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基
遊走基

一個關心媒體的人的自留地.

意识流谈谈「端」之初印象

我还是想说,因为「端」的独立与自主性导致出能够生产高品质内容的话,这是来自于一个企业的良心与社会责任,还是人性的光辉在闪耀?又或者说本不是规制的问题,只是人的问题,良好的人聚在一起做的事情自然赛过普通人聚在一起做的事情?还是绕出框架来看看,这必然是「自由意志」赛过「规训意志」的问题。不是吗?

续接之前提到的媒介形式:

显然,「Matters」由端传媒前任总编组织创建。初次接触到「端」和「Matters」给我的印象是:新。如果要用两个字,那就是新颖。 (显然这番发言毫无新颖可言。)

在「端」里,我读到了前所未有好读的新闻报导。任谁都应读过新闻,无论电子或纸媒,但新闻报导的事实,在大陆媒体,通常为政治主旋律的吟唱。如若报导民生,也只是营造漂亮伟大的山水风景。正如地方台好比「清明上河图」,央视则不用说,那可是「千里江山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宏伟夯实的意象顿时在眼前展开,伴随对细节上的模糊,一切具体而微的讨论都将消失于宏伟叙事之下。值得一笑的是,在这个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近乎消泯的新时代,唯一留存下一种,那就是我们摇着红旗呐喊的高亢歌声。

我想内地「新媒体」的突起并不是一个偶然(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为什么要说呢)。除了互联网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之外,其另一个因素是否是因为个人声音需要抒发?内地的「新媒体」概念大致可以等同于「自媒体」,即个人运作的媒体,或现在我们将小的组织团队也称作「个人」。非官方运营的都是个人,非国有运营的都是个人,非政治相关的都是个人。是不是这样? 「个人」成了官方主要的管控对象,因为非个人都有纲领,个人往往傲气横生,且富有创作力,难免会做出一些独特的事情。微信公众号开启之初,已有大量个人玩家注册入局,那时候大家可能把它当作QQ日记一样把玩,殊不知日后竟然生出了哥斯拉一样的巨型怪兽,隐藏在「订阅帐号讯息」的那个tab背后。

「微信公众号」和「端」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东西并行比较?是不是有点过分有趣了? 「微信公众号」就像一份自定义画报,更像是学校班级黑板上画的那份板报,五彩缤纷,充满个人的愿望与涂鸦。老师说人人都可以往上面添一笔,但是注意,要遵守班委订下来的规则,这一期我们要写上日后考学的雄心壮志呢?还是未来梦想里的理想职业呢?大家都要听话,在此基础上,自由抒发吧。条条框框不经意间深入人心,人人以为他们在自由作画,其实是在给哥斯拉当粉笔。

短暂回归到一个「自由意识」的话题上,这跟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与抉择亦同样相关。我曾遇过一个人,信誓旦旦说自己喜欢在规则里游走,在有限的条条框框里进行创造,发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可能。我从那时起到现在都没有认可过这一句话,因为我的思想总是游走在边框之外。换句话说,如果有边框,我首先看到边框以外的世界,跳出去再说,免得把自己局限住。那么究竟是什么令上面那个人说出想要留存在边框里那样自愿的发言呢?我了解到该人经历过军事化管理,其父母教育亦不是在规则中游走这样的中心思想。虽说人人非但向往自由,但对自由的深切渴望永远不会生出在一颗被完美规训的心中。王东杰着《声入心通》第九页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作为意识形态教化的手段存在的,)一个人通过这种日常应用性质的微观教化,而被培养出某种特定的认同目标。」这句话中最有趣的单字是:「微观教化。」

且看这个词藻,难免不会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媒介,都是如何对我们的身心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微观」塑形。之所以说是「微观」,是因为很难察觉,除非我们的心里时刻敲响一块警钟。如果心里的声音被警钟的鸣响覆盖,生活将会变得很困难,因为这个时候人就会深深体会到这个社会就是这么地使人糟心。

