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很小的猫
胆子很小的猫

在和另一只猫谈恋爱

【東北話學習標兵】2021/11/02 東北話為什麼容易出現人傳人現象

本期播客節目地址

這檔播客上線還不到一個月,已經有人跟我反映覺得我開始有大碴子味兒了,但我自己根本不覺得。仔細想想可能這反而是挺東北的一個點吧,因為在社交網絡的刻板印象里東北人都覺得自己說的是普通話。乾脆我今天就來嘮一嘮,東北話為什麼容易出現人傳人現象。

首先引入一個解釋模型,是一款非常經典的遊戲,《瘟疫公司》。在這個遊戲裡,玩家扮演的是病原體開發者,獲勝條件是你所代表的這款病原體能成功感染全世界、消滅全人類。就我自己的遊戲經歷而言,想要通關大概只需要做到這樣兩步:第一步,先獲得足夠多的宿主;第二步,趁疫苗開發出來之前,把這些宿主給一波帶走。

這兩步怎麼實操呢?我一般是先假裝成一種小病,讓宿主的症狀極其輕微,這樣就不至於引起警覺;但與此同時我又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提高自己在各種環境裡的適應性,熱帶也能去,寒帶也能去,空氣裡也能活,水里也能活,總之打開傳播渠道。等到我圈地圈得差不多了,再迅速變異,迅速惡化,打得人類措手不及,方便我高效收割。

如果東北話是一種病原體,那麼它完成的顯然就是個教科書式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就逐個特徵對應來闡釋一下。


✿ 東北話和普通話之間的細微區別

先說說東北話為什麼可以偽裝成一種小病。

東北話,學名是東北官話,也就是官話的一個變種。官話,是漢語諸方言中分佈最廣的一支,在我國北方和西南部都廣泛使用,現代標準漢語也是從官話為基礎演變而來。簡單來說,就是各地官話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頂多只是音調和部分字詞的不同。而東北官話,相比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普通話之間的音調區別是最小的。為什麼很多東北人覺得自己說的就是普通話,原因正在於此。

要解釋東北話與普通話的音調區別,需要引入五度標記法,這是趙元任1920年發明的一種記錄語言調值的方法,它可以形像地展現聲調之間的相對音高,最高的記作5,最低的記作1,按照樓層去理解就可以。在普通話裡,第一聲的音高調值是最高的,起點是5樓,終點也是5樓,中間沒有任何變化,不升不降,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條平直的線。第二聲,起點是3樓,終點是5樓,呈現一個上揚的趨勢,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條上升的短線。第三聲,是最富於變化的,起點是2樓,先往下走到1樓,再往上走到4樓,中間有一個轉折,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條先下降再上升的折線。第四聲,起點是5樓,終點是1樓,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條下降的短線。這樣聽著可能不太直觀,但小學學過漢語拼音的朋友寫一寫就能明白音調符號是什麼意思了,就是變化趨勢的一個記號。

而東北話裡的四個聲調的變化趨勢和普通話裡是一樣的,同樣是一聲不升不降,二聲上升,三聲先降再升,四聲下降。只不過,聲調的調值不一樣。東北話裡的「一聲」調值偏低,普通話裡是55,東北話裡可能只有33,而二聲三聲四聲基本不變,都有調值在3以上的部分,當它們跟偏低的一聲放到一起,大碴子味兒就出來了。

所以這個就是東北話最佔優勢的地方,很多人覺得它和普通話的聲調好像有什麼不一樣,但是又說不清是哪裡不一樣。搞不懂界限,久而久之就容易麻痺大意,就容易被東北話傳染而不自知,因為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入侵的外來物。這裡說的甚至還不是主動去模仿,而是被動傳染。我們人類就是會下意識調整自己語音來和周圍環境對齊的,有一些論文研究過這個現象,這裡我先不展開說了。


