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flow流水帳
waterflow流水帳

水月一(黃子翔),藝文記者,自由撰稿人,小說創作人,科幻/搖滾/另類文化愛好者,藏書人。合著有《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ig:@watermoonone.waterflow。 │medium.com/watermoonone│matters.news/@watermoonone│vocus.cc/user/@watermoonone

【专题】从VERSE 到美纸多封面杂志年代的思考

(编辑过)
2020年起,我们迎来多封面杂志年代。

在疫病纷飞的2020年下半年,在一切都需要停摆的时势,我们迎来多封面杂志年代。

8月,台湾的《VERSE》诞生;9月,香港的《美纸》问世。

有趣的是,两份杂志不约而同以双封面,甚至多封面的模式出版,引来话题,在纸媒(貌似)寒冬的当下,殊不简单,不仅带来冲击性,亦标志了办杂志甚至办纸媒的某种意义和可能性。

在香港,《VERSE》可在诚品等大型书店购得,几期下来货源颇为充足,其难买程度, 远远不及只能在便利店小书店碰运气,或告诸网购的《美纸》。

《VERSE》:立足台湾放眼世界

《VERSE》由曾任香港《号外》主编的张铁志,担当社长兼总编辑。我早于他主理《号外》前,就听过他的大名,其2004年著作《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是我修读文化研究课程时,写论文做功课的参考书目之一,毕业后,仍一直追随他往后著作《反叛的凝视》、《时代的噪音:从狄伦到U2的抗议之声》等等。

张铁志来港担任《号外》主编,的确叫我惊喜,2013年1月号「Young Power」、2月号「Gay and Proud」等主题,均令人眼前一亮,现在重看,仍甚回味;讽刺的是,「Young Power」该期封面人物— — 学民思潮的黄之锋、林朗彦和周庭,如今已成阶下囚,难免叫人唏嘘。我因工作关系跟张铁志有一面之缘,见面地点就是《号外》办公室(暂时唯一一次到访),他当然不记得我,这是不足提的闲话一则。

张铁志在《号外》待了两年许,2015年回到台湾,继续活跃于当地媒体,从《数位时代》首席顾问,到《Fountain新活水》杂志社长,也共同创办网媒《报导者》,颇见声色。

再来便是《VERSE》。他不仅在杂志中强调人文面向,还注进跟他主理的《号外》相若的公共议题,提供宏观性观点,也有特色。譬如第一期「台湾对世界的独特意义」、第三期「为什么大家开始爱看台湾电影?」的主题,都有立足台湾放眼世界之大格局。

我就像给自己玩一个游戏,选对自己最有意思的封面来买。这大概也是出版人给读者的游戏吧。

《美纸》:香港杂志的挽歌?

至于《美纸》,则由香港资深杂志人、传媒人、作家金成创办,他是著名杂志《JET》创办人兼总编辑。可能读者未必知道,2020年1月起,金成已离开星岛集团,另觅资金营运《JET》(然而《JET》办公室仍设于星岛大厦),自负盈亏,独立运作。没想到,在办杂志压力百上加斤之际,金成另辟新径,去年还毅然创办《美纸》,很有冒险精神。但仔细想想,离开大公司,没了拘束,对金成而言可能是多办一份杂志的好时机;更遑论他去年开始跟另一位著名杂志人、作家以至漫画家月巴氏,合拍的YouTube节目《叔叔的爱》了。看来金成是急不及待要接受挑战。

《美纸》的艺术、美术导向,比文化、社会导向,更深更浓,这也是《美纸》所顾名思义。 《美纸》访问当期活跃创作人、艺术家,好像当时举办新展的杨学德(第一期)和Steven Choi(第三期),也不乏永不过时的「大人物」专访、专集,譬如「杜Sir」杜琪峰(第二期)、奈良美智(第一期)等等,还跃上封面,以吸引广大粉丝注目。比起《VERSE》以文化专题报导取胜,《美纸》更着重创作人访问,以及艺术品刊在纸上的美态,也有艺术品、画作的独立介绍。翻开杂志,就像看杂章艺文版的结集成书——假设现在报章还有艺文版。

