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存在主义式反讽在澳门的呈现:以本地YouTuber为例|投稿#12

(编辑过)
从哲学角度来说,「反讽」在澳门网路媒体界的兴起,或能唤起澳门社会主体性的觉醒,实有正面意义...
作者: 安子Master Andrew

近日,以讽刺时弊闻名的澳门影像制作公司FreeDream飞梦映画正式推出YouTube收费会员计划;然而,讽刺的是,YouTube竟然不容许澳门地区IP的使用者登记为收费会员,令网民必须用代理伺服器用香港或海外IP「翻墙」才能支持本地创作。

同时,另一以恶搞出名的本地YouTube频道「胶街架精神病院」 ,作风愈趋「主流」和大胆,推出改词歌曲《小心犯法》嘲讽澳门「相对静止状态」种种措施的荒谬。

虽然,或有人会认为「打擦边球」的飞梦及「直线抽击」的胶街架只代表澳门少数声音;然而,本文认为,从哲学角度来说,「反讽」在澳门网路媒体界的兴起,或能唤起澳门社会主体性的觉醒,实有正面意义。

或者你会觉得这种说法太夸张:飞梦只不过是不断用「王家卫艺术风格」进行恶搞和擦边球,胶街架则只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直线抽击种种社会荒诞现象,跟「主体性」这种高深的哲学概念有何关系呢?

然而,从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的立场来看,西方哲学史正是始于反讽引发的主体性觉醒。故此,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大胆推断反讽对澳门「主体性觉醒」的正面作用,实非夸张。

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

本文先解释哲学上反讽的定义及其与哲学史发展的关连,再回到澳门的社会处境,推论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正面作用。

何为反讽?

根据我去年在《学识》任教的课程〈批判的基督教神哲学- 齐克果存在主义〉 ,反讽和幽默概念有以下差别:

  • 反讽/反语Irony:讲反话,修辞手法(不一定好笑)
  • 幽默Humour:灰谐搞笑(不一定有讽刺成分)

幽默不一定反讽,反讽也不一定幽默。例如一人讲反话说「我很喜欢做核酸检测」,这反话不一定好笑;反之,一人说冷笑话「我家兴建围栏花了很多时间,因为『左右为难』」,也没讽刺谁。澳门某些有点辣,却又颇有人气的YouTube频道更是尽可能嬉笑怒骂而避谈政治时事,就是这一类。

如用范恩图(Venn diagram)表示,讽刺和滑稽似乎属于反讽和幽默之间的交集。

图表1 反讽和幽默的范恩图

然而,讽刺(Satire)与滑稽(Ludicrousness)的差别则不明显,两者都是以嘲笑的方式揭露矛盾或荒谬。如果从词源说起,似乎滑稽是汉文的概念,讽刺是西洋的概念,因为前者早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以形容「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而后者在十九世纪末西洋讽刺文学传入东亚才于中、日文学盛行。

然而此说并不准确;事实上早于毛诗序已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朝高骈的七言律诗〈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亦言:「依违讽刺因行得,淡泊供需不在求。」

由于讽刺与滑稽的差异并不明显,所以本文假设两者近义,兼俱反讽与幽默的性质。

反讽的哲学功能:破而不立与主体性觉醒

反讽又跟哲学有何关系呢?反讽之所以要「讲反话」,就是为了间接否定:若我说了一句反话「我真系好钟意澳门」,我间接否认「我真系好钟意澳门」。而齐克果在其著作《反讽的概念》( Concept of Irony )所言:

对于反讽主体来说,其所面对的现实已完全失去其有效性⋯⋯然而,另一边面,他并未拥有新的现实。他只知道当下与理念不符。 ⋯⋯可是,反讽者已踏出其时代的界线,并回头面对这界线。将要发生之事向他隐藏,隐匿于其背后,而他极力反抗的现实是他必须消灭的东西;此时此处,他注视到自己的目光如炬。 (注1)
人在否定现实同时,发现了自己不属于这现实,于是「自我」的存在就被突出了(Image: unsplash@anvision)

齐克果认为,反讽在哲学上的最大作用有两点:「破而不立」以及「主体性觉醒」。反讽是对现实的纯然否定,却不必肯定新事物。一人讽刺政府防疫措施如何荒谬,不代表他同时肯定其他的防疫措施,因此反问讽刺者「咁你又有乜高见」或「唔通乜都唔做」都是误解了反讽的功能。

但为何反讽会同时带来主体性觉醒呢?因为人在否定现实同时,发现了自己不属于这现实,于是「自我」的存在就被突出了:

反讽是主体性的性质。在反讽里,主体负面地自由,因为被预设赋予主体内容的现实并不在此。他从承载主体的现实限制里得释放,但他只是负面地自由,而且此自由被搁置,因为没有现实盛载他。 (注2)

