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森
寓森

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自恋工作室>自恋的修复

如果已经过了自恋发展的黄金阶段,自恋的困扰已经发生了,该如何处理?

首先要澄清一件事:虽然前面提到很多「理想」的自恋成长过程,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有所谓「标准」的自恋结构;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变数,生命原本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样态,不存在所谓的「标准」心理结构。如果自己并不感觉困扰,也没有对别人造成困扰,既使你具有前面提到的自恋的特征,我不觉得一定有改变的必要。

尊重生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是我一直以来最在意的事情;事实上我认为,如果每个人真正做到「尊重」这件事,就不存在「自恋困扰」。

自恋困扰的轮廓

我先试着就前面文章的内容,描绘一下自恋困扰的大致轮廓:早期自恋结构的发展,因为「涵容的不足」、「镜映的扭曲」或是「理想化的失败」,导致自恋结构的脆弱;为了防卫这个脆弱,自恋结构以「退回内在世界」与「否认与扭曲外在现实」的方式来对抗,并且保留了早期自恋的全能夸大感受;没有适当修正的早期自恋结构,难以适应成人的社交型态,渐渐变得更加退缩与防卫;当某些事件引发的挫折感无法回避时,可能会出现「自恋暴怒」,导致冲动的行为。

以上面这样的图像来考虑自恋的修复,理想的方式便是提供一个「涵容」的环境,在当中「镜映」与「理想化」的发展可以继续进行,让封闭的自恋结构重新成长。

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困难重重。

自恋修复的困境

首先,成人已经不是小孩,不太可能完全「重现」早期发展的历程。在实际的生活中,当你面对一个成人时,你很难再以面对儿童的方式回应;而成年的自恋困扰者,意识上也不希望自己被当成小孩对待,这反而让他感到愤怒。但他们却又经常在无意识中,不断重复出现童年时期自恋成长的心理需求。这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惑,甚至是愤怒,以致于不知如何回应。

其次是,存在于原本成长环境中的家庭互动模式,即使经过多年,通常还是少有改变;父母亲随着年纪变大,原本的价值观往往更加僵化,难以调整互动的方式。

而最重要的是,脆弱的自恋结构所采取的防卫方式(退缩、否认、扭曲),让他们难以真正觉察自己的困难;而他们本身自恋的脆弱,往往又让他们无法忍受修复历程的痛苦感受。

上述这些情况让自恋困扰者,陷入一个难以脱离的困境。要让自恋的修复能够进行,往往需要自身与环境两者同时的改变。下面我们就这两者所需要的改变,分别做简略的说明。

自恋困扰者

自恋困扰者往往使用大量的「否认」,来防卫自己的脆弱感。 「否认」是原始且强大的防卫机制,它在无意识中进行,很难自我察觉。事实上即使是一般人,也经常以否认来抗拒不想要的感受。自恋困扰者过度否认的结果,便是连自身的脆弱也加以否定,不觉得自己需要求助;甚至当别人要协助他们时,都被他们视为是一种自恋伤害。

另一方面,除了对于自身不切实际的完美感受,自恋困扰者往往对于外界,也抱持着同样的期待。潜意识中的原始夸大自恋,让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外界应该要如他所要求的回应他;一旦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就认定是外界的错。这种源自于早期对于完美照顾者的期待与想像,同样因为自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未经修正地被保留下来。这导致了在自恋困扰者的主观感受中,一切问题都是外界所造成,而非自己的问题;他因此不断指责外界的错误,要求外界的改变而非自己。这种心态必然导致与外界关系的困难,因而更无法获得需要的协助,更加剧了自恋的退缩。

这也是为何自恋困扰者往往让人感觉难以亲近,甚至有时候光是靠近他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他们在潜意识中不断投射出对外界的愤怒与敌意,这需要相当的涵容能力才能面对。即使是在心理治疗关系中,这对于治疗者也是很大的考验,更不用说是周遭一般的人了。

于是他们在需要他人协助的情况下,又容易失去他人的支持;在需要忍受痛苦的能力时,又缺乏足够的自我强度。两种困境互相牵连影响,造成恶性循环。需要他们能做到的,恰恰正是他们所欠缺的。所以自恋的修复通常很难独力完成,还是需要外界一定的协助,毕竟本来就没有人能单独完成所有事情,那只是早期自恋残留的幻影。

