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
邢福增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诗十九)

预苦期第三主日2024年3月3日

一代宗师

大家见到这个题目,相信会想起电影《一代宗师》。片中章子怡(宫二)跟梁朝伟(叶问)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如何成为一代宗师? 「见自己」是知道自己的志向;「见天地」是要看见天地之大;「见众生」是要将所学的启发别人,是为「宗师」的三个境界。电影讲的是武术与武林,但同时也在讲人生。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这些充满哲理的对白,都令人有不同的联想。

今主日是预苦(大斋)期第三主日,《诗篇》十九是诗篇经课。路益师(CS Lewis)指这是《诗篇》中「最伟大的一首诗」。读经文时,脑海中浮现了《一代宗师》这段对白,于是援作讲道题目。当然,这首诗篇的重点不是谈如何成为一代宗师,全篇14节,圣经学者将之分为三个部分:1至6节是关于上帝的创造;7至11节是关于上帝的律法,而8至14节是大卫的自省。这三个部分,正好跟「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三个境界相呼应,给我们在预苦期中有所学习及提醒。

见天地

先看第一个境界:见天地。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手的作为」(十九1)是大家熟悉的经文。想想我们曾在什么时候,不自觉地念出来?也许身处台湾,或回想在香港郊野公园,以至到其他国家旅行,观赏自然界的美丽,不得不由心发出的赞叹。

如果你喜爱作诗填词,就会诗兴大作,灵感涌现。大家都听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唐代诗人登楼所见的风景。下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想要窥探更多更广的景观,于是决定再登上高处。

昔日大卫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他见到「述天」及「穹苍」时,将之跟创造天地的耶和华联系起来。不仅如此,「述天」「穹苍」虽然静寂无声,但大卫不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作回应,反而从中听到「言语」,悟出「知识」。这是谁的言语?又是关乎什么的知识?在大卫心目中,当然是耶和华。他用太阳散发的热气,来比喻耶和华「传遍天下」「传到地极」「没有一物可隐藏」的荣耀。

没错,不同人看见同一风景,有人仅限于观赏自然之美,但有人却赞美创造天地的主,重点是,人心中是否有上帝。如果创造主是已接受的知识,自然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不过,即或如此,一直相信的信念,有时也难免因着不同原因而动摇。如果上帝真是创天造地的主,为何容许恶在其中? 「主啊,求你睡醒,为何尽睡呢?」(诗四十四23a)诗人不禁问:难道上主昏睡了吗?甚至,有信仰的人也不得不发出「神的不在场证明」……

或者,山水依旧,但因着不同的心境,也会读出另一番情像。例如南唐李后主,经历亡国,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亮仍然升起,春天的江水也滚滚东流,但对照当下国破家亡,只有不堪回首的乡愁及亡国恨。此时此刻,我们是怀着什么心境来「见天地」?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句禅语指出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首先「见山是山」是从表面来看世界,眼见什么就相信这是其本相;然后「见山不是山」,代表面对复杂的世界,经历信念的崩解,黑白颠倒,是非混乱,开始陷入迷失与怀疑;最后「见山还是山」,是一种洞察世情后的领悟。回想我们的信仰,跟上主的关系,是否也曾经历这三个境界?也许,正是要经历「见山不是山」后,才可以重新去理解信仰。

当我们说:「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手的作为」时,是停留在「见山是山」的阶段?还是经历「见山不是山」的挣扎与迷失后,重新领悟到「见山仍是山」?在预若期中,让我们学习「见天地」,立于天地之间,无疑会面对许多的挑战,但仍能像诗人般宣告:「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一二一1-2)。

见众生

《诗篇》十九的第二部分(7至11节),以耶和华的律法为中心。为何1至6节在赞美创造主,到7至11节,突然转到律法?为何大卫会以「比金子可羡慕」、「比蜜甘甜」来形容律法?在学校里,应该没有学生会喜爱校规!今天,我们对外在规条,也不会视作「金」与「蜜」般珍爱吧?

其实,读旧约《圣经》时,要明白律法在以色列民族中的重要性。律法是耶和华向选民颁布的诫命,见证着上主的拯救与立约。今主日的旧约经课是《出埃及记》廿章1-17节,就是颁布十诫。在规定十诫的内容前,上帝首先说的,是「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廿2)。可见,律法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关系」──「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所以,《诗》十九篇很清楚指出,律法是「耶和华的律法(法度、训词、命令、典章)」(7-9a)。

值得留意的是,大卫以「全备」、「确定」、「正直」、「清洁」及「真实」来形容耶和华的律法,并指出遵守律法的结果,是「使人苏醒」、「使愚蒙人有智慧」、「使人心快活」、「使人眼目明亮」、「全然公义」。其实,重点并不是律法,而是跟那位创这天地并颁布律法的耶和华之间的关系。因着耶和华的救赎,子民要「敬畏」耶和华,并借遵守律法,生命得到苏醒更新,有识别善恶的智慧与明亮的眼目,不再被恶蒙蔽而喜乐满足,并确信真实的公义,必然得到彰显。因着敬畏纯洁的耶和华,看重与祂的关系而遵守律法,成为仆人要谨守及警戒的功课。

