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
小米高

歲月不留痕,人生是否只是一幕幕無聊的鬧劇呢? 日復日的生活,是否真的是生活呢? 每天戴著面具的日子,累透了。 真想放棄一切,過一些漂泊的生活,就好像 Windflower 一樣...... 但是,無根的感覺,我又是否能承受呢?

关于「和平」的反思

今年在内地、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举办了多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及台湾光复70周年的大型展览和纪念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与有荣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5月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和平,本来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主流愿望,然而世界各地却不时出现战祸,老百姓特别是老弱妇孺最受伤害,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年少时偶尔会听到长辈忆述「打日本仔」时的苦况,卑躬屈膝,颠沛流离。看见电视萤幕,不时有各地战火新闻报道,看到受伤逃难无助的人民与一片颓垣败瓦,内心感到很悲痛,人类为何要互相残杀?随后多年,如遇生日,愿望必是「世界和平」,因此亦讨厌战争,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一般男孩子爱看的动画「超时空要塞」等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物事也一概抗拒。当年内心曾天真地想,如果大家一起放弃所有武器,就不再有人因战争而受害了。到了今天,我对战争与和平又有另一番体会。

我们熟悉的表现友谊方式,西方的有握手,中国有拱手作揖,多年前听前辈说过原因竟是如此:西人一般有佩剑,握手即代表放弃能随时拔剑攻击对方的手,而中国人擅长擒拿功夫,作揖时把双手收起,即是放弃攻击,因此两者都成为不同文化体系中向对方示好的姿势。另外,喝酒时互相碰杯,起源原来是为了防止对方在自己的酒下毒,因为在碰杯时可把自己的酒溅到对方的杯中,如此「建立了互信基础」,大家就能开怀畅饮(不知何时开始,国内流行碰杯时要一高一低分尊卑,这就扭曲了碰杯原意,因为在低处的酒是不会溅到高处的)。这些看似趣闻逸事,但想深一层,原来友谊、和平的表面下,背后都暗藏着不少角力和制衡。

对于论述与和平有关的文献,数年前看过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此书曾在学术界掀起热烈讨论,它对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世界局势作出分析,指出战争、冲突都是源于不同地域中「文化」的冲突,而未来世界再不是西方独大,是由西方(基督教)、东方(儒家)、伊斯兰三大文明的冲突交锋。过去国家积弱,我们都对西方文明有不少理解,以吸收对方长处;到今天中国繁荣富强,是时候让西方好好学习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事实上,不少外国人都正学习普通话,有些比我说得更标准,而世界各地亦正不断设立孔子学院。如此良性的文化交流,对促进彼此了解、进而寻求世界和平,绝对有正面影响。

18世纪末哲学家康德的论著《永久和平论》,当中对于建立世界联邦的理论与愿景,似乎在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中得到试验与实践。然而,某些国家虽身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往往不遵守会议决定。正如习近平主席在9月底在纽约出席联合国维持和平领导人高峰会时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应该得到完整执行,任何国家不能越权行事,维和行动要根据当地形势和人民意愿,及时制订并落实撤除战略。」一语中的。而日本自2004年起,与其他国家联盟力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今年10月第11度成为非常任理事国的日本,是当选次数最多的国家,然而就日本近期的表现,包括借词反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中国9月的大阅兵,又以威胁冻结对联合国的经费支援的手段,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另外又在联合国裁军讨论会上被中国揭发囤积大量核武原料,实在谈不上有任何出任「安全理事会」的「安全」感,更遑论其「入常」梦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是十年多前我到瑞士日内瓦参观红十字会博物馆时,看到代表中国人道立场的名言,另外尚有其他语言文字,出自不同国家名人,都是带出类似讯息,这可算是人际间和平的核心理念。而自我的内心和平(Inner Peace)看来也应是多元的,要靠各人自身修为和不同历练。至于国际间要维持和平,我不再天真地认为大家同时销毁武器及裁军就可成功。俗语有云:「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因此中国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另一方面却举行大阅兵,中日两国既友好、又存在暗涌,这些看来自相矛盾的举措和表现,再联想起握手、碰杯的起源,今日的我对此再也不感到奇怪了。

(原载于《海峡情》第十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辑),2015年12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