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然

@xz2196

写给包丽,以及最后想说的话

(一) 包丽的事情,我是整整两天前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才知道的。我还记得很清楚,从办公室出来到车站的时候,看到在媒体工作的学妹于朋友圈转发了南周的那篇文章(当时还是网页版而不是微信推送)。城际快轨上信号不好,我断断续续地看完,下车后还和老友在微信上交流并惊叹,堂堂北大法学院光天化日之下怎么还会有如此之事?

逼死包丽的,除了牟林翰究竟还有谁?

(一) 牟林翰,你到底还算是个人吗?尽管牟林翰把自己伪装成外表光鲜、形貌昳丽的青年才俊,身上也散发着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和居高而下的自豪感——行长公子、北大本科、文体干部、学生会副主席、支教保研……但是,这一张张面具的背后,却是令人发指的自私、冷漠、残暴与无情——牟林翰,你到底还算是个人吗?

专访历史学者易社强:学术自由是西南联大最大的精神遗产

易社强(John Israel)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也是研究西南联大史的专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冷战局势发酵;1951年,年仅16岁的易社强在福特基金会奖学金(Ford Foundation Pre-Induction Scholarship)的...

专访法学家孔杰荣:司法改革四十年进步显著,但只要党垄断权力,法治就希望渺茫

88岁的孔杰荣记得很清楚,他第一次开始学习中文的时间,是1960年8月15日上午9点整。那年,这位刚刚30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轻助理教授,还完全不知道中文“三十而立”所蕴含的人生教益,却在冥冥之中,在那一年选定了和大多数法律同僚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开始了超过半世纪的中国法研究之路。

专访政治学者明克胜:改革时代终结后,中国将何去何从?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一历程,不仅占据了1949年以来当代史的半程以上,也构成了几代人对于当代中国的不同记忆。对于这四十年改革时代的评价,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全面深化进程方兴未艾;有人认为,改革停滞...

专访《中国数字时代》总编辑萧强:中国网络审查巨轮下的“珊瑚礁”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网络审查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几乎同步相随。作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一方面,中国此起彼伏的互联网经济、金融与创业热潮以及追求开放、自由之网络环境的民意从未断绝;另一方面,日益收紧的网络管控以及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等用于控制社会的技术,又使得中国的网络环境日趋严峻。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