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樹的流浪之歌
直樹的流浪之歌

一名喜歡戲劇與跑步的日文翻譯, 一名熱愛旅行與書寫的街頭藝人。 民謠|書寫|行旅|全馬|劇場 Matters文章索引: https://nice-crayfish-628.notion.site/d848efa3d05d45b5ba89ebbaee03a020

我们知道的,从来只是历史的碎片-《奥本海默》观后感

(编辑过)
投放原子弹与否,成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电车难题。

以下涉及剧情。

《奥本海默》中有众多精湛演出,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不是原子弹爆炸,不是小劳勃道尼的老谋深算,不是与爱因斯坦对话的余韵,更不是让电影成为R级的裸露桥段。

而是当奥本海默,在实际投弹到广岛与长崎后,对杜鲁门总统说:「我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杜鲁门拿出手帕,恶狠狠地瞪着奥本海默:「没有人在意是谁发明了原子弹,大家只在意是谁下的令。」并示意奥本海默,如果你觉得手脏了,就自己擦擦吧。

为什么杜鲁门决定投原子弹到日本?即便日军高层明白大势已去,仍无法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屈辱,希望能败得更有尊严,不愿同意波茨坦宣言。若不使用更强力的武器,战争势必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而日军高层打算战到一兵一卒不剩,这点在硫磺岛战役已做了相当的示范。

于是,投放原子弹与否,成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电车难题。

即便看完《奥本海默》后,能体会奥本海默并不认为,投放原子弹是值得赞扬的正义。但除了发明者与下令者的立场,也许我们能从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执行者-飞行员保罗‧蒂贝茨的想法中,映衬奥本海默的矛盾。

「虽然我们杀死了很多人,但我们拯救了更多人,他们包括日本人和美国人。」、「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晚年的保罗无悔表示,若历史重来,仍会照常执行任务。

遍寻关于保罗的资料,满满的爱国情操。不禁也会有另一层假想,保罗是否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发言权?人心是谜,他人不得而知。但不同于奥本海默最终,因烟瘾得到喉癌死于62岁,保罗则活到了92岁。

回到更本质的问题吧。投放原子弹是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主因吗?美国于1944年10月便开始对日本进行大规模空袭,至1945年3月已采用燃烧轰炸,造成日本人民的重大伤亡,其杀死的人数比原子弹还多。已被空袭到习以为常,杀红了眼想与对方玉石俱焚的日本,真的会只因爆炸规模更大的两颗原子弹,乖乖无条件投降?

有一派历史学家认为,关键是投放第二颗原子弹到长崎的前一天,苏联向日本宣战。 8月6号广岛遭投放第一颗原子弹后,一直未有讨论动作的日军高层,直到8月9号,才针对无条件投降进行讨论,同一天,美军紧接着又对长崎投放了原子弹。

若此时序为真,确实从被投弹的时间接点上,看不到日军对于原子弹轰炸的急迫性。 8月9号的投降讨论,则其实可能是针对8月8号午夜的苏联宣战。

苏联对日宣战后,满洲随即被占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与伪满洲国的灭亡,几乎是连锁反应一般,使二次大战得以终结。

而后发生的,与《奥本海默》如出一辙,是各式各样的政治角力,没有生命的原子弹,有了自己的正义与邪恶。日本则得以原子弹的残暴,自称被害者,忘却南京大屠杀。

即使诺兰花了三年,让观众们花上三个小时,沉浸于奥本海默的世界,所能拾起的,仍不过是一丁点的碎片。但藉由电影这个载体,在人们的内心中产生连锁反应,观众也才有机会,隐约看见历史这块拼图的完整样貌。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