对自恋困扰者而言,要让自恋修复的过程能够进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 要有改变的动机,希望自己可以变得不同。
  • 放下对于自身与外界过于完美的期待,试着忍受失望的挫折。
  • 尝试了解并发展自己的特质。

对于自恋困扰者本身而言,愿意接受改变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改变的动机

对于自恋困扰者而言,退缩且封闭的自恋,虽然造成很多限制,但也提供了安全的感受;离开安全保护的内在心理世界,去面对外面世界的不确定,对于脆弱的自恋而言,是很危险的感觉。这就像是蜗牛要离开自己的硬壳,用敏感软弱的身体去面对外面的危险一样。要支撑这样的痛苦,必须要有足够改变的动机才行。

所谓的「改变」代表的是,不满于目前所处的状态,期待能有所不同,这原本就是生命该有的状态。自恋困扰者因为成长历程的困难,产生自我的退缩,让这样的生命状态被限制住了。因此要尝试将对于现状的不满,化成为改变的动力,期待一个更新的自己。

放下过高的期待

对于自恋感受过高的期待,是自恋困扰者最大的困难。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于外界的回应,如果能先放下原本的预期,才有机会看清真实的环境。这么做并不是自我贬抑或是放弃梦想,而是先不预设立场,回到现实的情境考量。

这些过高的期待,大部分是来自早期全能自大的自恋幻想,经常并不是能够在意识中清楚地察觉,只在受挫时经历一种无法形容的、模糊的愤怒。因此需要在平时试着从过往的经验中,审视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期待。如果清楚地认知到是自己很想要的期待,试着让期待比较能符合现实的需求,或是规划逐步达到它的步骤与方法;如果不能很清楚地理解这样的期待从何而来,就很可能是残留的原始自恋,试着不要完全被它掌控。

对于他人回应的期待,必须要认知到,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能得到期待的回应当然很好,没有的话就表示有些事情需要调整;而最好的调整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过多的对于他人回应失败的愤怒,不仅让他人疏远,甚至引发他人的负面情绪,导致更多的自恋伤害。

发展自己的能力与特质

了解自己的特质并发展适合自己的能力,本来就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议题。基本上,只要有足够「涵容」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镜映」与「理想化」的回应,发现自己的特质与能力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去做。只要不遇到阻碍,人本来就会倾向于使用自己擅长的能力。随着能力适当的发展,便能建构出良好的自恋感受。

能力的发展无法在想像中凭空出现,它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际的操作与执行才能获得。退缩的自恋因为倾向于沉浸在自己内在想像的世界,对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相当不利。就像运动能力一样,必须要真正地身体练习才能获得;虽然想像也是有助于运动技巧的练习,但是没有实际去操作与锻炼身体,能获得的能力还是有限。

对于自恋困扰者而言,试着了解自己的特质,在可用的资源下去实践自己的能力,是最可能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培养出适当的能力并获得成就感,对于稳定脆弱的自恋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最坏的情况下,一定的能力至少还能自给自足,不会陷入完全匮乏的状态。

环境的调整

对于自恋的修复而言,外在环境的调整影响很大,尤其是关系紧密的家人,特别是父母。

父母本就是早期自恋成长环境中最大的影响者,即使是成年之后,父母的影响仍然是最大的。尤其在华人社会中,父母与子女间的连结很强,通常他们也是最走不开与放不下的人。这样的情形虽然让自恋困扰的人不致于孤立无援,但也提供了一个让他们更容易退缩的情境。临床上我看到许多的父母带著成年的子女来求助;他们带着纠结已久却无法改变的互动关系,彼此同样地挫折与愤怒。因此谈到环境的调整,要先来看看父母的心态可以怎样的调整,能有助于自恋的修复。

首先还是要从「涵容」的心态谈起。

「包容」与「涵容」的差异

很多父母会觉得「我们已经很包容他了啊!他不肯振作也没办法啊!」、「大家都已经尽量顺着他了,总不能凡事都照着他的要求吧!他也应该要能体谅别人才对。」确实,不成熟的自恋时常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又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而父母亲往往又是他们情绪的来源,让父母的回应变得困难且动辄得咎。

