"的证明、夫妻间也不需非那张纸(结婚证书)不可.

《そして、バトンは渡された》/《接棒家族》

2.《读书与旅行》 ;詹宏志(台湾)

要说喜欢的原因,应该就是书名中的「读书」与「旅行」刚好皆是个人喜欢的事物吧。

而书中不管是在品酒时对酒的评述、或登山时遇雪坡,如何一步一脚印缓缓前行抵达终点的过程,箇中巨细靡遗的文字内容,读着让人有宛如身历其境之感,仿佛参与其中。

因着疫情暂无法自由出入各国的此刻,这本书更值得再次好好翻阅。

3.《随着城市的节奏漫游》 ;刘轩(台湾)

"初识"刘轩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那时是随意在书架上浏览,看到合意的书名,即随手取下翻阅。而后得知其是刘墉先生的儿子,则是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读到其与父亲间的生活记事,才赫然发现。

个人是满喜欢阅读或聆听他人的生活故事,不管是时尚杂志上封面人物的专访内容,或荧幕上的访谈,只要是自身感到好奇/欣赏的对象,都想要去了解其故事、价值观、处事态度是怎么一回事,与自身差异又是为何。

书中以散文的形式记录着刘轩的各种生活经历,透过文字化的方式与读者分享其箇中感受与体验;读完其中的一篇《认真当个无所谓的人》后,意识到原来「无所谓」也可以作如此解释;唔,好像又更能合理化某些行为多一些了。

 「无所谓」并不是消极,也不是不care...对生活认真的人通常行动比较保守,反而是那些「无所谓」的人不会在一开始就被失败的恐惧绊住,愿意随着机会做一些冒险和突破...把握机会,相信直觉,放轻松做尝试,刻意挑战自己...反正失败无所谓,成功也无所谓,认真当个「无所谓」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节录自书中内容

4.《100天后会死的鳄鱼》 ;菊池佑纪(日本) 着/ 吕盈璇译

初翻这本书以为是经由「第三人」的视角去参与鳄鱼君的生活百态,咋看会以为就是一本「流水帐」的日常记录本,但细读会发现(搭配微微上扬的嘴角),在某日的流水帐里,也许会有着与自身相似的生活轨迹,"咦,这不也是我的日常吗?"。诚如作者所述,读到最后,其实读者看的,正是自己

曾就此书独立发布过的一篇分享文,也是今年读完觉得很有收获的书之一。

《100天后会死的鳄鱼》

5.《看见-十年中国的见与思》 ;柴静(中国)

 "《看见》是央视知名主持人柴静,从事媒体十年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省思,是柴静个人成长记录,也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节录自书中摘要介绍。

喜欢书中「说故事」般的书写方式,是读也似"听"地,听著作者娓娓道来书中内容;经由文字的堆叠与铺陈,引导读者去了解其所想要传递的讯息,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点」,给予读者一击,说出作者自身的观察与省思,但不下结论,留有空间地让读者去思考与反思,自发地想要探讨更多。

翻阅完后,会有些什么留在心中,无法具体言语,但那种「被启发」的感觉,是痛快的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每当对他人的行为举止感到不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甚至被惹怒时,都会拿出来提醒自己-"或许事出有因,你不是他人,如不曾理解过他人曾经历过什么,就不要妄下断语"。

《看见-十年中国的见与思》

6.《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袁田(中国)

如书名,内文记录著作者在生日前夕,因着对生活/未来的疑惑及迷茫感,毅然决定放下身边的一切,独自前往印度展开旅程的所见所闻。

作者文笔生动有趣,对所遇景色、所尝美食等之遣词用字,读起来皆浅显易懂,让人能立马在脑海中构成具体的想像画面,仿佛自身也身在其中;而对于旅途中的内心感受,作者的记录与分享,细读起来也使人感受到那份共鸣。

"有被触动的感觉,很久没有遇到让我想一直翻阅下去的书了" ,在某日继续翻阅这本游记时,突然有感写下这段话。因为确实如话中所述,当时真的好久没有遇到让人想一直往下、不分昼夜地把它翻读完的书,这本《印度,去十次都不够》对自身而言,应算是验证了好书的可遇不可求。

 「百年前的蒙兀儿王朝,人们仍像历史画卷静静生活。你便知道所有等待都值得,所有的考验都是蓄势,这座阿克巴大帝遗留的雄伟城池,用自己的方式过滤浮躁的匆匆游客,只有真正虔诚的人才能来到这里,看到这壮美」-节录自书中内容

「世界是一座桥梁,你可以跨过它,但不要在其上建房,如果渴望一时,便会渴望一世」-刻于贾玛清真寺(据说是印度最大清真寺)拱门的可兰经文。

好美的文字,第一次念出来时内心莫名地有被小小地撼动到。虽至今不完全理解其所想表达的含义,但也暂不打算寻求Google协助,只想先念/念着它。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左)

7.一系列的王文华作品;王文华(台湾)