用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的说法,自由可以分成正面自由与负面自由两种:负面自由是指「摆脱限制」的能力,正面自由才是指实现自我的能力,因此有「x从y中得自由去做z」(x is free from y to do z)一说。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Image: isaiahberlin.org)

齐克果指出,在「破而不立」的反讽里,自我摆脱了现实的限制,却未有找到新的现实去实现自我,因此只有负面自由,未有正面自由实现自我。关于正面自由的探索,要到其中后期著作《致死之病》才找到出路,暂且不论;但负面自由一说,已足以解释反讽如何从现实中突出自我的存在。

当人还未反讽现实时,人的内容仍被现实决定。政府叫你在家就在家,叫你做检测就做检测;但当人以反讽否定这些现实的措施时,在意识上人就不再被现实决定了,现实与自我对立起来。

齐克果进而指出,西方哲学史实始于反讽。苏格拉底以对话的方法挑战神话权威与大众信念,迫希腊人反思种种概念问题,就是反讽。日本哲学家西谷启治说,神话学是现代的产物,因为对于古人来说,神话就是现实,他们既活在神话之中,根本不会视神话为神话。 (注3) 然而,齐克果认为,苏格拉底挑战了神话权威,把希腊人从权威之中解放出来,使主体性得以显露。

苏格拉底以对话的方法挑战神话权威与大众信念,迫希腊人反思种种概念问题,就是反讽(Image: worldhistory.org)

同样,耶稣质疑犹太传统律法,在安息日治病、赶鬼,亦可被视之为一反讽者,只是相比起反讽者的「破而不立」,耶稣却是「破旧立新」,重申了「爱神爱人」的诫命,故齐克果归类耶稣为反讽者,而是在《爱在流行》( Works of Love )独立讨论耶稣的教导。

讽刺的特殊功能

虽然一般大众未必想成为哲学家,对苏格拉底或齐克果的哲学未必感兴趣,但文学等艺术手法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容易入口的反讽方式,即讽刺。

关于讽刺艺术的威力,不得不提已故捷克作家、异见人士及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李欧梵指出,哈维尔所创作的荒诞剧「描绘的是一种窘态,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甚至是一种『群体性』的荒谬。而这种窘迫的荒谬感,他认为是二十世纪人的常态⋯⋯所以,从哲学的层次而言,他在提出危机的同时则强调『人的个体』意义;而就社会和政治层次而言,他所批评的是群体生活的虚伪和理性的丧失」。 (注4)

哈维尔(Václav Havel)(Image: epthinktank.eu)

言则哈维尔对共产主义时期捷克的官僚主义及党八股的讽刺,事实上也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工作,只是加上一种幽默的艺术包装,使大众更易接受。

相比起齐克果难懂的哲学著作,对于今日的澳门人来说,飞梦或是胶街架的讽刺影片似乎更易入口。或许丽珍老师和中村先生等演员本身无意成为澳门的哈维尔,但飞梦和胶街架的讽刺影片创作,同样也能产生存在主义「主体性觉醒」的效果。

在嬉笑怒骂之余,讽刺影片强调了现实的荒谬,否定了现实,使自我与现实对立起来。

不过,必须留意的是,反讽行为本身具有的相当的危险性:对于醒觉的人来说,讽刺或者好笑;但对于拒绝醒觉,或者不愿他人醒觉的人来说,讽刺充满冒犯。

反讽的艺术家必须小心计算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Image: unsplash@markusspiske)

哈维尔本人曾多次入狱,苏格拉底甚至因为其哲学理念而被判死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我们觉得很好笑的讽刺时弊的改词歌曲或是短片,一些亲政府者可能感到冒犯。

从事反讽的艺术家必须小心计算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到底哪些对象可以冒犯,哪些对象不可,以及冒犯的程度可以多大,都是创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今,透过网路影片,艺术反讽渐渐在澳门流行,但到底观众的主体性醒觉只能带来一点心灵慰籍,还是能够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仍有待观察,这亦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已超越了哲学研究,还是交由社会学家分析吧。

#文章篇数:1️⃣3️⃣3️⃣

注解:

注1: Kierkegaard, Søren, 'The Concept of Irony, with Continual Reference to Socrates', The Essential Kierkegaard , ed. Howard V. Hong and Edna H. Ho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8.

注2:同上,页29。

注3:Nishitani, Keiji, 'The nation and Religion', Sourcebook for Modern Japanese Philosophy: Selected Documents , ed. and trans. David A. Dilworth, Valdo H. Viglielmo and Agustin Jacinto Zavala, (Westport and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394.

注4:李欧梵,〈戏剧.社会.人生——再论哈维尔〉《二十一世纪》第3期(1991),页74。


👉 「澳门学16号」宇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2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