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看別人卷得我快窒息了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看完我就覺得胸口堵著一口氣特別窒息《卷王之王:我的大學四年》

這篇文章的被採訪者好不容易從千軍萬馬中殺出自己的路,進入一所211大學,雖和自己原本預期的大學有差距,但怎麼說也是重點大學,然而一進大學的她就開始被迫參與了一場卷王的遊戲。

文中有幾段特別觸動我:

許可:“這四年裡,我很難感覺到大學和外面的世界有很大不同。我們在剛開學時有種新鮮感,快畢業時有種惆悵感,但中間的大多數時間,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刷分、考證、實習,似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優秀、更脫穎而出。
但絕大多數時候,我不確定自己還有什麼別的選擇。我害怕空閒,空下來讓我恐慌。到了夜晚,我會有些悲哀地想,我好像不再是那個格格不入的異鄉人,卻成為了所厭惡的生活本身。
只有每天努力忙碌,讓自己疲憊不堪,我才能自然睡去,停止胡思亂想。 ”
面對努力“背景提升”得來的累累碩果,許可問自己: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嗎?她考證,因為身邊的同學都在考。她實習,因為中介說要有4份以上實習才有競爭力。她去大廠軋了3份實習,因為她想超過自己的同學……
很多時候她認為這些行為重複且無聊,但看到身邊人都在卷,她也必須捲起來。
今年夏天,許可大學畢業。夜深人靜時她想,她好像終於融入了社會,“卻成為了所厭惡的生活本身”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過看文字覺得喘不過氣兒的感覺?總之這一篇文章的確達到了這種效果,一看底下評論,發現窒息的還不止我一個,窒息完了我特別想分享些什麼,思前想後決定動筆寫寫“卷”這個事兒。

我在2021年初,跟兩位朋友做了一期播客,主題是《內捲之王的凡爾賽:坐擁財富和地位的人,也會痛苦嗎? 》感興趣的朋友建議抽空聽聽看。

這一期的節目錄製背景源於我的好朋友海程去參加了一個「卷王局」,而在這個局裡,人均清華、人均A8(注:資產千萬級別),注意是人均。

海程說:“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很top的水平了,已經超越了99%的人,但是在他們看來,自己不是前0.1%,都不開心。他們就像參與了一場遊戲,打贏了也沒什麼意思,但是不打贏就會被別人打死。

這事情相反的一面是,我有幾個在海外受教育的前同事,包括Ai,我發現他們的價值觀很不同,即便沒有很多錢,也沒有頂尖學校背景,可他們過得開心且自洽。 ”

隨後,他提出了一個觸及靈魂深處的問題:

“為什麼大家要加入一個讓自己感到不舒適的遊戲呢?在這個遊戲裡,你很痛苦,而且你的存在也給別人造成了痛苦。”

當看到這篇文章時,我腦海裡就想起了海程嘴裡那一眾無比優秀,卻又不得不玩著內捲遊戲的朋友們。

恰好,文中被採訪者有一句話,我想重點拿出來跟各位分享一下,因為我相信絕不會只有她一個人會這麼想,她說:

“絕大多數時候,我不確定自己還有什麼別的選擇。我害怕空閒,空下來讓我恐慌。”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和文章裡這個無比拼的姑娘情況一樣、心態也類似,再回頭看看自己的狀態,我覺得我可能是內捲的世界裡游離的邊緣人。

回顧我自己的學生時代,不可否認我也曾經是做題家,只是我做題沒那麼拼,學生時代就躲被窩裡看言情小說,趁爹媽不在家開機打遊戲、看電視劇,早熟又早戀,比起那些真正不停做題的朋友,我似乎壓根兒配不上「做題家」這個詞。

恰好,我出生和畢業的時代都不錯,趕上了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和文中這姑娘相比,我實習時間其實挺晚的,大一暑假跑去泰國、菲律賓度假玩耍,大二暑假才開始思考著去接觸社會。

由於學新聞的緣故,當時的我一拍腦門就想著不如先去光鮮亮麗的電視台試試唄,於是跟著一隊外拍回來的人溜進台裡,一家家敲門讓人家收我當免費勞動力,你別說,這種爛招還真讓我混進去實習了。

乾了快兩個月,我的體重也成功掉了20多斤,回到學校,宿舍的同學們看到我大吃一驚,紛紛問我:“你暑假是去當戰地記者了?怎麼又黑又瘦?”

