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名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名可名非常名,繁華一夢是為名,歷史的記錄,有著非常名。
近者说,远者来—孔子这句话不料却让征召隐逸成了粉饰太平
想当时,孔子被迫出走鲁国,流亡列国,辗转到楚国的叶邑(在现今河南叶县一带)。邑主叶公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论语》有记述,“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孔子讲了这样一条标准,好的政道会让治下喜悦,而让远者慕名而来。孔子这话大差不差,好的政道确实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粒史學加000304《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02:在「因果報應」出現之前,用什麼約束人們?
在「因果報應」出現之前,用什麼約束人們?

庸人、士、君子、賢人、和圣人
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不曾中斷,與其他任何文化都不同,此間區別,不可不辨。中國文化不是囫圇個地流傳下來,沒有損失。而是有個主軸沒有失去,這個主軸存在於賢人、隱君子階層文化中。西方文化中斷,即是文化只存在於宮廷和民俗兩層,一旦失落,就只有重新開始的異樣文化。
孔子的春秋限武協定
所以,孔子一輩子在擔心的是事情就是「禮樂崩壞」,即春秋限武條約體系的崩解。
對「中」字字源的一些猜想(一)
楊道還 2/10/2023 「中」字的字源與意味,使我困惑了很久。這裏是積歷年所得的一個階段性的小結。(一)「中」字的重要性 「中」這個字的重要性,大概不需講,但還有些部分不大為人註意,因而有可講處。與「中」字字形有關聯性的字,有三四十個,大多只是形聲字,沒太多的特別含義;也有字形裏有「中」,但卻只是像。

不該說出的話
不該說的話,說出會令人傷心,堅強的外表,無力的內心,只能假裝無事樣,內心在吶喊著,只因說了不該說的話。
是可忍孰不可忍
魯國的大夫季子桓僭用天子的禮樂在自己家廟裡舞了起來,孔子認為他是目無天子,大不為然,就對人說:「像這樣狂妄無理的事,如可容忍,還有什麼事不可容忍呢?」 齊國的大夫陳恒,殺掉齊國的國君簡公,孔子聽到這個消息,馬上齋戒沐浴,鄭重其事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
欺骗死神
杜甫写“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背后的忧虑完全是孔子式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他有自信在里头,因此才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马克思再进文庙
“我要去找这个国家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一定是受那些冒牌货影响最小的。只有在他们身上,我才能找到一些希望!”

我討厭「子曰」
且當是我閲讀習慣問題,我就是不愛讀「子曰」的書吧!

閒聊論語/鄉黨(下)
本來只是想聊聊孔子在當官時的一些言行舉止,卻在最後一篇潸然。

閒聊論語/鄉黨(上)
孔子是個好相處生活習慣又科學的老人家唷

閒聊孔子的穿衣哲學
他老人家是有所堅持的!

子不語的是什麼呢?
標點符號很重要啊~

论语漫读(100):“井有仁焉!”—宰我提了个刁钻的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井,不能狭义地仅理解为井,而是比喻危险的境地。逝,去;罔,迷惑。宰我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怀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

论语漫读(99):“鲁一变,至于道”—孔子一心想复辟礼制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第六)。孔子的“变”,是变回去,变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时代;正好与法家的“变法”相反。孔子之时,“礼乐崩坏”。但相对而言,鲁国沿袭下来的礼制多些。而齐国相对于鲁国,有管仲废旧立新、富国强兵的变法,于是离先王之道更远。

论语漫读(98):知者乐水,仁者乐水—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孔子多次将智与仁并论,如“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这里讲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质。三句话,三个层次。首先是表象,智者喜爱如水一样,仁者喜爱如山一样。乐水乐山,并不是说智者仁者喜爱水喜爱山,而是喜爱如它们一样。

论语漫读(97):“樊迟问知”—樊迟是个爱追究的学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第六)。《论语》中,共记载樊迟两次向孔子问知,三次问仁。樊迟向孔子问智,孔子说:“以道义为准则来处理民事;同时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远离之,可以说是智了。

论语漫读(96):“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同样是孔子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天资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深奥的学问。如子贡和子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第三)。天资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奥的道理,教了也理解不了,白费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