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败者回忆录57: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所想的,不过就是太平日子。
9月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的「重要讲话」

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网页摘出重点文字,其中一句是:「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所想的,不过就是太平日子。过去数以百万计的大陆人逃来香港,也不外想过太平日子。现在,由中国最高领导人告诉人民,想过太平日子是不切实际的。

前文讲到我参与创办《伴侣》半月刊时期的一些往事,网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读友说曾经是《伴侣》的读者,其中有记得他读过的篇章,和与编辑的互动。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样高兴。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经日夜进修、磨练写作和开始有点成绩的十来年。 1963年1月创刊《伴侣》,到1967年6月,这四年多我每月编两本、其后是三本杂志,每月写几万字文章,认识了不少文化人,从他们身上获得实际经验和教益。

从阅读经典名著中,我领悟到任何写实写情的文艺作品,最终总会触及到哲理。读着托尔斯泰、契诃夫的小说,都往往让人停下来思考;所有透过情节而宣示的哲理,都发人深省。于是我在写轻浮小说的同时,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头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大部头著作消化而写成一本本入门的小丛书。那几年,我在上海书局出版的有《哲学初步》《美学初步》《心理学初步》《逻辑学初步》《经济学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几万字,因为写得显浅,也受年轻人欢迎。 1992年我应邀在马来西亚几个城市演讲,还有读者记得这些丛书,并向我诘难。我写这些入门书时的思想,仍然是马列主义占主导,比如《经济学初步》,介绍的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当然对读者有误导了。但像《美学初步》,却是我读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综合写成的,花的时间较长,至今仍然不悔这本少作。写这些入门书,无疑对我的逻辑和哲学思辨,有较好提升。

那几年我的另一个兴趣是西方古典音乐,并因此结交了艺术家卢景文、钢琴家温其忠等年轻朋友。温其忠是当年我所认识的「怪人」。他从马来西亚来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筑系,当年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温其忠却念了一年就辍学,醉心他的音乐去了。他喜欢教钢琴,以此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来香港,他事先买几张票,临开场前打电话叫朋友来大会堂欣赏,也不管朋友有没有空,和够不够时间赶来。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说帮我买了一座钢琴,会送来我家。我那时只住一个小房间,左腾右移地挪出地方来放钢琴。然后他就来教我钢琴,我已经28岁,还来得及学钢琴吗?但他就是认定我可以学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导下半年就弹到第五级。他又教我乐理,教我听歌剧,我也因此学会了作曲。 《伴侣》杂志还在大会堂举行过两次音乐会,邀请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读者。还组织了合唱团。 1965年我去大陆旅行一个月,回来发现温其忠已经离开香港,去英国学艺了。我的音乐课就停下来,音乐细胞也不活跃了。

那四年的青年岁月,在太平日子中我们凭兴趣而挥洒,不顾年龄去学钢琴,不顾幼稚搞音乐会,几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听音乐、讲音乐、讲文学、读小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知道那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精力,虽轻浮但也写出那么多文章,虽未经深入钻研也出版了那么多社会科学小丛书。也许因为年轻,因为没有包袱,因为不知好歹,尽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过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感觉真好。

1965年我参加出版界参访团到大陆旅行一个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跃进带来大饥荒之后由刘邓掌权的经济回暖和文化小阳春的最后一年。我见到的北京领导者都温和讲理,对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长期存在」。其后参访团西行乘火车去洛阳、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遗址、华清池、黄帝陵等等古迹文物,这些古文物引发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对华夏的认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权对文物都很珍惜爱护。接着我们乘公车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被灌输中共版的毛泽东光荣革命史;然后去上海、苏杭等地游山玩水后回香港。

回港后,按照我获悉的中共对港政策,积极筹备再出版一本《文艺伴侣》月刊。但随着大陆学毛热潮升温,大批判到来,言论趋于一元化。 1966年文革爆发,那些我刚参访过的文物遭到破坏。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获知的中共对港政策来了一个大颠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战。

1965年9月2日《伴侣》音乐会上的三重唱:卢景文、吴厚蕊、温其忠。

(文章发布于2021年9月3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