保罗说:「律法本是要人认识罪」(《罗》三20b)。这样看来,「见律法」就是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认识罪」,见到善与恶、迷失与觉醒、智慧与愚昧、快乐与苦痛、清明与蒙蔽、公义与不义。这岂不就是「见众生」的境界?唯有以耶和华为中心,才能洞识众生如何被罪辖制,并期盼同为众生的我们,可以一起同行,彼此守望,走上救赎之路。弟兄姊妹,这位创这天地的主,是否也是救赎「我(们)」的上帝?从赞美创造主到敬畏耶和华,就是「见天地」到「见律法」,进而「见众生」的过程。

见自己

最后,进入「见自己」的境界。

大卫在最后一部分(12至14节)中,将重点放在自我生命的反省。他特别触及罪,包括「隐藏的过犯」及「任意妄为的罪」。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两种不同类别的罪,前者是自己不察觉的,后者是明知固犯的。其实,「隐藏的过犯」不是指自己也不知道犯下的罪,应是指「隐藏」不为人知的罪。所以,「谁能察觉自己的错失呢?」不是指不察觉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知道,却不愿面对及承认,甚至在其他人面前隐藏得很好,而不被别人察觉。当然,没有人知道,自己扮作不知道,但又怎能逃过上主?祂像太阳的光,一切隐密处都无所遁形;祂颁布的律法,是明明可见的诫命,难道我们真的不懂?

前苏联时代著名的异见知识分子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有句名言:「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可改写为:我知道自己在说谎,别人却(不)知道我在说谎,我也装作不知道自己在说谎,但是上帝知道我一直在说谎。

这样看来,「隐藏的过犯」跟「任意妄为的罪」,根本没有分别。对自己的恶行麻木,道貌岸然地骗过全世界的人,本质上就是「任意妄为的罪」,就是被罪辖制的结果。

既然上主是创造天地的主,人的罪根本逃不过祂的眼目。但如果人心刚硬,视律法如无物,执迷不悔,心被蒙蔽,眼睛发昏,以曲为直,又怎会向上主求赦免?唯有真实面对自己的本相,就是被罪辖制的本我,并为自己的恶行及对人的伤害深切忏悔,深知不能靠己自救,才会向上主呼求,求主赦免。同时,正因为知道罪性的可怕,更要敏感恶的存在,不仅在外在的罪恶权势,也是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性。 「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就好像主耶稣教导我们祷告:「不叫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太六13)。不犯罪或陷入试探,是在认识自我后的一种立志与儆醒,是为「见自己」的境界。大卫以「我就完全」作目标,并不是说自己可以成为本质上不沾罪恶的「完全」人,而是指唯有承认自己罪人,并愿意求主赦免,立志远离恶行,行在上主的道路上的人,才算得上「完全」。所以,「我就完全」并不是「完成的完全」,而是「正在完全」的意思。我们仍要诚实面对自己的软弱,虽然并不能够「完全」,却仍立志过无可指摘的生活。

《一代宗师》中的宫老爷,借自己的毕生绝学「老猿挂印」,详重心祥地提醒那位走上歧途的弟子(马三):「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在回头」。语带双关地劝他,虽然走错路,但最重要是,懂得「回头(是岸)」。但「回头」,真的那么容易吗?

《诗篇》十九篇的作者大卫,同时也写下《诗篇》五十一篇的忏悔诗(忏悔就是「回头」)。这是他犯下与拔示巴同房的奸淫罪,并借刀杀死拔示巴的丈夫后,对自己的罪的痛悔:「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的时候显为清白。」(3-4)犯罪后的大卫,向上主求赦免,并立志「回头」:「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10)「正直的灵」又作「坚定的灵」,这又对应了《诗》十九篇以「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来形容耶和华。清洁的心,正直(坚定)的灵的基础,在于耶和华。 「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深愿一己的心思意念,都能蒙主悦纳。

所以,「见自己」不仅是大卫的自省,更是从与上主的关系中来理解及认识自己。这正是神学家加尔文(John Calvin)的名句:「认识上帝才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上帝。」

一条没走完的路

章子怡在《一代宗师》跟梁朝伟点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习武之人要走过的三个阶段后,接着说:「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片中梁朝伟饰演的叶问,即使落泊香港,但最后仍成就了一代宗师的事业,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不过,江湖也好,武林也好,总是充满着门派之别,尔虞我诈,争霸夺权,本来就是人性的写照(只要读过金庸,就会明白)。任凭一代宗师,也无法改变。其实,教会既非净土,也见到不少岳不群的身影。今主日的《诗篇》经课,没有给我们如何成为「一代圣徒」的捷径或秘诀,却是真诚的提醒我们,要学习「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功课。没有人可以自义,自夸「走完」这条路,因为在路上跌跌碰碰,才是真实的写照。立于天地之间,会见到创造主的荣耀,同时也看到肆虐的罪恶权势,甚至会质疑上主是否仍掌管万有?律法让我们看见活在善恶之间徘徊的众生,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拒绝行恶,活出另一种以上主为中心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敏感内心的罪性,并在上主的提醒与宽恕下,努力过合符上主心意的生活。走在人生路上,我们是像章子怡般,发出「这条路我没走完」的遗憾?还是靠着上主的力量,继续走在这条没走完的路上?

「拼一口气,点一盏灯。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是《一代宗师》另一段颇具哲理的对白。意思是,要持守信念,不忘初心,只要人心不死,信念就像灯火不灭,可以延续下去,「必有回响」。二千多年的教会历史,就是这个「回响」,不要放弃,别忘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功课。这不仅是在预苦期要学习的重点,更是一条要一生走上,并且走不完的路。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