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天涯曲此时】橘梦去不知所踪

德国电子音乐先驱乐队「橘梦」Tangerine Dream在2017年,首度来港演奏,也是唯一一次。
按:文章在2017年在「评台」发表,他们在2019年结束。最近找出来,放在这里,留个纪念。

德国电子音乐先驱乐队「橘梦」Tangerine Dream跨越乐坛超过半个世纪,在欧美地区享誉盛名,岀版专辑超过一百张,今次却是首度来港演奏。

乐队由Edgar Froese在1967年领导下组成,成员很多时保持三个人,历年来人事变动经常,其中跟Christopher Franke和Peter Baumann的合作奠定乐队初形,在七十年代末,Baumann离队由Johannes Schmoelling替代,是乐队最成熟和最多产的年代。到九十年代,Edgar Froese的儿子Jerome加入,乐队变成由父子档主导,同时间首次有女队员岀现。 Thorsten Quaeschning在2005年加入,而Jerome在之后一年离队,乐队再次由Edgar Froese主导。日本女小提琴手Hoshiko Yamane 在2011年加入,当时乐队扩展至六人。到2014年,当中三人离队,Ulrich Schnauss补入,凑成四人组合。不幸Edgar Froese在2015年病逝,余下三人全都是在千禧年之后才加入,跟乐队的渊源也许不太深厚,但三人依然有意继承Edgar的遗志,在Edgar妻子Bianca Acquaye的统筹下,决定让乐队继续下去。

今次在香港演出的「橘梦」可说是已面目全非,因此有不少早期的追随者但觉沧海桑田,为免触景伤情,已不感兴趣。事过境迁,心境,热情,都已不同,也是无可厚非,自己亦曾经有此想法。而且自己早年在多伦多已看过两次,一次是在86年,乐队全盛的三人组时期;另一次是92年,首次有女成员的四人组时候。那种感觉非常特别,跟一般流行或摇滚的演唱会截然不同。那些电子琴音软绵绵的,充塞着每个角落,如水一般,我们就像在一个大水池内,像鱼一样,浮载浮沉,悠然自得,随着灯光变化和音乐的快慢起伏,让脑袋放松,尽情发挥想像空间,以脑电波跟台上的电子音符交流,个中感受是只此一家,而每次「橘梦」的音乐会感受都可以有很不同。事隔多年,卒之最后,我还是决定进场。

今次的宣传海报上说明是The Quantum Years - In honour of Edgar Froese,正好告诉大家是「橘梦」的新年代,熟悉的乐迷都知道橘梦历史久远,而且人事不断变换,所以划分成几个年代来识别,如The Pink Years,The Virgin Years,The Melrose Years之类,普遍以唱片公司为识别。但至于The Quantum Years则是因为Edgar近年对量子物理发生兴趣,并且将它演化成音乐,他生前已和队员详细交流,亦已有一些录音,甚至以EP形式岀版。 「橘梦」之所以延续,正是队员都想完成Edgar的遗愿。而「橘梦」重踏演奏台是拜另一位德国前卫电子音乐前辈Klaus Schulze所赐,原本他准备岀席在波兰的一次演奏会,但健康岀了问题,被逼取消,他建议「橘梦」代替岀席,而这是乐队在Edgar 离世后,第一次以三人组合演岀,而波兰可能是德国以外,最多「橘梦」拥护者的地方,演出十分成功,也令成员信心大增,陆陆续续安排其他演出机会,更成就乐队首次来港演出。

在场内所见,最明显的分别是键琴的size,以前总是被称为键琴堆keyboard mountain,三个人便是三座山,观众只会见到他们的头,交流几乎都是透过音乐。如今键琴的体积都比较轻盈,小巧而功能超强,因此他们整个人都在台上显露出来。比较特别是女队员山根星子,她主要负责小提琴,因此很多时候只是站在台中央等着,偶尔在她的苹果电脑上按几下。也不用质疑他们是否全部是现场演奏,这类电子音乐必然有跟程式控制。上一次在多伦多看时,在场刋上便列出,上半场的一节音乐全长43:28,如果是全部现场演奏,怎可以如此精准。而这种纯音乐的演奏,每个人的感受都有不同,在现场的灯光和多媒体影像配合下,每个人看到的和连系到的,一样不尽相同。而影像又多是抽象和概念图形,有时见山是山,但有时是见风景又不是风景,况且速度飞快,大家无睱细想,只有跟随,他们称之为mind's journey。其中一幕我看见一幅幅城市的繁忙交通景㑰,我觉得其中一幅应该是多伦多,但这些景像飞快重叠,错纵交错,混乱不堪,但到最后,我却感到一点平和。乱到尽头,一切重归秩序。

我不能确定每一细节都是乐队如此刻意安排,但我相信在场的观众,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领略一定不会尽同,每个人离场带走的,也不一样。如果有人因这场演奏会而对量子力学产生兴趣,那也是他的得着。唯一肯定的是乐队将最后一曲献给Edgar,因此银幕上出现多张Edgar的照片,让大家追思怀念这位电子音乐的先驱,肯定他在乐坛近半个世纪的建树。

「橘梦」是不一般的乐队,音乐是他们首要又唯一的交流方式,他们一上台便开始音乐,没有说一句话,连多谢也没有,一曲接一曲,连曲与曲之间的鼓掌位亦不留余地,只在全场演奏完之后,三人才同站前,互相介绍,才向观众说句谢谢。要说的,在刚过去的两小时,已经一清二楚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