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與中國
方舟與中國

大廈將傾,塵埃四起。迷霧中,一艘方舟正在成形。 這是權貴的船艙,一待風雲譎變,它便駛離這片土地,留下滿目瘡痍。

中國的人口紅利不會終結於老化,而是終結於人工智慧


一:中國經濟神話


我們的教材和媒體上總愛宣揚一句話,就是中國創造了許多世界奇蹟,其中最值得稱道的當屬經濟奇蹟,——在幾十年內,中國從一窮二白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客觀來看,媒體所言不虛。至於依靠什麼來創造這些奇蹟,自然就是中國最豐富的資產:四萬萬人民。依照經濟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勞動力。

既然人口有這麼大優勢,那麼其他國家也不需要考慮太多,鼓勵生育就對了。人口上去自然經濟飛躍。但大家忽略了這之中還包含一個前提:人口是不是優勢,要看放在誰手裡。

如果政府不計成本,不考慮民生,人口當牲口,那麼人口必然是優勢。領導一聲令下搞運動,拼經濟,人們就前僕後繼,那麼人口無疑是優勢。

世界的經濟本來可以發展得更快,只是很多國家往往要考慮超速的代價,但中國卻沒有這種負擔。常言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既然一窮二白,又要經濟騰飛,自然要賺快錢:挖掘土地儲藏,開辦污染企業,出賣血汗勞力。這就是俗謂的變賣資源和人口紅利。

所以拼命賣稀土,賣礦產,賣不可再生資源。此外人頭多,大把農民工和待業青年,不但耐得住苦力還熬得住寒暑,一來二去血汗工廠便應運而生。加之中國非但不考慮民生的代價,也不考慮環境的代價。因此才能成為世界工廠,成為出口大國。


二:產業鏈轉移?人口老化?


經濟起飛必然連帶地租和成本上升,生意終歸是一本賬,失去成本優勢中國的吸引力就會減弱,所以很多企業逐步撤離了這個世界工廠。

人口紅利畢竟不是經濟永動機,移工和青年也會變老,不可能弓腰駝背在工廠養老,而勞動力最需要的就是新血。無奈寄生在勞動群體上的不勞動人口過多,久而久之勞工們不堪重負,想到自己過得一生窩囊,子孫後輩還要走被盤剝的老路,索性不結婚不生子,一來二去,老齡化也就越發迫近。

這正是經濟學家的擔憂,畢竟老化是經濟最大的殺手。但老化並不是中國獨有,全世界都存在著老化的趨勢。唯獨中國的老化尤其引人注意,因為這個經濟體十分依賴年輕人。

不過經濟學家還是杞人憂天了,因為中國人歷來推崇活到老,累到老。蠟炬成灰淚始幹,沒有年輕人就為老人做職業培訓,再進一步延後退休年齡,都是可行之法。

所以我們都被老化混淆了視線,在世界經濟的趨勢中,青年勞動力並不是經濟競賽的核心。人口經濟所需要面臨的真正危機,是人工智慧的發展。當前經濟變遷的主軸,正是機器對人類的替代。

之前說過,生意是帳。人口紅利的關鍵,不在於」年輕“,而在於”廉價“。但是人類即便勞動到死,就生產力來說也不可能超越機器。商業永遠是改變的動力,人工智慧的初衷不是為了解放勞苦大眾,而是一本經濟帳。

中國進入世界貿易已經二十來年,卻始終將自己的經濟維繫在基礎製造業上,這種模式的隱患就在於十分依賴廉價勞動力,而長期看來AI 的發展就是降低成本和替代人工的,欠缺技術含量的製造業自然是首當其衝。

無論基於人道主義或成本考量,世界都必將拋棄勞動力密集的產業模式。就像工業時代的火車拋棄馬車一樣。


三:人工智慧的應用速度


在最近幾年,人工智慧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AI 戰勝了人類圍棋冠軍,這被認為是AI 進化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它的演算法進入了新的境界。

不過人工智慧核心的用途不是用來下棋,它終究是用來取代人力的,大數據會讓他們加快成熟。智慧工具會從資料運算走上實際操作的舞台,會從下圍棋這種計算性的功能逐步推廣到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替代功能。

數據的擴充和演算法的進步會讓人工智慧涉足更多領域,諸如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醫學,農業,能源,金融,零售,教育,地質研究和交通網絡,甚至宗教和歷史都會因之改變。