✿ 東北話的巨大曝光量

回到《瘟疫公司》那個思路,剛剛說的是症狀極其輕微,不至於引起警覺,接下來說說如何打開傳播渠道。

眾所周知,東北最著名的特產是喜劇。自從1983年有春節聯歡晚會以來,小品共一石,東北獨占八斗。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我覺得一方面和受眾有關,畢竟春晚面對的還是北方觀眾為主,是官話的通行區域,選擇區域內能聽懂的方言口音肯定是很重要的考量嘛,這個是歷史的行程,另一方面就是東北確實也得益於喜劇人才的個人努力,像趙本山、黃宏、潘長江、范偉、陳佩斯、鞏漢林,這些都是黑土地生養的喜劇大腕儿,也是像我爸爸媽媽他們非常期望在春晚上看到的硬菜,即便他們是南方人,畢竟誰能拒絕一群費盡心思逗你笑的優秀演員呢?

小品是藉著春晚的東風成型並且崛起的,它雜糅了包括話劇和二人轉等一些戲劇形式的特點,可以說從基因上就和東北非常親近,所以慢慢成為了東北文化輸出的一個主戰場,讓東北話成為了一種喜劇的符號,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男貓說可能因為東北是一個工業化城市化得比較早的區域,人們幹完了活兒沒什麼事兒做,就會開始攛掇著搞搞二人轉什麼的。不過針對這點我提出了一個質疑是說,其實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都會有這種傾向,你看我們廣東也有著名的情景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但是為什麼粵語沒有藉著這些節目往北擴散呢,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學習門檻太高了,大家聽不懂嘛。男貓說,也對,粵語在全國范圍內最廣為人知的幾個詞彙還是通過東北小品傳出去的,比如「我母雞呀」──這是出自2004年春晚小品《都市外鄉人》。

除了在像央視這樣的大型公共媒體上獲得曝光,搶占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東北話也伴隨著從東三省流出的人口一路往南,走到了全國各地。這個倒不是說東三省流出的人口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因為像安徽、江西等等也都是人口流出大省,但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去研究這些省份的方言容易出現人傳人現象,可能還是和語言背後文化本身的強勢程度有關。

即使到了互聯網時代,春晚在文化生活領域的統治力逐漸沒落,東北的喜劇人才卻找到了更廣闊的天地,湧向了各種短視頻、直播間、脫口秀舞台,對全國人民的威懾力可以說是不減反增。


✿ 當東北話成為一種模因

再回到《瘟疫公司》的遊戲設定裡,玩家是可以選擇難度模式的,比如簡單模式就是普通居民從來不洗手,也不戴口罩,然後醫生每天只上半天班兒之類的。而東北話在我們現實世界裡所面對的我覺得也是一個簡單模式,因為當它變成了一種喜劇的符號,人們就會自發地模仿它,自願被它感染。

這就引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模因」,它是1976年由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來的,出自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在第11章裡,道金斯提出:文化的傳播和遺傳相類似,都能導致某種形式的演化,語言就是通過非遺傳途徑「演化」的,並且這種速率比遺傳演化快幾個數量級。遺傳演化依賴的是基因,那麼非遺傳演化的傳播單位是什麼呢?道金斯就模仿「基因」的形式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模因」,meme。

書裡有這麼一段:「模因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有生命力的結構,這不僅僅是比喻的說法,而是有其學術含義的。當你把一個有生命力的模因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時,事實上你把我的大腦變成了這個模因的宿主,使之成為傳播這個模因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於一個宿主細胞的遺傳機制一樣。」

這套模因理論也有生物學基礎,就是我們體內的鏡像神經元。簡單來說,這種神經元會讓我們自發地模仿某種文化模因,成為某個傳播鏈條的一分子。什麼樣的模因最容易繁衍呢?從主題上看,和性、食物、權力相關的模因是最強大的,從形式上看,醜聞、趣聞、黑話也很容易變成模因。所以作為喜劇符號的東北話變成一種模因就很自然而然了。


✿ 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東北話為什麼容易出現人傳人現象的三點猜想。易於學習、曝光量大、以及吻合模因的定義,這些都助推了東北話的強大傳染性。

那麼本期就到此結束。這裡是東北話學習標兵,一檔研究東北話以及東北文化的播客,如無意外每週會更新一次。謝謝你的收聽。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