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怕再无图书馆|成都系列
重新关注起图书馆,应是在matters混一年之后了。忘了是在哪篇文章下的讨论,@過客收藏家 和@魔鬼小編 向我推荐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那时候,我已经有十几年时间没有接触过任何种类的图书馆了。如今拼命回忆,好像最后一次从图书馆借书,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时光。

成都敦壩:一场限期580天的公共生活实验 | 三明治
在过去的两年,敦壩逐渐成为了成都公共文化生活的中心之一,背后的奥秘是什么?

我在成都:抗议日,长夜无需一个人
“不要和一个坏的时代沆瀣一气,更不要为它添砖加瓦;要做自己想改变的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如果你爱,用行动去爱。”

2022/11/27 | 成都 | 22:02,我们开始散步
11/27晚,成都望平街纪实

这不是通透,这是阿Q
成都封控19天杂记

【404档案馆】第165期:地震了,能跑吗?——“原则居家”囚禁中的成都人
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处于封城状态中的成都震感强烈。然而,一些民众在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诉求却被官方的防疫政策阻止。跑下楼的民众被防疫人员要求回家;部分消防通道被堵死;救灾需求与核酸、隔离要求相矛盾,成为了中国防疫政策中人道主义悲剧的新注脚。本期节目,我们来关注成都封城中的种种乱象和民生疾苦。

于是海风吹脱梧桐树
乃末好哉!

又是疫情
如果能早日脫離口罩的煩惱,多好?(或許也是所有人最大的期待之一了吧~)

空城美学
那一架架悬空的无人机仿佛城市上空的幽灵,躲避着地上看不见的可怕的病毒
成都,回不去的家乡
成都的地铁,成都的软件高新区等等新事物,本质上来说,就是北上广深的直接复制,生活节奏跟模式几乎没有差异。如果很多外地年轻人脑子一热,想换个城市工作生活,真的需要三思。如果想过一个稳定的拿着高薪,在写字楼里喝星巴克的白领生活,全国各地的城市提供的模板高度同质化,所以仅仅靠换城市就能实现钱多活少离家近,可能性太小了。

毛头女子告告雨
花了一小时写成,算是很利索了。
拉闸警告
去年夏天,或者再往前一年,圈妹的文章里提到台南限电,我还曾半带着惊讶的语气,跟她说很难想像夏天晚上停电的话该怎么过。我是个胖子,自来冬天怕冷,夏天更怕热,没有空调,是活不了的。不久以前,租约到期,本想着换个房子,找个冬天偶尔能晒到太阳,夏天客厅里能吹空调的地方。

记一下伟大胜利
我们小区,从今天起关了将近一个月的二号门再度开放,外卖也可以送上楼了。
做不完的核酸检测
我忙了一周,第一天为早出晚归做准备,中间两天早出晚归,后两天为早出晚归做总结。今天,终于可以休息。对成都的夏天来说,这一周是难得的一周,有几天最高气温不到三十度,睡觉连风扇也不开。但对成都的很多人来说,这一周也是兵荒马乱的一周。上周末,突然有了本土确诊病例,据说还是此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变种。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跑吧
早上七点醒来的时候,妖风还在窗外刮得呼呼响,雨也没停。我起身上了个厕所,又回到床上,在群里跟他们说:继续睡吧,雨还在下。我是真不想起,风雨都是借口,更重要是我晚上没睡好。然而,其它几位虽然都在踌躇,却似乎没人打算放弃。后来商量,把碰头时间推迟两小时,从原来的9点,改成11点。
與高中老師的緣份
久未聯繫的老師又聯絡了起來,勾起許多往事~

四月之聲
理性思考非常重要之外,誠實面對自己身心靈的感受,也同樣不可或缺。因為當各式各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必然都有失去理性的瞬間。

共享单车骑行绕城10小时全记录
天府绿道,俗名绕城绿道。有这个俗名,是因为这绿道就是傍成都市绕城高速修建的。一期东半边从锦城湖到青龙湖段2020年已贯通,二期剩下的半边2022年1月贯通。至此,这张斥资上百亿的成都市“城市名片”,终于让圆的头尾相接,完成了真正的“绕城”。

游锦里
游玩锦里,体验三国文化。四川成都真是一个旅游胜地。

古玩城里的旧书店:缥缃书局
有天因为工作的事情出门,好不容易进趟城,完事顺便在附近溜达。想找个书店,买个钢笔和本子。我从1月中旬开始,在本子上写日记,不知不觉,写了大半本。原以为这辈子用笔写字的机会不那么多了,这一来,又勾起了买钢笔的欲望。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欲望?明明一次性的中性笔又方便又好用,用完即弃,没有存储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