我擺擺手,跟她們吐槽說:“我這輩子可打死不想進電視台工作了,太辛苦了,苦得我出去拍外景還暈倒過一次,早上七八點爬起來,搞到九點才回去,天天剪片子,校對稿件都來不及吃兩口飯,我師傅辛辛苦苦乾了十年,連個編制都不給,太操蛋了,台裡也就那樣,反正我是不會去的,杭州台都這樣,浙江台估計更可怕,算了。”

到了大三,想著報社應該會輕鬆點,結果去的部門又過於輕鬆,讓我一眼就能看到多年後捂著保溫杯的自己,左思右想感覺人生極可能朝著「無聊」前進,一輩子要是一直在杭州活,真是太不划算了。

當時我壓根兒沒想過要求網易、阿里之類的大廠,因為我壓根兒沒想過要幹互聯網,而身邊同學們已經不少都開始入職阿里、網易了,可奇怪的是,我真沒半分羨慕,真就“狗眼不識泰山”,滿腦子想的都是要擴大範圍,衝出浙江、衝出南方,去北漂。

至於北漂去幹啥,那會兒也沒想好,反正我就要去北漂,就算吸霾、睡地下室也要去體驗北方生活。要知道,對浙江人而言,跑去北方這種決定跟腦子進水也沒什麼區別。

至少當年我就是被周圍人這麼認為的,出去的阻力極大,但我也清楚,我要現在不衝,年紀一上來,能找到千百種理由說服自己別出去折騰,一輩子最後只能被困在杭州城。

看,這衝動的性格、這奇怪的信念,把我從小城送去了一線大都市。

剛來到帝都,感覺一切都充滿了新鮮,連站在塵土飛揚、喇叭聲此起彼伏、司機橫衝直撞的大馬路上,深呼吸一口氣,都覺得那混雜著塵與霾的空氣裡充滿著芳香,那種掙脫牢籠自由的感覺,我至今都記憶猶新。腦子裡迴盪起《肖申克救贖》裡的那句經典台詞:

“有一種鳥兒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那一刻,對於小城青年而言,京城就是我能摸到的極限。而對於京城土著而言,這只是他們的起點。

不得不承認,投胎的確是門技術活兒,況且它還無法逆轉。正是明白這些,才有了後來繼續突破極限的野心和念頭。

我的野心,並不是功名利祿,我的野心,是去盡可能多的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而體驗離不開各種嘗試,更離不開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清醒認知到自己的野心,是我抵達帝都給人打工以後才明白的。

當年的經濟形式不錯,我也有幸收穫了不少offer,到了京城給人打工,發現自己倔強的性子壓根兒就沒變,在互聯網公司幹運營,一到7點,收拾包走人,被總監攔住訓話,還要反懟一句:

“如果活兒都乾完了,為啥坐那兒?誰誰誰加班?加班是因為沒效率才加班。”

剛畢業的我,血氣方剛,早早就按著自己的那套想法,懟天懟地懟領導,認真想了想,PUA這事兒在我身上真的從來就沒出現過,無論是感情上還是工作上,我都沒被任何人PUA過。

不僅如此,但凡別人想來卷我,我可能都會側個身,把道直接讓出的那種,本著一副“要卷自己去卷,我就不奉陪”的行事風格過自己的日子,我很早就經歷過裸辭,就是不想在這種加班文化中繼續耗著。

很多人對我存在比較大的誤解,覺得我大概家境好,不需要為生計發愁,站著說話不腰疼,所以現在可以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人生。

寫上面的故事,就是為了打破各位對我原本的預期。真不是我不愁生計可以高枕無憂,我當然也有為錢焦慮的時刻,只是我過於強烈的性格與自我,促使我覺醒的很早,因此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自然很早就戛然而止了。

賺的錢只要夠花,餓不死自己,把握好風險,剩下的錢那就花自己身上,我曾說過我對奢侈品鞋包半毛錢興趣都沒,賺的錢不是花在知識付費上,就是花在出去看世界上,我對自己的投資真就那麼樸素而簡單。

何況二十多歲,我壓根兒沒考慮過為了結婚生娃存錢,二十多歲為什麼不先享受大好青春,賺錢去拓展眼界,反而要提前思考把錢留給婚育這種事兒?

