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郭義
吳郭義

前主席。傳統菁英政客。高蹈齋主人。 高蹈齋網址https://matters.news/~gaodaojhai

电影《八佰》的真与假(含部分剧透)

由大陆导演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在8月21日正式上映,首日即获得1.12亿票房,大有席卷整个华文电影市场之势。此类突出英雄和爱国情怀的电影,一般而言都有对原型事迹做一些艺术加工,夸大乃至于虚构,中外各国莫不如此,不应苛责。但主席觉得,在享受电影带来的情感震撼之余,不妨更进一步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情况,在情感上拉近和先烈们的距离。故借电影《八佰》之势,撰写此文。

背景介绍

何为德械师?

德械师是民间的通俗称呼。一般指在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建议下仿造德军建制编制和训练的部队。国府本计画整编60个这样的师,但到抗战爆发,只有教导总队完成整编,另有87,88,36师整编率较高。这四个师装备有德国毛瑟和仿造毛瑟的中正步枪,国造仿捷克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75克鲁伯野炮,德国37战防炮,仿法国82迫击炮还有极具辨识度的德国M35头盔。 (总共购买了31.5万顶,这导致很多德军只能使用一战的老头盔)

本片主要刻划的524团1营就隶属于88师。不过此时的88师早已面目全非。 88师在淞沪战役担当主攻损失惨重,整补了六次填充了大量的新兵。而524团损失尤为严重。根据战士万连卿回忆,全团所属各连只有7—8个人,在补充了湖北保安团以后,1营的湖北籍官兵占了总数的80%。可以说524团1营是一只披着88师部队衣服的地方保安团。

帅气的M35头盔

内容分析

片头

这个有黑底白字组成的说明性片头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而片头把狼牙山五壮士之类的三个由大陆非法武装团体编造的神话和八百壮士并列,以及在伪纪录片使用“合作谈判共同抵御”等语,足以让我们感觉到导演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一些本应该表达出来的爱国(中华民国)爱党(国民党)爱总理的情怀被刻意隐藏了起来,而代之以为“中华民族战斗”,让本片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影响。但知道此片曾被禁止上映以及对对岸政治氛围有所了解的人应该能体谅这种折衷的办法。

场面一

电影:一营机枪连雷雄前往四行仓库报道。一个军官在仓库内宣布“兄弟们,现在是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号晚上十点零七分。整个上海能够留守的军队全都在这里了“

历史:非常大的一个错误。二十六号晚大场失守,一营营长杨瑞符在十点才接到团长韩宪元去去团部准备转移的命令。而一直要到十一点钟后,杨瑞符再次被叫去团部,才和团附谢晋元接到留守四行仓库的命令。所以晚上十点零七分是断无可能有军官在仓库里喊那句话的。我可以理解导演因为政治压力而采取折衷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历史性错误,对于一部号称花费了8年心血的电影来说是不太应该的。至于留守的军队,也就是524团一营,全部集结完毕还要等27号凌晨三点左右。机枪连也是这个时候到达的。

场面二

电影:一群日军以为仓库里面只有一些逃兵,于是毫无顾忌地冲了进去,结果遇到了国军的伏击,全部阵亡。日军于是痛下杀手,使用毒气弹攻击。

历史:这一段纯属虚构。对应的历史战斗情况是:下午一点,在四行仓库西侧的上海银行守军和日军交火。在被击毙四五人后,日军撤退。苏州河北岸有一些枪眼对准四行仓库的防御工事。国军在工事里埋下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等日军进入后引爆,造成了四五名日军伤亡。 (伏击日军桥段的灵感也许来源于此?)下午二点半,与四五十名日军交战,警戒部队放弃外围阵地撤回仓库,受到了一些伤亡。激战到下午三点,敌军方退。

日军在中国确有使用毒气弹的纪录。比如在39年于山西作战时就对国军发射231枚刺激呼吸器官的红弹和43枚可让皮肤溃烂的黄弹。但目前还未发现日军有在上海使用毒气弹的证据。日军把毒气弹的使用视为绝密。从这一点考虑,日军也大概率没有在众洋人的眼前使用毒气。

场面三

电影:几个新兵从水道逃跑,结果遇到了有纹身,潜水来偷袭的日本黑帮军人。新兵因为出声提醒而拯救了部队,受到苏州河南岸市民地称赞。

历史:纯属虚构。我所能找到最接近的史料是在二十九号下午三点半,日军出动两条满载士兵的武装快艇进入苏州河老闸桥,企图封锁国军交通线。之后在英国驻军的交涉下撤退了。

场面四

电影:日军扬言三个小时攻下仓库。因为西墙没有窗户,所以国军奋力凿墙,想要凿出射击孔。此时,国军发现日军动用掘土机来敲击墙面试图弄出破口。而国军向其投掷手雷不能伤其分毫。于是,几位新兵灵机一动,用一根扁担送出一个气罐,然后使用手雷爆破。

