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冰
末冰

文字是落在紙上的生命,所以需要尋找他人陪伴

温柔了岁月的好滋味—细如发、软而韧的传统手工面线

天犹未亮,沈老爹清亮而豪迈的嗓音划破了寂静的清晨,准时如一;不一会儿,纷至沓来的鸡啼接力,仿佛「输人不输阵」般奋力扯嗓,如常揭开了一天的序幕。这是乡下最平凡的日常,也是属于我最美好的孩提岁月。
澎湖手工面线/ 图片来源:澎湖县农会

「无敌铁金刚、无敌铁金刚……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要和恶势力来对抗,有智慧、有胆量,越战越坚强……」

天犹未亮,沈老爹清亮而豪迈的嗓音划破了寂静的清晨,准时如一;不一会儿,纷至沓来的鸡啼接力,仿佛「输人不输阵」般奋力扯嗓,如常揭开了一天的序幕。

这是乡下最平凡的日常,也是属于我最美好的孩提岁月。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回溯生命中最美好的年代,孩提时期那段无忧无虑的乡居时光,无疑会先跃上我的脑袋。没有现今充斥的3C产品,有的只有自制的童玩;没有课后补习的疲惫,有的只有尽兴玩乐后的筋疲力竭。满山遍野奔跑得像群野孩子,努力玩、尽情笑是我们的日常,年龄相仿的孩童总会呼朋引伴,穿梭在街坊邻居间玩耍。

今天我去你家跳橡皮筋,明天你来我家玩捉迷藏;天气好的时候一起上山采桑叶,午后骤雨关起门来看恐怖片,雨过天晴便聚到池塘旁边灌蟋蟀、钓青蛙……不缺童玩,不乏陪伴,因为我们总会变化出不同的花样,将似乎过不完的时光塞好塞满;而在那之中,沈老爹家自产自销的「传统手工面线」也占据了我童年部分的美好记忆。

记得当时放学回家后最常做的一件例行公事,就是书包一丢便往沈老爹家里跑,图的是同龄玩伴众多的热闹,也图那又软又Q弹的手工馒头,那是每天期待的点心,也是帮忙「善后」的奖赏。

所谓的「善后」,是指手工面线的最后一道程序,将竹棍上剩余的面团头,徒手剥除干净,这样一根根光溜溜的竹棍才能够重新再被缠绕上新的面条。


❍ 传统手工面线制程


有别于机器制面的多产迅速,传统制面讲究的是以手工经过「压」、「搓」、「揉」、「捏」、「挤」、「拉」、「甩」等的步骤,而要能达到「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的境界,完全靠的就是「手劲」与不厌其烦的「耐性」。

记忆中,无缘见到从大块面团到小块面团、再到粗面条的过程,因为那是沈老爹每天凌晨3、4点就开始的体力活,那时还在睡梦中的我,也仅是偶尔在沈老爹嘹亮的歌声间奏着铝盆的碰撞声中悠悠醒转,然后又像白噪音般被催眠,再次沉入梦乡。

而在那些繁复的制面步骤中,最让我着迷的就是「缠面」这步骤。眼看着面团被搓成粗面条后一圈又一圈堆叠盘绕,看起来就像蚊香般静置于大盆中,为了使粗面条变成更有韧性的细面条,必须将面条迅速来回缠绕在两支固定的木杆上。

此时,只见沈老爹将盆中的面头缠绕在一边的面杆上后,微蹲着马步,双手使劲以∞字型来回缠绕在两支面杆上,浑圆饱满的白色面条透过手劲蜿蜒而上,往右一缠、往左一绕、再顺势往前一推......如此重复,双脚配合着身体自然的律动,左右轮流踩着节奏,行云流水的动作宛如行版的太极。

当然,酷爱唱歌的沈老爹嘴巴也没闲着,从为了取悦一群小屁孩而唱的卡通歌曲到随口哼唱的童谣组曲,大有「整个空间就是我的演唱会场」之势,围坐在一旁剥除着上一批面杆上残余面团的我们,时而跟着大声吆喝,时而静静聆听,光阴便成了一帧帧的照片在脑海里定格。

