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東南西北飛
鴻雁東南西北飛

不入流作家,用文字記人、記鬼、記食、記人生……

车站行脚(11):双铁共GO游牡丹

今天,你从牡丹车站出发,踏上正前方的老街,虽然街上的老宅、小店和地方艺术家的街头彩绘值得驻足赏玩。可是,走到老街的终点庆云宫,短短不到四百公尺,马上就逛完了,似乎单调了点。于是,我打开Google地图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一个从不同角度探索牡丹周边的旅行方式--双铁共GO!

牡丹车站自1922年开始营运,至今刚好满一百年。日治时期,它是以「武丹坑驿」为名,1964年才改名为「牡丹」。发展得早,周围自然会有聚落形成。不过,如果拿牡丹的下一站双溪来比,双溪从清领时期便是水陆转运中心,来往贸易的货船云集,市集规模和人口数当然比牡丹庞大许多。

今天,你从牡丹车站出发,踏上正前方的老街,虽然街上的老宅、小店和地方艺术家的街头彩绘值得驻足赏玩。可是,走到老街的终点庆云宫,短短不到四百公尺,马上就逛完了,似乎单调了点。观察来往的游客,多半是以牡丹车站为起点,即将攻向灿光寮山的登山客,几乎没有人是冲着牡丹小镇而来。我在规划行程时,一度想要连三貂岭车站一块游览以充实行程,但这样不就违背「车站行脚」一次走一站的初衷了吗?

于是,我打开Google地图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一个从不同角度探索牡丹周边的旅行方式--双铁共GO

上午八点多,我和老婆抵达牡丹车站。先快速走逛了小镇一圈,接着我们沿102县道,爬坡上竹寮坑的产业道路往南走。

上路没多久,忽然一阵山雨倾盆而下,我们连忙到一旁的土地公庙躲雨。仔细一看,这座土地公庙竟是石砌的,可能年代久远,默默守护当地居民好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喝口水、吃个点心,刚好雨也停了,就继续往上走。雨后的竹寮坑,空气格外清新,还颇凉爽的,不知不觉一口气爬了两公里,直到下坡路段才稍事休息。接下来的路段都是下坡,除了在玉仙宫逗留参访了十多分钟外,两人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不为别的,只因肚子饿了……

走出竹寮坑,接省道双柑公路,十点的艳阳催我们加快脚步。往东走了四十分钟,我们终于抵达双溪车站。算一算,我们从牡丹车站出发,经竹寮坑走到这里,一共走了七点四公里,耗时两个多小时,完成「双铁共GO」的第一铁--铁脚

等等,说好的游牡丹车站,怎么跑到了双溪车站?

素闻牡丹车站有「牡丹弯」、「牡丹120」的封号,指的是火车由双溪车站往北行驶至牡丹车站时,会出现一个高达120度大弯道,是早年建设铁路的工程师为克服此地山区的超级陡坡,避免北上列车因动力不足而又向南下滑逸,因而加大站内半径的设计巧思。

既然来到牡丹车站,不亲身坐火车体验「牡丹弯」怎么行?所以,我特别安排从牡丹车站健走至双溪车站,再搭火车返回牡丹车站的行程。

在双溪的老字号苏义兴餐厅饱餐一顿后,我们搭上区间车的第二节车厢,随着列车缓缓的行驶下慢慢接近牡丹车站。也许是现代的火车动力充足又平稳的缘故,我没有感觉到什么大弯道,不过下车后我才惊觉--我们乘坐的列车明显向月台倾斜。随后,一辆过站不停的普悠玛号快速驶去,我清楚看到车身也是倾斜的,好似甩尾一般扬长而去。

离开牡丹车站,我们完成「双铁共GO」的第二铁--铁路

大功告成,现在可以好好逛逛牡丹了。

牡丹老街周围和牡丹溪两侧,保留不少古朴的老房子。居民多半上了年纪,闲散地在阳台上、广场上晾上衣服,或是在巷弄中穿梭,到邻居家串门子。

老街虽老,但也有些潮。

当地有一位艺术家吴古趣先生,他在老街上经营「古趣咖啡屋」,店里、店外陈列的都是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及采访报导剪报。我们路过时,四、五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采访吴古趣,可见他是地方上颇有名气的艺术家。

古趣咖啡屋前的惊世对联!
吴古趣先生(中间坐者)准备接受采访

吴古趣的画作不只陈列在他的咖啡屋中,整个牡丹小镇都有他的彩绘作品。我个人最欣赏的两幅是「布店」和「猪肉摊」,以写实而逗趣的画风,为游客呈现牡丹早年的店家风貌。

云水聚杯

正中午,太阳又火辣辣晒了下来,看不出来几个小时前才下过一场雨。在「铁脚」行程中,我们已走得满身大汗、双腿微酸,想找个地方消消暑。恰好,我们走到「布店」的彩绘墙边,墙里的小店是我此行安排的歇脚处「云水聚杯」。

这间老宅改建的咖啡店不只卖咖啡,同时也是「牡丹老街驻地工作站」。无论是氛围、摆设,或是餐点的巧思……处处充满巧思。 (关于我在云水聚杯的体验,详见〈 这天午后,我在云水聚杯〉。)

在疲劳临界点的当下,找到一间可以彻底放松身心的空间,轻啜冰美式、抬头欣赏窗外结合古意和新意的小弄,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牡丹风情令人流连,这附近有一条「三貂岭隧道自行车道」尚未造访,我有认真考虑下回安排一趟--三铁(铁脚、铁路加铁马)共GO游牡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