历史:这场战斗其实是由国军整场战斗的各个精彩细节夸大后拼凑而成。日军并没有扬言三个小时攻下。这个安排可能来自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国军凿墙的情节应该来自于营长杨瑞符的战斗日记“敌军为我凿枪眼”一章。四行仓库墙壁坚厚,国军没有适当的工具开凿枪眼。此时,日军使用平射炮乱射,在墙上打出了几个洞来。国军趁机架上机枪,用火力驱散了进攻的日军。

日军在进攻四行仓库的时候确实出动了掘土机。不过这个掘土机不是用来挖掘墙壁(应该是挖不动的)而是用来挖掘进攻用的地道。杨营长和谢团附拟定了三条应对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使用一根绑有大号手电筒的竹竿伸出窗外进行照射,另外的士兵在别的黑暗窗口窥探,一旦日军接近即投掷手榴弹。

场面五

电影:日军顶着防暴钢板冲到墙下企图爆破墙壁。国军士兵见手榴弹不起效果于是在自己身上捆上炸药拍成队列,一一从洞口跳下去于敌人同归于尽。

历史:台湾1975版的八百壮士也有类似的一幕。首先,日军顶着防暴钢板绝对是假的。那个时候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造成防暴钢板来。但国军士兵于敌人同归于尽却是有一些纪录的。比如八百壮士的老兵张秋明回忆道

「有一个同志,很老的年纪,在身边围了七八个手榴弹,手里也拿着一个,爬到最高楼,看,看见一群敌人来了时,纵身跳下,同时手榴弹也掷了出去。敌人都死了,他自己可也牺牲了。」
一名叫章渭源的老兵,在54年后回忆这位牺牲的同袍名叫陈树生,他是将炸弹绑在身上,从六楼窗口跳下,但炸死的不仅是敌人,而是一辆敌人坦克。
一位名叫焦友三的老兵,在50年后的回忆中提出身捆炸弹纵身跃下的不止陈树生一人,至少还有张秋民、杨顺广两人,他们一共炸死了200余名敌军,跃下的楼层也从六楼变成了七楼

有三位老兵的证词看上去此事应该是确实发生过了。然而问题在于,四行仓库只有五楼而没有六楼和七楼。后两位老兵的回忆恐怕难经得起考验。更关键的是,作为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和实际指挥官杨瑞符的回忆中都没有类似的事情。在杨瑞符详细的战斗纪录《孤军奋斗四日记》中,最接近的是如下记载

忽然想起了楼上可以投手榴弹,即命尹排长率兵十名只楼顶,向下投弹。此时敌兵云集西南墙根下有七八十名之多,当即投迫击炮弹两枚,手榴弹数枚,敌被炸死七名,受伤二、三十名,其余完全逃跑了,我军始将危困解除

或许这就是绑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原型?

场面六

电影:南岸市民排队尝试冲过受日军火力封锁的新垃圾桥,在伤亡十数人后成功把电话线送抵仓库守军手中

历史:纯属虚构外还犯了历史错误。在八佰电影中,新垃圾桥的南边桥头才是租界区,所以日军可以肆无忌惮地向桥上射击封锁交通线。然而事实上,新垃圾桥是在租界区内而不是租界区外。在战事紧张的时候,英军一度到新垃圾桥的北桥头设立拒马和防御点。 (见jack hwang作的图)也就是说日军是不敢往桥上射击的。而各种史料也只有日军以火力封锁西藏路路口的记载而没有火力封锁垃圾桥的记载。

关于电话一事,在一营营长杨瑞符的记载中非常简单

有人在外面通消息说:仓库某处有电话机,希望你们利用以便同外人联系。我即命通信兵侦查,果然发现了,随即接通,从此可与外面通消息了

看完这段记载我是颇感疑惑的。守军已在仓库里防御,构筑工事了快两天了,怎么会不知道仓库里的情况呢?而这个“有人”又是谁?他怎么会比守军更清楚仓库的情况?

这些疑惑再读完毛泽东表哥,上海军统文强的回忆后得到了解答。

我赶到四行仓库见了谢晋元,他精神抖擞,向我行军礼,拥抱我,问我前来有何指教?我捧着电话机说,这是我奉命从宋子文部长公馆取来的,里面有通天术,雨农先生等着与您通话,校长也等着了解情况,请赶快架起来。谢一听我如平日见面一般风趣的话,很为高兴,便立即将电话机接过去,交给懂技术的青年军官,在制定的位置安装起来。

原来电话机是军统送进去的。这或许是杨营长的记载让人颇感疑惑的原因。

场面七

电影:申报记者方兴文携带器材来拍纪录片

历史:确实有记者和守军接触。二十八号晚上十一点左右,有记者要见杨营长和谢团附。营长和团附因为繁忙不能见,改派机枪连雷连长接待。记者见不到指挥官于是请求指挥官写几个字给他。谢晋元写了”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杨营长就写了“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争人格“几个字。