首先我想说的是,「包容」与「涵容」虽然感觉很像,内涵上却相当不同。 「包容」常常是忍受他们行为的不合理,但「涵容」则是对他们的欲望与感受的接纳与重视,而不是行为上的忍受。行为的结果必然涉及到与外界的互动,必须要考虑到「界线」的问题;而欲望与感受则是内在的,需要的是探索与整合。欲望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能不能、适不适合去实现的问题。而实现的行动可能与他人有关,或是对其他人造成影响,这才是在实现欲望时要考虑的。

以小孩想要买某件物品这件事情来说。父母在决定要不要买给他之前,应该先让小孩去问问自己为何想买?买了之后会如何使用它?这件物品在他的生活中重要性有多高?让他试着想像他的欲望在现实中的情景。接下来就需要去考虑现实环境的限制:如果金钱是有限的,他愿不愿意牺牲其他的东西来满足这个欲望?有没有其他已经有的物品可以取代?在这样的过程中,父母还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但是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否定小孩的想法,你只是提供不同的视野让他参考。

这样的过程会很花时间,也很累人;但是小孩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训练自己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欲望。当这样的过程成为一种习惯,他需要跟你讨论的时间就会渐渐减少,可以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面对成人子女也一样,当他提出自己的计画与想法时,无论是否可行,不用急着否定。让他试着去想像计画实行的过程,帮他补充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在后果可接受的范围内,让他有机会去尝试看看,练习自己做选择与承担结果。这样的选择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限制,原则上只牵涉到他自己一人的事情,由他自己做最后选择;一旦牵涉到别人时,就要尝试能说服别人支持。面对他们可能的不合理要求,保持坚定但温和的立场,避免用指责与否定的言语。

放下自己的期待

如同他们也要放下自己不合理的期待一样,父母同样也要放下自己对于他们的期待,不管这些期待是否合理。我原本就认为,父母不应该太主动帮小孩决定他们未来的方向,这会影响到他们「镜映」与「理想化」的过程。父母应该只要「当自己」就好,小孩有自己的想法那最好,如果选择要学习你也无妨。重点是「主动权」在他们身上,而不是你。

很多父母虽然后来都说,只要他们能独立、快乐就好,已经没有什么要求了;但是不自觉中呈现出来的态度,往往带着失望、不信任,甚至是放弃的感觉。这对于他们的自恋也是很大的伤害。

父母如何持续保持着「支持」的态度,但是又能维持适当的「界线」,不让他们变得「依赖」,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与磨合,只能稳定地前进,不能操之过急。

关于心理治疗

理想上,心理治疗是很好的选择。通过专业心理治疗的结构性环境,营造一个的安全心理空间,比较能够真正回到心理上困难的点进行修复。但是自恋的退缩与防卫,往往让维持治疗进行所需要的治疗关系相当脆弱,治疗因此经常容易中断。临床上,自恋个案是相当困难的个案,即使是有经验的治疗师也不易维持治疗。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必然会不自觉地出现种种防卫,让治疗过程不顺利,这是必经的过程。其实治疗的过程并不需要他们完全放弃防卫才行,重要的是要维持治疗的进行。只要治疗能继续,防卫就有机会得到处理;一旦离开治疗,修复过程就只能中止,往往还带着挫败的感觉离开。

如果治疗真的中断,也不要就此放弃,认定治疗一定没有帮助。不同的治疗师有不同的特质,只要继续寻求协助,找到适合的治疗师还是能有所不同。

治疗过程一定会出现痛苦的感受,如同处理伤口一定会感到疼痛;处理伤口必要时还可以用麻药止痛,心理治疗只能以同理心及情绪支持来缓和心理的痛苦。治疗过程也经常会感觉停滞不前,没有什么进展,让人很想放弃;越是深层的问题,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也越久。但只要不离开,就有机会能够改变。因此必须要有足够「愿意改变」的动机,才能支撑修复的过程。

结语

坦白说,自恋的修复是很困难的工程。每个人的特质与成长历程都不同,很难有一个共通的解决方案。这篇文章能够说明的,只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观念与关键点,实际的过程要复杂许多。

就像有时候要修复一间危楼,还不如打掉重盖比较容易且省事;但是生命很难打掉重盖,这就是自恋修复困难的所在。我们能做的,只有细心的观察脆弱的结构,稳定而小心的补强,期待他有一天能获得足够的支撑力,继续生命该有的成长历程。

我相信,心灵比物质有更高的弹性与可能性,只要愿意面对,保持耐心,即使不是重建也有机会焕然一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