記得剛踏入社會時,我們領導經常會在工作之餘給我畫餅,無非是“如果你保持現在的狀態,繼續加把力,完成下一個KPI,以後我的位置就能給你做。”當然,她可能的確也希望我能被培養出來,當她接班人。

我承認初出茅廬的我,當時聽到這些言辭是很心動的,我也承認當時我腦海裡的職業生涯規劃是「運營——運營經理——運營總監——COO」 ,可工作不到一年,我突然對當下的生活產生了一種懷疑和痛苦,我感覺我陷入了一個虛幻的世界,不知道未來在哪兒,內心開始排斥手裡的工作。

那時候,我迷上了彈吉他和做皮具,每到週末,我開始在那邊打磨封邊植鞣革一整天,還學習著怎麼在一張牛皮上雕花,而周末的另一天,則是請吉他老師來教我彈琴,彈到手指起繭,從磕磕巴巴到能流暢彈出一首曲子,直到某天突然能夠邊彈邊唱了,不過懂得這些後,對於能夠抱著吉他彈唱的男生,濾鏡就少了許多。

你看,就是這些不構成任何生產力的事情,極大程度上幫我緩解了工作帶給我的痛苦,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過年的時候,我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本著每年必須出國旅遊的心理,我開始籌劃著過年的獨自旅行,思來想去考慮到冬天太冷,於是把原定的俄羅斯行程取消了,最後不情願地選了個日本,而這種「被迫」的選擇,卻徹徹底底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

我本來對日本無感,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討厭,直到我雙腳踏進那片土地。

當時,我在東京玩了快十天,獨自在日本旅行的日子帶給我極大的滿足感,我承認我被東京街頭光怪陸離的景象所吸引,被新宿歌舞伎町巨大的霓虹燈照片和絡繹不絕的人群迷晃了眼,甚至對街頭拉客的牛郎們充滿著強烈的好奇。

還有渋谷巨大的十字路口來往的行人,那些帥氣迷人棱角分明的側臉和優雅氣質的裝扮讓我徹底的沉淪,耳邊還時不時傳來溫柔好聽的日語,獨自旅行的好處就是你的五官六感可以充分被打開,那一刻,我就像掉進了一個巨大的海洋球世界,無法自拔地陷了進去。

如同斯嘉麗的電影《迷失東京》般,我也在東京迷失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刺激感在衝擊著我的靈魂深處,一個聲音在我耳邊輕聲蠱惑著我:

“逃離北京,快來東京開啟你的新生活吧。”

後來,我從東京坐火車去了箱根,看了富士山、蘆之湖、畢加索美術館……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寧靜,不同於東京的喧囂,富士山周圍的景色和氣質能讓將你從浮躁中抽離。

記得去蘆之湖的那天,我在寧靜的湖邊走了很久很久,走得我瑟瑟發抖,可整個樹林空無一人,連一些樹林裡的咖啡廳都是空空蕩盪,那一刻,我望著平靜的湖面,思緒萬千,特別希望時光能夠短暫的停留,讓我享受當下的靜謐。

當時,看見一個正在跑步的小哥路過,他看到我腳步略有遲疑,摘下了耳機,發現我沒什麼事,就繼續往前跑著,可惜那時候我一句日語都不會,否則,我大概率會衝人家打個招呼。

在離開東京的那一刻,不過短短數天,我竟對這裡充滿了依戀與不捨,可我內心的信念也無比強烈——我要辭職去東京生活。

誰讓我,在美好的年紀,遇見了東京呢?誰讓我,觸摸到了東京的模樣呢?曾經那個心心念念的北京,沒多久就褪去了光環,黯然失色。北京,不再是我的天花板,因為,北京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等著我。

勇氣、叛逆、自我、無所畏懼,都在助力著我一步步走向我設計的遊戲規則,“去他媽的總監”,“去他媽的期權”,“去他媽的年薪百萬”……當時的我,就像著了魔一樣,對於功成名就已經無所謂,一副擺爛的姿態,滿腦子都是“我要去東京開啟新生活。”

而這種專注的信念,所帶來的無疑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可怕執行力。為了能夠去到東京,我蒐集了大量情報,研究可行路徑,自己DIY,一個個聯繫請教互聯網上的日本華人,無所謂人家理不理我,買了一堆日本文化相關書籍,一點點啃,總之,近半年的時間全部投入到去日本的準備中去。

那半年,我無比充實且幸福,因為我在為自己想要的目標而奮鬥,沒人跟我“卷”,誰會來“卷”呢?大家都忙著完成KPI,為下一年的職級晉升和加薪做著準備。可能就只有我,在為能夠去日本而忙碌準備著。

顯然,我的心願達成了。東京這段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徹底改變了我對人生的態度和想法,甚至幫助我找到了人生想做的事業,沒有這種衝動,或許平行宇宙的我,指不定真能在此刻的年紀當著COO,帶著團隊,為業績奮戰,甚至已經在某個城市定居,結婚生子了都不一定。