無人駕駛會取代司機,機器人會取代生產工人,翻譯機會取代翻譯員,自助商店會取代營業員,智慧語音會取代客服。虛擬空間會取代冗餘的交通樞紐和貿易特區。

工業自動化是大勢所趨,機器不會勞累,不會罷工,不會跳樓,不會牽涉勞工條款。這會為企業免除更多糾紛和煩惱,正因此富士康才會大規模投產機械人生產線。


四:旦夕之間


誠然,世界不會在一夜之間成為智慧社會,AI 不會一次性取代所有的人類工種。它們仍有諸多弊病:欠缺活人的流動性和機動性,且無法被解除勞動合同,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沉沒成本。

但人工智慧的進化不是永遠停滯的, AI 的弊端會隨著智慧層級的提升和建立整合機制得到解決。演算法的進步會增加機器人的工作精度和範圍。隨著體積,元件和能耗的最佳化,以及產業的集中,能夠被機器取代的工種會越來越多。

可以斷定,給大家準備的時間會比想像的更短。技術變革會越來越快,因為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已經呈現幾何級數的提升。

觀察GoogleAlpha go 的換代時間,就不難感受到這種改變的速度。若說世界花了100年將工業革命成熟,那麼網路普及只花了不到40年,而人工智慧應用成熟的時間只會更短,因為這將是未來最強的經濟動力。


五:夢碎AI


回到最初的議題,中國的經濟神話本質是建立在透支未來和收割人口價值的基礎上。中國之所以能輸出廉價商品,正在於勞動力的廉價。而製造業也帶動了經濟鏈的其他環節,從貿易出口到消費,再到稅收和貨幣發行,再到房地產和基礎建設。

所以中國對勞動人口的依賴十分嚴重,再加之中國連年資本流入,維持輸入型通膨。一旦勞動力優勢不在,就會帶來資本流出,導致外匯減少及本幣貶值。

所以說勞動人口是雙重紅利,不只是外匯紅利,同時也是消費紅利。老化會讓勞動人口減少,而自動化會讓沒有技術能力的工人失業,這二者俱有同樣的意義,都會讓社會的整體消費水準降低,進而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尤其是不動產價格。

因此會看到消費降級,生產過剩,人們逛商場少了,結婚生子少了,市場交投不活躍了,資產流動性低了,房產庫存增加了…

曾經的優勢此刻反而會成為隱患,失業人口終究要生存,不能像機器人一樣斷電了事。收入下跌,失業增加還是小問題,畢竟可以印人民幣和維穩。要命的是失去人口紅利會削弱外匯存底,這牽涉到一個重要的命門:中國的糧食和能源嚴重依賴進口。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優勢不只是人口,還有完整的產業鏈,這是很難被取代的。但不能忽略一點: AI 能取代工人,那麼也能重組產業鏈,未來的產業鏈必將是基於高度智慧化的產業鏈。

所以不要輕視自動化技術對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帶來的影響,AI 技術正是人口紅利的剋星,它的衝擊最終將大過貿易戰,產業外遷和老化。


六:變革之殤


許多人認為:改變不可怕,只要能跟上時代腳步。就像工業革命人類也未嘗沒有適應過來。

不得不說,這種樂觀態度是正確的,但僅限於工業革命的先驅國家。許多人忽略了工業革命殘酷的一面,就是它帶來了世界性的對落後文明的奴役和殖民。

而我們的媒體至今仍保持著一個愛好,就是把人口數量當作打氣的口號,常年宣揚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的精神。吹噓十四億人口的體積,認為人多勢眾就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在任何時代來說,科技都是經濟的製高點,而這並不依賴人海的堆砌,正如矽穀不是依靠人口紅利建立起來。科技的進步需要開放和自由的教育。

但放開思想勢必動搖國本,畢竟十數十億人的隊伍,意識形態也重於一切。在歷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來臨之時,都是中國加強閉關鎖國,加強鞏固意識形態之時。

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仍依賴出賣血汗,房地產和基礎建設。我們當下看到的是」中國夢「,是」緊抓思想「,從小培養社會主義價值觀。

縱觀歷史,法拉第發明電力,門捷列夫發現元素週期表,弗萊明發明青黴素,希羅啟蒙蒸汽機,圖靈發明解密機,諾依曼發明計算機,喬布斯建立移動互聯網……任何人類歷史的大幅跨越,都是基於科技的發現與創造,而從不是基於自己有多少人口紅利。

把人口數量作為說辭本身就是對人類智慧的貶損,是與牲口等而視之。人類本身的價值,是作為高級生物的對自然改造的能動性。

技術進步勢必會對依賴人口紅利的經濟帶來毀滅性打擊。就像船艦和槍砲能夠打開滿清的國門一樣,人工智慧也會打破販賣勞工的經濟奇蹟。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