顺带一提,在当时,中央社记者是唯一可以深入前线携带通讯设备的记者。各报的战讯大多是转载中央社的报导。如果要虚构一个随军记者,给他安一个中央社记者的身份更为合适。

场面八

电影:一位女子(杨惠敏)在夜晚游过苏州河,给仓库守军带来了一面国旗

历史:这个桥段应该是继承自1975年的八百壮士。但这个桥段也并非1975版所原创,而是借用了1938版八百壮士的构想。杨惠敏献旗确有其事,各方都有记载和报导。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杨惠敏第一次送旗送的是一面小国旗。随后杨惠敏和商会联系,由商会组织和捐献了一面大国旗。上海立报对此的报导是

昨晚市商会派女童军送青天白日旗一面,他们已经把它挂在窗口,半夜里又有人送去巨大国旗两面

而根据据叶春年回忆

一天中午,杨惠敏来到市商会,她说自己曾给仓库守军送过一面国旗,但是尺寸太小。于是,商会选了一面尺寸最大的国旗,用牛皮纸包好。叶春年特地回家,把家里一根最大最粗的竹竿,拿到战时服务团团部。
当天夜里,叶春年与胡惠祥等六位团员,童子军理事会赵邦镛、郑炅樟和《立报》馆记者白广荣乘卡车,来到新垃圾桥东面的路口。当时,四周寂静无声,叶春年第一个匍匐穿过桥面到达仓库旁边的纸烟店。当时,纸烟店卸下了一块排门,几名战士站在柜台上,接受了他送去的一面大旗和一根长竹竿。第二天早上,飘扬在四行仓库楼顶的,就是这面大旗。

中日抗战女性英雄人物的形塑──以淞沪会战杨惠敏为例,一文提到

1937 年12 月18 日出版的《战时童子军周刊》上刊登了一篇战时通讯《接济孤军》内容是郑昊樟于1937 年10 月30 日所写寄给友人的信,信中提到参与夜间补给十二人,点出名字的有郑昊樟、叶春年、赵邦镛、杨惠敏。沉寿山在《向「四行孤军」献旗》提到参与者包含立报记者樊放和白广荣及五十团前方救护队张文彬、胡惠祥、何明九、叶德馨、王国祥、杜柏青六名队员,加上《接济孤军》点名的四人一共十二人,正好吻合。

综上资料,看起来杨敏慧第一次献旗确凿无疑,二次献旗也有参与。唯有用过苏州河一事不太可信,应属于艺术加工。

场面九

电影:国军接到国旗后于早晨举行升旗仪式,结果遭来日军报复。在日军飞机的扫射下,死伤惨重。但国军宁死不屈,聚集在旗杆纷纷中弹身亡。就在国旗即将倒下的时候,一位伤兵撑起了国旗。

历史:我不得不说这一幕和1 975版的八百壮士太像了。这一幕悲壮是悲壮,惨烈是惨烈,但是既不符合历史也和军事常识想违背。日军确实有感到被挑衅,加派飞机于空中盘旋伺机轰炸。但是国军屋顶的防空部队严加防范,稍见低飞,即用高射机枪瞄准射击。敌机先后被国军击退四五次,轰炸扫射的企图未能得逞。

场面十

电影:国外记者问国军有多少人。一位新兵如实回答有四百二十二,而谢团附则回答有八百人。

历史:这一段还是出自于杨瑞符营长的日记。在通电话后,与英方交涉或允许将伤兵运出。杨营长于是告诉伤兵“你们出去,有人问四行仓库有多少人,你们就说有八百人,绝不能说只有一营人,以免敌人知道我们人数少而更加凶横。“不过这段话发生在二十八日,而申报在报导二十七日的情况时就有写道

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系奉命扼守要点,掩护大军撤退者,当大军安然退去后,本有充分时间,可以全部撤去......此营中勇将是抱定牺牲决心,宁洒最后一滴血,争取我国家伟大之人格,发扬民族壮烈之精神,不愿生还......。 《悲惨壮烈可歌可泣,我孤军誓死抗日》

申报采用的是中央社的报导,这说明八百壮士的称号恐怕在杨营长交代之前就传开了。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引用八百人这个数字。比如上海立报就认为守军有五百人。而一些外国报纸也给出了不一样的估计。

场面十一

电影:部队接到撤退命令。但日军不甘失败而用火力封锁新垃圾桥,给撤退的国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历史:见场面六,日军是不可能火力封锁垃圾桥的。根据《孤军奋斗四日记》日军在三十日晚用探照灯探照西藏路路口,并用火力封锁。十时,火力更猛。十一时,日军用平射炮和重迫击炮猛烈轰击仓库,最激烈的时候每秒钟发炮一响。十二时接到撤退命令。整个撤退行动国军有十几人包括杨营长在内伤亡被送往医院治疗。

场面十二

电影:黑底白字“在中国共产党倡议建立的抗日统一民族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

历史:再以感受到了导演承受的压力。不过这句话是纯粹的胡扯。光凭《共赴国难宣言》就不难看出,大陆非法武装团体刚道的合作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归顺。

因此,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当然,就如我前文所说,我能理解导演的折衷之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