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samplemaghkm

亞牠 ➜ 藝術檔案學:科技與美感的倩影|第25期|#檔案室手記

藝術檔案的其中一大目的,在於存取和展示藝術品的藝術和美感價值。其用處包括讓人查閲和欣賞,同時可以作爲歷史紀錄;然而以照片作爲紀錄的藝術檔案有其限制,這限制在一些藝術品的存檔上會顯得重要,甚至構成致命的缺點。如藝術家 #馬塞爾杜尚 (Marcel Duchamp)在一九一七年展出了一個寫有「R. Mutt」簽名的小便斗,把它命名為《#噴泉》(#Fountain),藉此挑戰藝術的定義。

陳家朗 ➜ 惡之花——《檔案熱》與正義|第25期|檔案室手記|

解構大師德希達相對晚年的著作《檔案熱:佛洛伊德學派印象》以精神分析的路徑出發,建立一個新的,有關檔案的廣義論述。由於記憶行為、書寫及存檔的相通,存檔、書寫,在德希達眼中無非是一種對「鮮活的記憶」的「外置化」,透過重複的形式,檔案在確立了「(外置化)記憶」的同時,確立了「毀滅」的可能——忘卻的可能,因而,檔案生於死亡驅力,且將永遠被死亡驅力威脅——「mal d’archive」。

李薇婷 ➜ 香港文學考掘學:從檔案到數位人文的構想|第25期|#檔案室手記

誰有權力把文獻「歸檔」?檔案夾的條目分類,又根據什麼原則來決定呢?法國哲學家 #傅柯(Michel Foucault)於考掘學一書中提到的「#檔案」其實就是存放文件資料的檔案夾,「檔案」參與了知識系統的建構,而「檔案」建立的初衷便是政治權力的展示,越是完整的組織與敘述,越是透露掌握書寫權力的人將一些人體經驗置於敘事的權威之下。

不再看 Budget 做人!|#週五編輯室|芫荽黨黨員

已經購買最新一期 #檔案室手記 的讀者可能知道,這次第25期的設計與正常雜誌完全不同,是一盒封存完整的檔案,必須拆開封裝,才能一探裡面的內容,一探檔案員的操作體驗。雖然雜誌使用盒裝並非新鮮事情,例如《#大人的科學》雜誌便會附上各種科學實驗玩具。幾日前,我們在 Sample 的 Discord 頻道裡簡單分享過第25期的設計和印製過程,讓我在這裡再與各位再分享一下!

檔案室手記|檔案夾的展開方式|#SAMPLE吹奏部|EP.15

在考察人們如何詮釋檔案之前,首先要問的是:這些檔案由什麼人建立、管理?檔案亟待被開啟、研究和詮釋,至於被解放的檔案會生成怎樣的「當下」以及未來,則取決於檔案展開的方式。

PROJECT ➜ 香港百物檔案館|第25期|#檔案室手記

檔案賦予事物抵擋時間侵蝕的抗性,將價值連同其形體一同存檔。檔案保存並不僅限於紙本文件,香港百物檔案館收藏涵蓋有形實物、文件、影音物品、數碼物品,甚至是難以分類的不明物品。因此,各種稀奇古怪的藏品可供公眾閱覽,有些看似平淡無奇或是一文不值,實際它們都為譜寫香港民間故事作出極大貢獻。

何儀 ➜ 命名|第25期|#檔案室手記

❝ 所有曾於過去記錄過這一切的報道,專題,訪問和新聞。法庭審訊,不同的人訪,現場眾人的反應。這些細碎得會被大敘事排除在外的聲音,能被看見,注視的機會本來就不多,現下越發模糊,直至湮滅。❞

張欣怡 ➜ 冷寂如克拉科夫|第25期|#檔案室手記

❝ 招牌上兩塊紅藍色多米諾骨牌相依,先有一後有二,以為歷史以為故事。昏黃燈泡與白內障之間是多米諾,田野農地與腹內腫瘤之間是多米諾,飛機着地與斷氣之間是不是多米諾?我與她之間是不是多米諾?❞

承認自己就是個爛人吧!|#週五編輯室 |胡文釗

每次遇到人生的難題,向好友或者長輩傾訴,很多時候得到的答案都是「做回自己吧」。究竟,我何曾不是做自己?升學,就業,任何人生分岔口,我們都在預想不同版本的未來。這些未來無論是成為最幸福的人,成為最有權有勢的人,還是履行他人期望的人,都只是各種不同的自己。

