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蘇
阿蘇

ᴄᴜʀɪᴏsɪᴛʏ | ʟɪᴠɪɴɢ ɪɴ ᴄᴀ|記錄一些在洛杉磯的生活點滴 哦對,喜歡動筆寫字與畫畫、看書,活生生的筆記控,正在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中 愛畫畫 ig@hi.littleidea 蝸居: janesu.studio 隨筆紀錄 fb@san3pollos

菁英暴政/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 | 读后心得— 你的人生马拉松是什么?


废话前言

觉得台湾议本把它翻成成功的反思,好像....太温驯了点(不过能理解译者的用心)

看完这本书,不禁思考一些问题,像是 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透过这本书,大概了解文凭主义是怎么被形成的、怎么被巩固的,

也自己回想过去的求学历程,是怎么被推挤到现在这样子的。



Merit

才德制,基本上就是让成功的人会觉得成功—是自己努力来的,因此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个骄傲感,这个傲视感,会让那些没那么成功的人,感觉到一点屈辱(?),心里会OS:你以为我是没努力过吗?

应该说是会涉及到”个人的尊严”这样

这个观念对我来说很新,我没有想过这个观念,听起来满有道理的,我目前是打算相信它

作者有提到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制度,就是小时候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优先选座位,成绩不好的人,就只能选择剩下的。


求学时,座位的安排?

看到这边,我回想自己的求学经验,我知道以前小学分班,也是按照成绩排序:第一名会在第一班或是最后一班,同理,最后一名也可能在第一班或是最后一班。

像是小学四年级升上高年级的分班,我被分到18班,就是最后一班,

当时的我很不开心,因为没有半个同学是认识的;且最后一班不知道为什么被安排在垃圾车区的隔壁不远处,感觉被排挤。不过重点是,我觉得这个分班制度满合理的,没有才德制感

因此我进而思考,什么时候才有这种才德制感?

想到边边角角的座位,常常不听话或是成绩不好的同学,可能被刻意安排在边边角角,其实这种小细节,都在推进与巩固Merit制度吧?


工作是在冲三小~?

再来是工作/经济相关的话题

书中提到说,我们常以“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经济活动,大概是demand-driven 的概念

我们会"不自觉"想着消费者想要什么,所以创造什么给他们,

那么反过来说,以“生产者”的角度,就是supply-driven 对吧?也就是我们能够生产什么,去提供给社会。

这个论点,我没有想要选边站,而是感觉现在社会一直在trigger我们一些莫名其妙的需求

仔细想想,你真的有那个需求吗?是不是过度依赖了什么呢?例如:每天一杯咖啡、每天一杯手摇杯之类的(笑)


教育带给你什么?

最后,教育的本质,

现在的教育体制中,竞争占了很大一部分,就像作者形容的”军备竞赛”,我觉得形容地颇恰当的

虽然我不知道目前学习竞争有多激烈。以我自己来说,我本身不喜欢输的感觉,所以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追求高分以及完美

加上我所接收到的奖励制度是,考高分时会有金钱或是礼物的激励,这让我更想抓着第一名不放吧(还是有庸俗一面的)

到头来,会想我到底是在干嘛?追求完美的背后,好像没有那么实质的快乐。

简单的说,就是追求一个尊严吗?吧?

ps. 不过我也感谢我能够受到不错的教育,让我能有去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有小小遗憾,或许没有竞争压力,我会更喜欢物理学?


你今天绝望了吗

其中书里提到”Deaths Of Despair”(绝望死) ,大概是一个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严(最小值),而对生活或是社会产生绝望,选择投向药物、酒精或是自杀等,

书里讲到是那些失业男子的案例,不过这也越来越多也发生于所谓”人生胜利组”身上吧

最近在看Skid Row纪录片/接访,就发现有些街友其实满可爱的,虽然对生活的态度是无奈,但还是很真诚地生活(生存)下去(值得佳赏鸭)

Sometimes just don't give a fuck, why not?


不负责的小结

看完这本书,除了让自己思考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三小?教育是如何走歪的?

以及再次思考开放vs封闭(Globalization vs Localization)的两端

还有,让我稍稍能同理那些川普的支持者,为什么要支持川普/共和党了~

我觉得小可惜的点就是,因才德制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人们,可能也比较少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吧(泪)


Thank you for reading!
如果我的逻辑有误,或是想一起讨论的,欢迎欢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