有人以「香港杂志的挽歌」形容《美纸》,香港读者听后,大概百感交集。在追赶SEO、 以digital marketing为王道的年代,刊在纸媒洋洋洒洒的深度文章、文字,真的仍然有价?广告何来?最后还不是要「拆件」搬到网上去,纳入SEO系统?在报刊工作了十多年的我,感受感触甚深,早就抱有很大的信心危机。然而,《美纸》以至《VERSE》的横空面世,仍至少叫我相信,认真办好纸媒的有心人,仍在。

执笔时《美纸》刚好出版第三期,新鲜瀼热辣,这是我选的封面。

购买一刻便参与其中

《VERSE》和《美纸》都采多封面模式出版,也叫人津津乐道。 《美纸》首期,便一口气释出奈良美智、杨学德绘画作品、张叔平、张叔平图绘、长场雄花样年华、金泽翔子书法的六个封面,如此创举,定能写成香港杂志历史注脚;部分更是通过网购渠道才可得,算是特别版的特别版。 《美纸》第二期,推出五个封面也惊人。执笔时刚出版的《美纸》第三期,暂见四个封面。

《VERSE》也不遑多让,第一期以唐凤、郑宗龙、彭天恩三封面示人,还有第二期的王若琳和阿爆、第三期的桂纶镁和刘冠延,凑个好事成双。

新杂志能否热卖,难料难测,更何况一开始就「摆大个头」,以多封面模式,增加制作、印刷成本压力,此举对出版人而言,与其说是冒险,不如说是实验吧。

然而,在杂志社、出版社、报馆都打过工的我,作为行多封面制的《VERSE》和《美纸》读者,肯定欣赏,也认为多封面模式对读者的最大意义,是在这个强调互动、体验的年代,从购买一刻开始就参与其中,因为,除非你打算把每个封面都买下来(这其实也是另一种选择),否则,若只买一本,你一定要玩这个游戏— — 选封面。当然如果便利店只剩一款,为免向隅,机不可失照买可也,则另计矣。

选封面过程,其实就是反映读者个人对「美」的喜好与追求,你也得爬梳以至挖掘个人多年以来累积的美学观、赏艺经历,也就是说,选买对自己最有意义的封面。这是我相信出版人、制作团队,想读者做的事情,而不再流于看传媒纸媒那种被动式的资讯内容单向贯输,我写你读,留言赞好不能。而简单如选封面,已是一种美学投票,一种美学表态。

《美纸》第三期暂见四个封面,其中Doraemon X Gucci便是广告客户联乘之作, 对一份杂志而言,广告当然很需要。

不能绕过精品化向度

譬如《美纸》第二期,我想也没想便买了杜琪峰封面(后来多添门小雷画作封面一本),因为我最爱的香港电影导演就是杜琪峰,所以不作他选。又例如《美纸》第三期,这可是我首次在楼下便利店看到其踪影(希望是我走运,不是滞销的缘故),还一字排开的有小王子、Doraemon x Gucci、Okokume三个封面任君拣,可惜没了我最想购得的Steven Choi x 小王子封面,我最后选买小王子封面。近年简约至尚风潮大行其道,我也受到影响不少,有得比较,还是小王子封面较顺眼。

如能跟同好朋友谈起「选封面」,就更好玩了。为什么你会买林嘉欣,我会买门小雷,然后互相分享讨论一番;大家手上各有一本相同封面的话,大可搭搭肩膊,互赞有品味了(不过是臭味相投吧)。受到谈论,刊物才有话题性,才有生命。

多封面模式,也有限量发售的隐语,假设每期都是印刷六千本,六个封面平均分配的话,即每款一千本,于是明明都是设在相同印数的框架中,却增添了杂志的罕有度,大大增加读者购买意欲,甚至抢购意欲。物以罕为贵,新时代的纸媒、出版物,似乎不能绕过精品化的向度。此外,每个封面小量印刷,也可能增加日后加刊的弹性。

而买了《美纸》几期的我,总是在出版之日流连各家便利店,紧张兮兮地查看(有时也会向店员查问)杂志到底送来了没有,如果只能扑个空(或者早早卖光了),难免失望,便又跑到另一家便利店碰运气— — 上一次有此经历,大概要回溯至《MCB》的上世纪九十至二千年代初了。那不已是这个多封面杂志年代带给我的喜悦吗?

虽然内容、风格、取材不同,但《美纸》多少叫我想起香港2003年起出版的《CREAM》。然而《CREAM》不过走多封面路线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