檔案熱與轉型正義|#檔案室手記|#SAMPLE吹奏部|EP.16

檔案作爲「人造的記憶支柱」,其使記憶免於淹滅在時間洪流之中,協助我們探查過去的真相,是以作爲「目標為追求真相、爭議及和解」的轉型正義的證據。但另一方面,檔案不等於真相。

黃可偉 ➜ 劏房標本|第25期|#檔案室手記

❝ 連過雲很明白世人就是那麼善忘,他們會忘記一本書,一個人,一件事,甚至到最後,也有可能連自己是誰,叫什麼名字也會忘記。記憶說到底,只是虛無縹緲、看不見的物事罷了。❞

陳韻紅 ➜「神聖母親計劃」3.2備忘錄|第25期|#檔案室手記

❝ 母親,既是孕育生命的根源,又是嬰孩第一個接觸到的肉體,把一切交付給「神聖母親」即可得到宛如嬰兒依偎母親的安心感覺,也足以抵消一部分對於遙遠時空曾經存在的肉身之渴望。❞

週五編輯室|可以再俾啲掙扎|項目C

每年我和朋友都會抽空去觀賞浸會大學和中文大學的藝術畢業展,但2020年度的畢業展因疫情關係,無奈開放數天後被迫閉幕,在不斷轉變的社會狀態令我也錯失了一兩屆的畢業展覽。雕塑課的時候,曾經有一位老師說:「在同屆的學生中,大約只會有5%的人能成為藝術家。」。數年後,在大學畢業那年,另一位老師說:「做藝術家其實不難,因為堅持的人不多。」。而事實的確如此,藝術生涯是考驗耐力的越野長跑。

黃安瀾 ➜ 你那懇切的,是我冥冥中最懇切的|第25期|#檔案室手記

❝ 我和我的手最後在相看兩厭中達到了和平。❞

張晉銘 ➜ 鬍鬚帳簿|第25期|#檔案室手記

❝ 想過要不搞個講座,講題定為「文學勸退師:千萬不要在JobsDB搜尋出版業」❞

失敗的崇高——《#關於地球的運動》|SAMPLE吹奏部|EP.17

如果明知事情會失敗,不如勇於將失敗的經驗,帶着希望傳承給後世吧。十分年輕的日本漫畫家魚豐,以24歲之齡完成《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為了發揚地動說、推翻天動說,歷代追尋真理的人,即使受盡折磨苦難,也要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地動說,將微小希望再傳承下去。

編者的話|Don't Happy, Be Worry|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你想當一個不快樂的人,還是一頭快樂的豬?這一道問題,大抵是許多人對「#哲學」的初始接觸。問題倒是,我們為何需要如此詢問自己?又或者:為何我們要以快樂與否,框定對人生及生活的想像?

封面專題 ➜ 快樂是…快樂史|第26期|#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你快樂嗎?」生存至今的你們,若因突如其來的這句話而被困惑的迷霧包圍其中,也是無可厚非。畢竟這就像《#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快樂也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天擦肩而過卻又一無所知。因此不妨踏入快樂的歷史洪流,願你能從中尋得一絲端倪。

封面專題 ➜ 快樂是…快樂史|第26期|#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邊沁Jeremy Bentham爲我們提出了一條計算快樂的等式,等式包含七項指標,以達到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衡量是非的最大標準,用以計算一個行動的善惡傾向,決定行動的價值,以此衡量快樂。但這種以繁複思考為代價的等式似乎成爲了悖論——如事事都需要計算,我們或已失去享受快樂的時間。這種强調計算及價值比較的功利主義甚至或會淪爲極權工具:一旦放入決定政策的議會之中,關於善惡的結論只會由最高權力的少數人論斷。

封面專題 ➜ 伊甸園導賞|第26期 #快樂是種不良嗜好

為什麼會快樂?為什麼要追求快樂?快樂彷彿是一種我們生而知之的能力,但我們是否又真的理解快樂?要理解快樂,或許我們可以從古人如何想像快樂入手,今輯伊甸園導賞將帶你縱觀各個時代,細看快樂在漫長歷史之下的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