當然,這種人生未必就不好,只是我會為她沒能體驗更多不一樣的人生,沒能看看更大的世界,沒能被更多元的文化和思想所雕刻,沒能真正活出自己要的模樣而感到遺憾。

不過所幸,當年的自己不聽勸,做出了忠於內心的選擇,否則,我此刻也不會在這裡去分享這些故事和想法。

後來的路,從決策落下且被執行的那刻起,就越走越偏。社會定義的條條框框真的框不住我了,而我與自己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我越來越尊重自己的聲音,越來越懂得怎麼跟自己和平相處。

聽起來很像人格分裂,但其實並不是。當你腦海裡產生另一個反對聲音的小人時,恰恰是你應當與自己進行自我溝通對話的時刻。

這也是我單獨把那姑娘說的話拎出來的原因——“絕大多數時候,我不確定自己還有什麼別的選擇。我害怕空閒,空下來讓我恐慌。”

可是,害怕空閒而選擇忙碌,只會讓自己陷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只有放空自己,給自己時間,在空閒狀態下學會冥想,試著和自己對話,你才能夠找到你想要的方向和選擇。

問題從來都不能完全歸咎於外部,外部始終都是類似的大環境,而這種內捲大環境只會愈發惡化,你唯一能試著改變的,無非還是自己。

這場遊戲你完全可以選擇跟我一樣,乾脆就不捲了,換個環境,換個心境,換種生活,問題是,你敢嗎?你敢放棄你好不容易卷來的一切?你敢從頭開始從零開始嗎?

我聽過很多人的心聲,我知道很多人是沒辦法做到「斷捨離」的,更不用說羈絆自己的因素有那麼多。結了婚的,有孩子、家庭要考慮,單身的,身上可能背負著房貸、團隊、父母、社交網絡、他人看法……這一系列的因子壓身上,跟一顆渴望自由的心相比,瞬間變得不堪一擊。

想想,再次覺得自己能在特別年輕的時候,能說放棄就放棄,做一些不讓自己後悔的重大決策,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兒。

想起文章評論區有一條內容讓我印象深刻:

說實話,可能我在這位朋友眼裡,連“失敗”二字都不配,好歹人家努力卷,能捲到新傳,而我連“卷”都懶得“卷”,自動放棄。

當然,從正經的角度而言,我認為故事中的主人公談不上失敗,相反,還挺成功的找到了喜歡做的事兒,那些認為“什麼專業就該進入什麼圈子,不進入就是一種失敗”,認為“這不是一種卷,分明是努力”的這類觀點,我只能無奈笑笑。

正是因為這個社會,秉持著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才能有今天這種“卷”的局面,才能讓人沒辦法跳出單一的評價體系,甚至礙於他人的看法,沒法追求自己渴望的人生。

小紅書有個帖子火了,題主說: 「如果我沒上大學,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做服務員。」你會看到底下有一堆高學歷卻渴望做一些在社會評價系統裡很low很不符合其身份的工作。

我覺得幸虧我去日本生活了,因為我在那裡真的看到某種職業態度上的平等。

之前,一個千葉大學的碩士小哥無意中跟我提起他大學在KTV當服務生、酒保的事兒,類似名牌大學去店里當服務生的故事,我真聽到過好幾個,他們在描述這些經歷時,我聽不到任何語氣裡的羞恥,反而我自己在那裡忍不住大驚小怪。

至於餐廳服務員,去過日本當地的朋友們,估計都會對餐廳裡帥氣的服務生,漂亮的服務員小姐姐印象深刻,有些還真就是名牌大學裡的大學生來當兼職。

雖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到了實操層面,你會發現大環境依舊會給你施加壓力,引導你按照符合自己身份背景的職業走去,那麼陷入不開心和內耗,自然是預料之中的事。

說完職業選擇,再說說一刻不停歇的工作問題。

我個人並不建議將自己的人生每個時間節點安排的無比緊湊,彷彿多休息幾小時都能讓你產生浪費時間的罪惡感。

Gap Year(間隔年)這個概念能在海外文化盛行,目的無非就是讓你的人生按下暫停鍵,出去看看世界上其他人在幹什麼,看看不同於你周圍的環境、文化的人們怎么生活的,只有你游歷見識更多,才能更大概率做出一個忠於你內心的選擇。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怎麼暫停,怎麼放鬆,怎麼休息,一直都處於緊繃且一刻不停歇的狀態,那麼早晚身體或者心理會出現問題。