这阶段的面条因为靠手劲不停的拉扯,两根面杆上的面条大约就像拉面的粗度,离细如发丝的面线当然还有最后一哩路。 「缠面」后静置一段时间「醒面」让面条更有筋性,好方便下一个步骤的「甩面」。

马公市西卫里手工面线厂/ 图片来源: 舟集Toadboat

沈老爹习惯在烈日下打着赤膊「甩面」,先将其中一边的面杆打横插入木架上的孔洞,双手抓着另一边的面杆往后拉甩,反覆数次,直至面条的筋性在巧劲下越拉越长、越甩越细……像变戏法般,细如丝缕的面线便一排排成弧形垂坠着,正午的阳光穿透了白色的面线,像极了串串反射光芒的珍珠项链;远处一看,更像似一匹匹迎风摇荡的白绢,正恣意接受着阳光的照拂;沈老爹长年累月曝晒的黝黑肌肤在一片雪白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最后一道步骤便是「晒面」,为了让面线晒到完全干燥,必须适时跟着日照的强度更换木架上的孔洞(换位置)来让面线转向翻面,以便上上下下都能均匀曝晒;若遇到了阴雨天,就得移入室内的厂房用机器烘干。

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也算一种「看天吃饭」的艰苦「 赚食」,因为「做面线」整个制程是极度耗费体力的苦力活,即便沈老爹家出产的面线有口皆碑,他也没打算让自己的几个孩子接手传承;因此,在沈老爹上了年纪后,便慢慢减少产量,最后,我们就再也享受不到想吃面线时就像「自家厨房」那般的方便。

图片来源: 舟集Toadboat

❍ 猪油拌面


此道「猪油面线」几乎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小时阿公阿嬷都是亲自炸猪油来当食用油,所以饿了随时都可以煮面线拌着猪油吃,反而讲究养身的现代已经少见冰箱随时有猪油备用,于是,常见的国民美食反而成了想念的滋味。如果懒得自己炸猪油,可以试着用苦茶油替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西卫手工面线/ 图片来源:新台澎海产购物中心

【预备食材】(一人份):

  • 手工面线半束(上图一束约两人份)
  • 蒜头5~6瓣(也可用油葱酥取代)
  • 猪油一大匙(也可用苦茶油取代)
  • 酱油/壶底油适量(也可省略)
图片来源: 新台澎海产购物中心

【作法】:

  1. 蒜瓣拍碎备用。
  2. 煮一大锅水,水滚后面线下锅煮1分钟~1分30秒左右(约8-9分熟),依个人喜好决定熟度,面线容易熟,通常下水捞一捞就好,不喜欢太软烂的口感就早一点捞起来。
  3. 捞面线前先将煮面水1汤瓢+猪油+酱油在大碗中和匀。
  4. 将面线沥干捞起至有酱汁的大碗中,并加入拍碎的蒜瓣快速拌匀。


完全没添加防腐剂的传统手工面线比较弹牙不软烂,因为面团制程中已经有添加食盐搅拌,煮面线时可以不用加盐,如果试吃觉得太淡,再添加就好。喜欢油葱酥香气的人也可以先以猪油拌炒一下油葱酥与葱末当作淋汁,我是蒜头派,单单喜欢猪油拌蒜瓣的味道,有时甚至连酱油都不加,更能充分感受到那股绢丝般滑顺的面线与猪油缠绵后在嘴里盛开出清香的满足。

当然,如果刚好有煮「麻油鸡」的话,只要淋上一匙麻油鸡的汤汁,加点酱油再拌一下面线,就可以来碗香气逼人的「麻油面线」了,或许在猪油使用式微的今天,来碗麻油面线可能比猪油面线还来得方便;但对我来说,那种对「古早味的怀旧」可是永远也无法被取代的。



〈后记〉


其实这篇躺在我的草稿夹已经好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写下记忆中的儿时好滋味,或许因为入冬人易犯懒,手脚冰冷,脑袋就跟着钝(想跟着冬眠……),便断断续续地添写至今;原以为孩提时的记忆不复鲜明,没想到书写的过程中却总能浮现某些记忆片段,恍如昨日般,索幸就倚着「舍不得」的怀旧心情熬着,反正「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最后,谨以此文纪念去年仙游而去的沈老爹。



补充:若对面线制程感兴趣的话,也可参考以下的影片。

首发于2022/01/16 方格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