"认识"王文华的过程与刘轩相似,台湾作家的书籍大多都被归类在馆内同一书架上,发现了刘轩,自然也会发现王文华、藤井树、候文咏、张曼娟、张小娴、龙应台、陈文茜等其他也很喜欢的作家们。

前段有提及自身喜欢阅读他人的生活故事,而其中王文华在书中对于生活、职场、爱情、学习等经验与态度的分享,格外吸引我,尤其直接白话,读起来又带点饶舌且有趣的文字,总能直达我心。

记得那阵子都默默抄写下书中的许多语录,每当遇上生活上的「难题」,就对症下药般拿出来翻阅,解惑一番。

1.关于成熟;「你未必会得到你想要的,成熟就从接受这一点的那天开始」;
2.关于快乐;「快乐没有万灵药,但有时间胶囊;你不需要定期狂欢,只要天天微笑」;
3.关于生活; 「生命本身是一个循环,活着其实很简单,保持自由赋予的平衡,不要跟地球捣蛋;吃饭-买单、去爱-被爱、起床-入睡、工作-拿钱」

读过的王文华作品:《蛋白质女孩1、2》、《61×57》、《倒数第2个女朋友》、《史丹佛的银色子弹》、《快乐的50种方法》、《Life 2.0-我的乐活人生》

一系列王文华作品语录

8.《见字如来》 ;张大春(台湾)

每当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人运用图形搭配文字作成梗图,让人会心一笑时,除了赞叹创作者的创意外,也不禁联想到「中文字」实在博大精深、变化无穷。例如某日骑机车等红绿灯时,忽然想到「旅伴」、「伴侣」;"诶,最近想去趟旅行,妳要当我的伴侣吗?"、"伴侣?!"、“啊不是啦,是旅伴"。 (后方车在按喇叭了,对文字胡想的小剧场结束)

《见字如来》每章分别以一个「字」为主轴,书中详细追溯及记录说明每一字的起源,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穿插作者在现代社会的经历,读起来偶有时空交错之感,但更多的是「惊喜感」。

 「礼,按照制度或规矩待人接物;貌,则是施礼者自然流露的态度。如果行礼如仪而貌衰,也就是表现出不诚恳的样子,则「礼」的本质和精神就算破坏了」-节录子书中内容

「礼貌」二字要如此搭配,其来自有因,只是以往不曾联想过;读着读着,你会察觉这些明明从小就已看、写、读到长大的字儿们,仿佛不曾认识过那样,你以前只会书写它们,但现在你开始了解它们

《见字如来》

9.《弃业日记:这辈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 》 ;买买氏(台湾)

诚如作者自序所述:"我从16岁左右开始半工半读,大学一毕业就进入职场,如果我没有中乐透的话,恐怕得拼到65岁才能退休。悲惨的是,退休之后十年,就差不多到达台湾人的平均寿命年龄。所以这样算算,我这辈子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都在上班..."

书中记录著作者在「弃业」后,以「来去乡下住一晚」的方式在全台各地旅行一年的生活点滴;「弃业」二字对为生活打拼的上班族而言,也许总在某些时刻一闪而过后,因着各种缘由,最后不了了之,所以作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力,才让人在翻阅此书,读到其各式好玩有趣的体验时,心里更是羡慕+佩服不已。

如现阶段的你/妳的职场或工作或生活有所动摇,不妨参阅此书;也许会因而动摇得更厉害,但也会更有方向。

《弃业日记:这辈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 》

10.《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 ;Elizabeth Glibert(美国) 着/ 何佩桦译

自觉原文书名《Eat Pray Love》与书中的情节内容更为相符与贴切;透过原文书名所述的三项主轴,与地球上三个不同国家的相呼应,Eat在义大利、Pray在印度、Love在印尼,写下作者在这三趟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克服内心恐惧、重新发现生活的过程。

印象读完这本书已有近5年之久,但仍旧没有把它收入箱子,依然放在书桌下方那小小置物台上,以便偶尔得以拿起来翻阅,温故知新。

喜欢「Eat在义大利」的篇章里,作者对各式义大利美食的文字叙述;字里行间并无这三种口味的具体描述,但在行为举止上,已让读者对其美味充满想像-"到底是有多好吃?"

 “它叫「圣克里斯皮诺冰店」...我试了蜂蜜加榛果的混合口味。当天稍晚,我又回来品尝葡萄柚加香瓜。当天吃过晚饭后,我又一路走回去,只为了尝一杯肉桂与姜..."

除了美食,书中还有各国风土人情、瑜伽、修行静心、生活态度等不同面向,有趣且发人省思的真实经历分享,虽无法全然用文字写下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但记得那时剩最后几页快读完时,却暂停了一阵,只因不想这么快就把这段「旅程」给结束

《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

分享/引用詹宏志先生在《读书与旅行》一书中的自序: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un Is Writing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夏旅•東京隨記

2023 馬特市年度問卷_體驗的一年

那場「改變我人生的旅行」座談會 •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