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試
另外孩子也提到,今年初申請美國紐約聯合國永續部門六個月實習, 兩天前參加了網上面試。其實也沒有報很大希望, 因為知道其它面試者多是碩士生,學歷經驗較豐富。而他仍是學士生。

期望他人替自己的需求買單之前先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博愛座問題永遠討論不完,大家都認為自己有需要,到底該怎麼辦呢?

散步,是最好的運動
最近都有在看中醫調理身體,有次看診時和醫生聊到「運動」這件事。醫生說:「現代人最適合的運動就是散步,每天散步至少40分鐘就可以了。」家裡附近的小碼頭週末早晨,如果天氣不錯,喜歡帶著孩子到戶外走走。我們住在台北近郊,十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達一個小碼頭,可以沿著河邊散步。

要求孩子寫作文歌頌「誠實」,說不定是變相把孩子推向「不誠實」
最近,某房屋仲介公司主辦了一個名為「埋下誠實的種子」的徵稿活動。我是發自內心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題目,即使你立意良善,希望孩子體會誠實的意義,可是在獎金的利誘或大人的要求下,孩子反而可能寫出不誠實的內容,和你的立意背道而馳。

千足蟲歸處
孩子常常嚷著要養寵物,但我要他們自己存錢購買用品和糧食,他們又寧願把錢用在其他方面,所以一直不了了之。終於,在一個星期五,細佬放學回家時說:「我在學校裏帶回了一條千足蟲。」 甚麼?!不要吧!快點拿回去!「只得一條,牠會很孤獨啊,不如你下星期把牠帶回去吧!
電影院的聲光效果帶來的不僅是感官享受,也可能是過度刺激
看不到半小時的電影就離場,為什麼呢?
願我們的每項選擇都是首選
沒有哪一個選擇是次要的。
孩子,原來你(除了手機)什麼都不想要……
在我眼前仍然是孩童模樣的手機弟,已然老成到對暑假「無欲無求」的境界。據手機弟的敘述,他的父母也不是忙到沒時間帶孩子從事休閒活動的程度,只是將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花在手機上,導致孩子除了玩手機之外,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了……

孩子總是重複犯錯
AI Photo created by Bing孩子總是重複犯錯,正如他們重複玩同一個遊戲一百次也不會生厭一樣,他們可能重複犯下相同的錯誤一百次,你無法理解,怎麼可能一錯再錯?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開始懷疑孩子故意惹你生氣,因為你真的超級生氣。

誰願做掃興王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你好掃興啊。”被孩子投以埋怨的眼神,你頓時呆住,完全反應不過來,你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難受,實在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甚麼。的而且確,只要問起功課,提及溫習,不管是甚麼時候,孩子也會覺得掃興,但如果孩子懂得主動溫習,又何需你費神提醒呢?

當一個勇於指出問題並慷慨助人的人
我們都知道身教的重要,但多數時候都只停留在光說不練的階段,我們總以為在家裡以身作則就已足夠,殊不知在離開家以外的地方與陌生人的互動更能做出良好的身教。
與特殊兒的相遇—普通與特殊的距離在於人心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差異,而我們如何看待彼此之間的差異,影響著人心的距離。
你有讓孩子有機會愛你嗎?
跟絕大部份的孩子一樣,我的孩子很喜歡父母的陪伴,整天叫著「媽媽過來!」、「媽媽看!」、「媽媽陪我!」,真的連上洗手間的時間也沒有。我還在讀佛學輔導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晚上要趕論文,不能陪孩子入睡。我跟家姐解釋說:「媽媽最近要趕一份功課,抱歉這幾天晚上我不能陪你入睡了。
媽媽不是超人,只是普通人
常常有些育兒的綜藝節目,喜歡將母親說成萬能人士,因為有了孩子,所以母親必須堅強起來,在孩子面前,作為母親,要無所不能,也不能表現軟弱及做不到的事。「為母則剛」這幾個字,多年以來困住了母親,我們必須像母雞護小雞那樣勇敢,不要讓小孩被麻鷹捉走了。

關於打罵教育,先不問有沒有用,我就問:「你有沒有資格?」
身為一位作文老師,看過無數學生文章、面對過無數孩子和家長,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模仿父母的壞榜樣。但當大人在氣頭上,只想藉由言語和肢體暴力來立即解決問題時,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最該打的人可能是自己!」

被孩子嫌棄的死循環
AI Photo created by Playground AI被自己的孩子嫌棄,比被全世界嫌棄還要難過,因為你可以無視全世界,卻無法忽視孩子的感受。被孩子嫌棄已經夠難受了,難過之餘,還要顧及孩子的感受,天底下竟然有這種荒謬的事,偏偏這情況還挺常見,而且還是一個死循環,當你認為父母不夠通情達理,自己反被孩子嫌棄嘮叨。

拿捏身體界線,該由父母做起
父母就可以恣意捏小孩的身體?小孩也可以打父母?

丟掉小孩的東西,需要事先溝通嗎?
有時候我們可以去思考何以我們認為有權決定小孩的物品該如何處置?是否是源自於我們對小孩的支配感與控制欲?卻從未認真思考過「尊重」這兩個字。

陪伴與理解始終勝過講理與懲處
我們必須要認知到我們想要達成的目的是教導孩子完成某些事,而他們最不需要的是父母的冷落與責備,而是陪伴。

買雪糕記
一天5歲的細佬說想吃雪糕,但家裏的已吃完了。我快速來了個人生交叉點:去買還是不去買?1. 我擔心他吃冰品會生病 → 這是我自己的焦慮,我自己去處理, 不轉駕到孩子身上2. 如即時滿足他,家人會說我寵壞他 → 這是家人不了解兒童發展需要的誤會, 近代研究已發現,兒時越被滿足,長大後心理越健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