同理,我當時選擇跳出原本設定好的劇本和規則,選擇了一條他人眼裡非主流的“彎路”,看起來是比其他的同齡人混得差很多,可我心理卻一點都沒覺得自己混得差,我壓根兒就不後悔,甚至還沉浸自己當年的決策而沾沾自喜…

無所謂別人怎麼評價,問題是我怎麼評價自己,我是否滿意自己的現狀,畢竟我在過我自己的人生,別人誇或貶,都抵不過我對自己是滿意還是失望,畢竟開心是自己承擔,痛苦也是。

或許年薪百萬和高管的title能帶給我某種成就與自我認可感,可與別人沒有的自由、經歷、閱歷和人生體驗相比,我真的挺滿足現在自己的狀態的。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失去的或許是另一種人生體驗,但我閉著眼睛都能想像到自己走那條路的狀態。總之,從我所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我真的很難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和喜悅。

說這些,並不是貶低按部就班的那條路不好,只是純粹從生命的喜悅度而言,我放棄了某些世俗的成功標準,轉而追尋了另一條忠於自己內心的路罷了。

無論是事業,還是感情,我的態度都是一致的。

畢業後的幾年,我對另一半的學歷、財富、房車等外部條件越來越不感興趣,相反,對方靈魂是否充滿生命力、張力?對方的品性是否善良、坦誠?對方的思想是否開放、多元?對方是否懂得尊重和傾聽他人,尤其是對女性的態度?

我認為這些比學歷、職級、房、車、年薪等重要的多得多,因為對方的外部光環只跟他自己有關,嚴格來說,跟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可是內在卻是切切實實跟我緊密相關,是會作用在我身。

那我又怎麼可能忍受一個喪失了生命力、眼神黯然失色、靈魂暗淡無光、品性粗鄙惡劣、思想單一且不懂尊重他人的人做伴侶呢?如果跟我的內在不開心相比,金錢再多,名氣再大都沒什麼用。

在事業上卷就算了,如果連找對像這件事,都逃不過卷,非得照著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來擇偶,那這窒息程度估計是得炸裂了。

當然,我也希望父母輩對子女的擇偶能少一點干涉。想起我媽今天在跟我說,她小姐妹和她抱怨,自己女兒找了一個英國人,對方家裡沒什麼錢,而且父母也不怎麼管,男方自己也沒賺太多錢之類的,言語中透著一種惋惜。

我當下就忍不住皺眉,對我媽說:“別人的感情不要隨便評價干涉,如果他們過得幸福,那就是最值得開心的事兒,有錢人多得是不幸的婚姻,就算豪宅名車家纏萬貫,若是感情不合呢?”

同理,我更不希望自己父母來用世俗的標準去評價我對象,甚至來干涉我的擇偶,起碼在名與利這件事上,我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會用中國家長的標準去要求他實現呢?

外國父母和孩子之間財務關係分割得可就真清清楚楚,我在日本見到過,在拉美同樣見過,爹媽即便有錢,也真就未必像中國爹媽那樣給孩子買房買車,Ai現在的車,還是自己攢錢從他爸手裡買過來的,親爹換車,連舊車都不送兒子,這是真親兒子明算帳。

所幸,我媽雖然也操心我的情感,但是她對我的干涉在我極其強烈的自我意識形態下,簡直就是微乎其微,她干涉不了,也沒辦法干涉,甚至對我結婚與否的態度都早就做出了妥協讓步。

之前,聽到過一些朋友說希望能未來像我這樣,其實像我這樣活,真的不難。如前文所言,我的確放棄了很多誘惑和可能,才有了新生,人生不可能好事都佔盡。如果我抓住一些東西不願意放手,那麼我就不會走上今天的道路。

我的每一步也都是日積月累過來的,甚至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過的傷痛和苦難遠比一些人早得多,但熬過來了,也挺感激那些經歷的,沒有痛苦和挫折,就沒有飛速成長。

同理,你也可以問自己是否有這個魄力,願意捨棄一些東西,忠於你自己的內心?哪怕三五年可能都在黑暗中探索,且看不到任何現成的結果?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麼,即便你過得未必有現在這般光鮮,但你早晚都會收穫發自內心的喜悅。

我灑脫,不是因為我財富自由,而是因為我認為一個人活得幸福堪比「財富自由」,起碼我心靈很大程度上比許多人寬闊和自由的多,而這就是我對自己人生的目標:

不是財富自由,是活得開心。


微博@斜杠少女範米索

播客@空無一物@有效失敗

電報群: https://t.me/misso0513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