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漢語的神話與笑話
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白天談情說愛工作吵架討價還價需要用,夜裡做夢也得用。因此,語言也成為人們喜愛談論的一個話題。但非常弔詭的是,對語言的普遍熟悉与對語言问题的普遍無知是双胞胎,太多的人談語言問題時不是說神話就是說笑話但自己卻不知情。以下是一個最新的例子。一個非常寓教於樂的例子。

關於台語的語言學和政治學討論
在中國與台灣之间有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對峙中,台灣社會在費力地打造自己的有异於中國的自我認同和定位,以便讓台灣人和國際社會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台湾的独立性,独特性,以便謀求自己不被中國吞併。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對台灣語言的獨特和獨立地位的強調也是這種打造努力的一部分。然而,至少就在Matters上可以看到的有關台語的討論而言,对相關的語言學知識不甚牢靠,導致討論者在不知不覺間給自己挖坑,給辩論對手遞刀。

王利器《新语校注》商榷
《新语》的这个校注本主要有五点问题:第一,对于大家都懂的词条注释过于繁琐;第二,他所选择作为底本的浮溪精舍刻宋翔凤校本,本身不是一个很好的本子;第三,以这个底本为基础而作的所谓“校对”,基本上就是罗列各本的异同,但对于相异之点,往往并不取舍;第四,好不容易做的取舍,基本都是依从群书治要本,并且往往不说理由;第五,让情形更加复杂的是,这个本子在《新语》历代传写讹夺之中,还混入了仅属于自身的校对失误。

討論中文維基百科·富有喜感·指鹿為馬
讀先两年半前發表的拙文《半死不活的中文維基百科緣何不如雞肋》,發現文下的往來討論今天讀起來也還是沒有過時,不但富有喜感和戲劇性,也有詳實嚴肅的學術討論。喜感和戲劇性跟學術討論相配,就是標準的寓教於樂、教學相長了。烏拉~

從一段(修改過的)情話,談邏輯排中律的誤用
已經進入第八年的陳年老狗糧放閃預警~_~
極短篇|地震後的夜晚
本來說想要玩一下140字極短篇活動,結果......字數少太多,就當作普通極短篇好了。前天受到@cross字老師的啟發,寫出來當形式主義實驗品玩,沒有任何文學意義~後面有分析。 剛po過一次但是發現要修訂的地方太多所以修改後重新po一次~_~
論冷笑話(二)
這裡講到的冷笑話,並不是西式的Dry humor jokes,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日式歐吉桑冷笑話。而是在字面意義上完全不符合幽默規則,但在一部份特定人群(堅定的冷笑話愛好者)看來,自己講出來自己覺得好笑、或者看別人講出來覺得好笑,而並不是認為笑話本身好笑的冷笑話。
語言無法完全符合自然邏輯的本質性原因
一小段筆記。喜歡長文的請不要點開。
一種邏輯陷阱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兩句話要是分開說,一點誤會都不會有;放在一起,就容易變成「愚者」們的自我安慰神器。
論冷笑話
這裡講到的冷笑話,並不是西式的Dry humor jokes,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日式歐吉桑冷笑話。而是在字面意義上完全不符合幽默規則,但在一部份特定人群看來,自己講出來自己覺得好笑;或者看別人講出來覺得好笑,而不是認為笑話本身好笑的冷笑話。

廣義語境的一種特殊狀況
突然想到一種語境論裡極特殊的狀況,但這種狀況在日常語言的應用中又有點常見。

黄怀信《鹖冠子校注》商榷
本书非常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诸位注家能察秋毫,却不睹太阳,能够对字词进行专业的训诂,却忽略了把整句话放到再明显不过的语境下来看。正应了一句《鹖冠子》原文:“博而不給。”

從拉肚子,談邏輯蘊涵的誤用
因果律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哲學上早就不適用了,這裏談的是日常直覺中,將邏輯蘊含誤用為因果規律的例子。
寫作與溝通中的文字形式 I 論廢話
寫作過程中,即使絞盡腦汁也不過湊出幾百個字,跟才隨便寫寫怎麼就幾千字了!你會是哪一種呢?以前有些教寫作技巧的會注重精簡文字,但是現在社群媒體上常見的文字,卻是精簡過頭的隻字片語,讓看的人理解不能,究竟是要灌水灌滿的廢話連篇,還是意簡言賅的嗯、啊、懂齁,這篇就要來看看日常中的【廢話】。

📚📑📝:《為甚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別再被語言蠱惑了
喬治.歐威爾的《1984》中語言甚至可以作為操控政治思想的工具,歐威爾在書中強調「沒了語言,你連批評都不行。」

書評•評書|《五十個聲音》些許故事
坐在湖邊的時候,我想著,千百年前的人類就這樣坐在天地間,聽著候鳥的來去、湖水的漲落;看著落霞、雲湧⋯⋯有時候,自然中聲音的純粹是無需語言摻雜的。好想在漢語中也列出這麼些有趣的聲音,卻總是被字形與視覺表意吸引,只有閉上眼睛,聽,「大音希聲」⋯⋯

關於在聲調語言中如何區别聲調的些許見解
所謂聲調語言,就是用聲調辨義,即依聲調之相異而表達出不同之語義,而「非聲調語言」依聲調之相異只是表達出不同之語氣。人類語言,可以分為「聲調語言」、與「非聲調語言」。

"Mi Hu Mi Sang "
我們所處的正是波茲曼所形容娛樂至死的年代,當災難數字的節節攀升不再觸目驚心,他人的苦難之重,就在我們落在屏幕的指尖上輕輕劃過去,感覺連那死亡也都被蔑視了。

字裡行間見殖民——讀《The Last Lingua Franca: English until the Return of Babel》
在互聯網科技及非英語地區經濟並行發展下,地球上再沒必要有甚麼通用語,而英語則會成為將成歷史的「通用語」的最後範例。語言的傳播大多都有其實際因素,當中又以政治因素居多。以往語言的傳播,像古希臘時期、羅馬時期、歐洲列國殖民時期,乃至二戰後以美英為首的聯盟,都是透過文明(包括宗教)與軍事力量傳播自身的語言。

希波克拉底的憂鬱/ヒポクラテスの憂鬱
書名中的「憂鬱」從日文書名「ヒポクラテスの憂鬱」直翻過來,讓我想到這兩個在外觀上一模一樣的語詞,在中文和日文兩個不同的語言當中,其實有著微妙意涵的不同。中文當中的憂鬱是指悲傷、沮喪、消沉的情緒,但日文中的憂鬱似乎比較接近[感傷]、[憂傷](emotional)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