那么什么是「微观教化」——?在内地生活过的人大概有最直接的生活体验。比方说四处可见的标语横幅、拉开覆在某处的围挡。上面都会写着政府想要写在我们心上的谆谆教诲。哪怕是推进一个全民运动或全市旅游的口号。更恐怖的则是现在可以见到一些挂在交通红绿灯旁的电子显示牌,上面用赤红色的字体(大字体)循环放送的往往不是交通的规则与指示,而是「学党史、明党理、谨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导」。 (我把这个标志的内容美化了)。我不止一次想要在内地网路上说明四字词、三字词、口号用词对人的洗脑作用,无奈现在的审查机制太过机敏,人类大脑都不及它,它被应用得相当反智识。

规训就这样时时刻刻充斥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海外生活若说有什么好,我大概会说在街上走路时见不到那么多字、听不到那么多声音。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内地街道上会有街道办开出来的载着喇叭的小车,吼出来的训导声大过年级训导主任的吼叫声,就算在家里听起来也很是响耳。除此以外,内地特色还包括随处可见的广告屏,里面的人总是在说话,可能在唱洗脑般的歌词或者喊什么口号,用异常洪亮且激进的声音,令人仿佛觉得那不是广告语,而是洗脑词。还有地铁车厢里往往流窜出的抖音声,作为从来不听不看抖音的人,觉得那比折磨孙悟空的紧箍咒还令人难受。

这些媒介的表象与声音通通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的模样。那么这里又要说了,「表象」真是个很好的词,它不指代其他,正是叔本华所说「世界即表象」,我们眼睛看到的是真实吗?不是真实?不过是柏拉图隐喻洞窟中篝火映出的小人儿吗?我们看到的皆是表象。后来有人把这层含义引申出了「景观世界」这样的概念,但我还是认为「景观世界」未免有些颇见狭隘,相形之下,「表象」这个哲学词汇更显精辟。人们听到的看到的均来自表象世界,表象世界将形塑我们的思想与意识形态。在宏观或微观把控人们意识形态这一点工作上,媒介往往处在一个无所不在的位置。如果说万物皆可为媒介,空气是媒介,水声是媒介,吃下的一粒米也是媒介,将我们带到乡间无论是费孝通还是邓稼先的世界那个里,那么「表象世界即是媒介世界」这样的一句话也难免不会成立。所以最终我们便得到一个结论,媒介影响思维,思维影响行为,我的朋友为什么情愿游走在规制之内,也不愿一品自由的馨香?我的朋友们为什么情愿玩弄一个「订阅帐号讯息」,也不愿跳出微信之外,寻找到一方令自己可以自由发挥的净土?班级里的板报和自己家里的黑板终归不是同一种东西。

意识流了那么多,终于可以回到「端」。我初次接触「端」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它新呢?在这里说这样的话真令人害臊,我并不想当捧狗,当面夸赞别人也需要勇气,并且还自惭形秽。但我还是想说,因为「端」的独立与自主性导致出能够生产高品质内容的话,这是来自于一个企业的良心与社会责任,还是人性的光辉在闪耀?又或者说本不是规制的问题,只是人的问题,良好的人聚在一起做的事情自然赛过普通人聚在一起做的事情?还是绕出框架来看看,这必然是「自由意志」赛过「规训意志」的问题。不是吗?

唯有真正向往自由的人可以做出走向自由的事。活在框架里的人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有些辛辣又凌厉,不是我的风格,会得罪人,但未尝又不是一种警醒。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以来只关注媒介形式而不是内容,因为我相信在媒介形式上做出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善内容。那到时候再讨论内容不迟。这有一点一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没有必要花费时间浪费在二级问题的解决上的感觉,因为打个比方,如果说公司出错的本因在于制度问题,那么一味地调整人员、处理出错文件并没有用,首先必须从上至下地改革制度,才能更有效率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概率。只有制度改善了,人员与工作内容自然得到提高。我觉得大概是这么个理。

废话终于说完了。 「端」到底新在哪?我好像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又好像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说此时我只想用一句话来夸它的话,我会说它很细节,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深挖与具体的讨论,令人深思。所以就在这里向所有「端」的记者致,祝它在新加坡开得红红火火。要红红火火过大年。不是吗?我的意识流好像总是在前面提出一些模块,后面讲到另一些模块,导致先前的模块没头没尾。没关系,可能会在下一篇文章里继续展开,我的模块都在我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上,一个都跑不掉。最终它们会形成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我很期待它的发表。

this one is over.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