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生命的離開與終結,不該是未來悲傷的理由:讀繪本《一隻狗的遺囑》
歐尼爾的婚姻生活不甚平順,和子女關係也不佳。他曾有三段婚姻,有個孩子染上毒癮最終自殺,女兒烏娜(Oona O'Neill)18歲時,堅決與時年54歲的默劇演員卓別林結婚,歐尼爾極力反對,不惜斷絕往來。對照其真實人生境遇,《一隻狗的遺囑》讀來不免讓人感慨,卻又能全然同理。今(2023)年台灣出版《一隻狗的遺囑》繪本,由李瑾倫繪製配圖,筆觸輕柔寫意、用色清爽,與歐尼爾溫馨幽默的文字相得益彰。

思考一下,我怕死嗎?
『老爸,你怕死嗎?』
生命
最近開始久不久就要參與喪禮。由一開始仍處於在學時期的時候,因昔日中學班中同坐的好同學患癌而首次感受到死亡離自己是如此的近,到後來熟絡的教友有天突然就被抑鬱症帶走,以至近年摯友的雙親相繼離世,這些都令我不禁認真思考生命這回事。人真的可以毫無預警的說走就走,無論是源於意外、重病,又或...

生命的重量
當自己承擔了一些事情,倒底,是真的取得信任,還是自己想太多
思考隨筆|斷食善終紀錄片:《順行》A Good Death
最終的問題是:怎樣的孤獨死,能是善終?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政党之间的利益交易实际上是对医患合理权利的遏制和破坏
有一种觉醒,被称为大觉醒或终极觉醒,指的是个人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从而追求超越死亡的最高生命意义。作为价值存在,人的生命天然具有意义,但是死亡的压力可以被建设性的用以推动个人追求终极的意义、极限的理想的存在。死亡的压力让人处在深刻的内在不安中,敢正视这一深刻的内在不安使一个人从麻木、被动中彻底警醒,由大梦走向大觉。死亡的压力引爆了人生全局性的觉醒和奋发,这是生命在最大意义上诞生的最大的理性。
書評》在無盡的會議裡處理生離死別:沐羽讀薩拉馬戈《死神放長假》
死神做了個實驗,想讓深惡痛嫉死亡的人類試試看永生的滋味,決定毫無預警地休假。我們先想像一下死神就是坐你附近那個主管,放了7個月大假後回來上班第一天如果還能和顏悅色,不是瘋了就是心理變態。死神放完假還帶了伴手禮回來,那叫死亡。人類生死全都只繫在死神一念之間,不過這就正如那些老套的總裁語錄——死神,你永遠的總裁——所說:我殺了你,又關你什麼事呢。

再見阿狗
阿狗啊!今天是妳頭七,我再幫妳寫一篇,這是我能幫妳做的…最後一件事了………早知如此絆人心,何不當初莫相識……

PM OFF
在初見內科時的阿嬤,讓愚蠢無知的我無能為力
閱讀|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跟著塞內卡、西塞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思想家,學習面對不確定年代的生命智慧

喪葬荒謬事|其二、瘟疫醫生
在正中午的時刻他依舊穿著一件身黑色的長外套,活脫脫像是從歐洲黑死病時代中走出來似的,在周遭都有人拭淚的殯儀館,實在意外地搭調。

痛心.心痛
何以不痛心?何以不心痛?

古代相傳人死後所經歷的輪迴全過程
相傳人去世後,先由陰間快捕黑白無常帶走三魂六魄交由牛頭馬面帶至鬼門關也就是鬼國的必經關卡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人還。」

花朵飄落,扎根大地:讀《閃亮歲月:當代華文老年書寫文選》
在這本《閃亮歲月》裡,我們會讀到「老年」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而是每一個具體的「老人」,怎麼回應自己的生活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他作為一個「人」的方式去理解他;正如有一天我們老了之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讓其他人理解自己一樣。

人死後的那些荒謬/《講話沒有在聽》
《講話沒有在聽》將人死後用很詼諧的方式表現。面對死亡人多有悲傷,但更常出現的是在空白的思緒裡,總想要找些什麼填補,而天馬行空地表達想念、展現傷心與不捨,以茲證明:面對死亡啊!我們還是情緒滿溢得需要出口,但其實大多數人連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放!

寫作者的責任:「樂於待在地獄之中,然後如實地寫下來。」
我曾在得知我母親離世後的那個晚上,當高鐵疾駛在台灣西部平原之時問自己:「我可以為母親的死亡盡什麼力?」

託夢、化身、故事結局,望向走廊的另一端
「噢,這太值得大爆哭了。」我靜靜地下了這個結論。「對啊,這個夢好真實。我四點半起來大哭了一小時。」我們彼此衝著對方笑了笑,心裡都懂得那種苦,不用言說的那種。

閱讀筆記《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死亡?

你的方向是什麼?往前走,不要回頭。
「去吧!去你想去的地方,走你願走的路,你的心,你的方向。」這股一直牽制我的絲線,在一瞬間全部斷開,像是被什麼人剪斷似的,驕傲的我卻一時之間無所適從:「死了?死了。」

記 三月的某次諮商
上個月父親過世,因而才發現某些他從我們小時候就欺騙我們的謊言,比如家裡很窮,所以我跟弟弟都是國中畢業就開始打工,我也不敢念研究所,念書始終挑國立學校,自己出了事情也不敢跟家裡求援,一直以來都是靠朋友。然後發現其實家裡就算只靠他的收入一樣可以過得很好,退休金破六萬在中南部可以過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