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ger
Jeger

《後綴》假掰文青誌,關注身為「第一讀者」的精神,獻給Matters的一頁式文青......(Jeger是幻想自己是主編的人) 收藏《後綴》Writing NFT: https://liker.land/zh-Hant/like1etwj3ek0mfnwdz3rt3nhvguuuu6scpvzen6pg2 聯絡:pdfonline15@gmail.com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纯声音

(编辑过)
文字的前身是一抹残响


先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爵士乐,人声爵士,以下。

(能感受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呢!在聊着很愉快的事情。)



想像音乐家被触动,脑海生成旋律,接着透过音符乐器将感觉摹写下来,音乐最能模仿抽象,那如果有歌词呢?大概是作为提词用。

会不会有这样的类比,一篇文章的前身,应该是一段朦朦胧胧的乐音。我常写完一篇不知下一篇,脑袋开始转一些不成形、稍纵即逝的情绪流动,读了点书,期待能帮忙折射出一丝丝念头的律动,但仍无法下笔成文,或总是速记般的残篇,接着只能进入生活去经历,捕捉不同时空看似无关事件里,相似的感动,我在等一个契机,像是在为这段文字前身的杂讯声响,收集相对应的语言,等待各自的片断声部能组成乐章。

当心绪或感受被谱写成音乐,是被转译成另一件事,然后文字(相较音乐)又是漏洞百出的网子,在意识流里捞出残渣似的意义,如掉落桌底的饼干屑,去敲敲这些破碎的文字,会听到些许残响回声。


将诗朗诵或唱出来。

为了想起诗成为文字之前,作为乐音时的记忆,那一抹脑雾,那些变成文字后立即会遗失的。



世暄(贝斯)说:「有时候不是为了唱而弹,反倒是弹了什么导致想唱什么,是互相的。引自专访「草东没有派对」


难怪,有人喜欢写作时,搭配听音乐,让旋律启示下笔的口吻,语言的表情意象。那如果是将音乐转化成文字呢?听到就想到?

在听到这首《丑奴儿》的开头,无歌词的序章时,我想到什么? (这又是一个给我自己的文学练习)

我见识过,有人介绍音乐的方式,不管歌词内容,任意将自己听到的音乐转译成文字意象,当时就很羡慕,听歌就能写作,很厉害啊,听不完的音乐,不就有,写不完的文字。

来试试看吧,选一首有感觉的音乐,听到就想到,将音符投入心湖,看看究竟会浮出什么呢?


 〈蝉躁〉

泡在黑不见底的海洋又搁浅在低鸣的滩在喷水之前失温的抹香鲸永无止息的悄悄轰鸣闪雷惊破(51秒处)

醒了自己是夏蝉听腻了背上的响中暑了脑雾里的白日梦以为自己是失温的抹香鲸震翅低吼用没完没了的噪动也喷不了水口乎口及


难免还是受到专辑封面的影响,有了黑色的意象,序章其实有歌词,单单哼唱一个字「喔.....喔喔......喔」点音重覆回旋,第51秒开始,随着鸣笛般划破接着转折,「喔.....喔喔......喔」的唱腔变为挣扎式呐喊。

两个层次的躁动感是听序章的直观感受,第一层如稚兽低吼漫不经心的蓄势待发,如尚年幼的抹香鲸欲浮出水面的换气练习,略带神经质的紧张兮兮;第二层的躁动感回到现实,不耐烦的闷躁蝉响,热昏的夏蝉梦见了失温的抹香鲸,做自己或做别人都格格不入。



又是用联想法,好像也没别招,可是,有2%的人,即使情人在身旁,一旦闭眼,就是一片漆黑,无法在内心回想(想像)情人的容颜,有心盲症(Aphantasia)的人甚至连气味、声音(内心独白)、触感皆不能在心中想像再现,所以也不能在心里进行模拟预想。说话或写作,呈现即时性,讲了才听到,写了才看见,自己想说的话或写的文字,无法预料的惊喜感。

这样的人,在我想像中,或许更懂得借助听纯音乐来促进思考,或是帮助记忆,将抽象概念和旋律曲式相叠合,所以对他们而言,听到不是想到,而是听到就知道,像个人密码学,擅自在音律上镶嵌歌词,在概念上唱出来的歌就取代了内心的独白。总是,会发展出不同创意的认知策略。




现代诗表现音乐性,更加自在奔放,例如:

〈战争交响曲〉 ◎陈黎

(健壮的士兵)

乒、乓(缺臂断腿的兵)

(兵之坟冢)

这是一首颇重视觉效果的诗作,但听觉效果却也同样出色,尤其是第二诗节由兵、乒、乓三个字交响出的音效,读来真让人觉得枪声炮声不绝于耳,你仿佛还听到此起彼落的士兵倒地声,甚至空白处也有声音——死亡骤临的声音,寂静的声音。 〈战争交响曲〉结合了影像、声音、文字的特质,成功地开拓了诗的可能。它倾泻出对战争的批判与悲悯,也歌颂了中国文字的巧妙。


〈战争交响曲〉 陈黎念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