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乡生活 | 欧洲生活的另一面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遇到歧视如何回应?Dating生活?我们邀请了几位住在欧洲不同国家的姐妹来讨论和分享她们居住在欧洲的故事。

致中山大学人社院张鹏教授
个人声明本人黄雪琴,是《她曾以为自己能躲开教授的手》一文的作者。文章中指出中山大学人社院教授张鹏2011年到2017年持续性骚扰女学生以及女同事。张鹏日前屏蔽了学生在个人朋友圈和微博发表了声明,说他承认有“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誉行为的”不当行为,自认为有“担当”地接受了处分。同时提出我的文章中有“大量污蔑、虚构及不实、夸大渲染之词”,并在必要时对我以及有关媒体提起侵权诉讼。在此,我真诚地...
齐泽克的自白:反思当代的性别意识形态
觉醒的要求真算得上是进步的成就吗?

「社會建構論」雜說(一):社會建構論有何吸引?
社會建構論的吸引之處,在於它預視了一種解放(liberation)的可能。社會建構論的立論,很多時候是與某種「自然主義」(naturalism)或「本質主義」(essentialism)對着幹的,而很多時候——特別是涉及社會議題的時候 —— 自然主義和本質主義都隱含着某種封閉和保守主義。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女性氣質(femininity or womanness)。

【创作】国男公主
在一个古老的王国里,邪恶的现任王后用魔法把年幼的公主变成了一个男人,而解除诅咒的条件是有男人真心亲吻她。

【彩虹店家】彩虹身心靈計劃背後的故事 走進一趟和自己好好相處的旅程
2023年6月,關注身心靈健康的本地 ( 香港 ) 彩虹店家:在地研香、Inner Spark、Inner Journey和HK Incense Shop響應Pride Month,合作推出「彩虹身心靈計劃」,為性/別小眾提供傳統輔導以外的另一個身心健康服務選擇。此外,他們亦提供有主題的一對一深度療癒,主題包括性取向、性別認同、性別壓迫、性壓力,服務對象包含至非性/別小眾。

反省性別二元的常規與人際互動
談及外表穿著的時候,人們總會以所謂的男女作為標準,而以中性化一詞實則指涉著穿著像男性的女性、或像女性的男性,而不再講不男不女,這樣算不算是比較有性別意識了呢?
讓每一塊挺身而出的鐵板不孤單,我們可以這樣做
該怎麼接住 #Metoo 倖存者?研究數據、心理師現身說法。

走走週報:生活在這些國家的女性最幸福
美國「羅訴韋德案」判決被推翻一週年,如何衝擊女性墮胎權?與其他本週時事。

297 | 從台大經濟系事件到「女生說不要就是要」:為什麼這些「玩笑」不能就這樣算了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身為一個女性、性少數或者原住民,或許你仍然擁有『說出』各種言論的自由,但如果在很大程度上,你的說出來的言論不會被人認真對待,甚至不會被人認真反駁,你又為什麼還要說呢?」

296 | 什麼是月經貧窮?生理用品免稅,真的能為女性省錢嗎?
在肯亞,估計有高達65%的女性難以負擔每月生理用品的花費。

295 | 朱家安:「給女孩玩的樂高」是什麼樣子?為何我們不該把玩具貼上性別標籤
家長真的知道自己的小孩喜歡什麼嗎?還是說,他們只是照著性別和刻板印象的組合把小孩分類,就跟他們把玩具分類一樣呢?

走走週報:我們與性平的距離
日本性犯罪法律改革、台灣女飛官的真心話⋯⋯與其他本週時事。

#Metoo 浪潮中的溫柔指引
走出創傷是條漫漫長路,我們想用這些文章陪妳一起前進。

294 | 全職媽媽回不去職場?她們放下母職成績單,尋找自己人生的KPI
媽媽背負爸爸沒有的「成績單」:孩子從小的健康、教育等等的「成效」,都是母職KPI。

293 |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始於政壇的台灣#MeToo浪潮,能帶著社會前進嗎?
權力最難撼動的政壇首先引爆這波 #MeToo 風暴,讓其它領域受害者有了一絲希望,紛紛現身接過火炬,讓這場遲來的 #MeToo 漫延到其它圈層。

走走週報:他們的奇蹟40天
BBC揭露「癡漢網站」、中國結婚數寫新低⋯⋯與其他本週時事。

駛了半世紀的台北愛之船
《台北愛之船》真人真事版、玩笑如何傷害言論自由,以及月經貧窮的數據故事。

一位NGO工作者看性平風波的反思
身為NGO工作者,加上曾在政治圈待過不長的幾個月時間,對於政治圈的交際與互動,算是摸到了一點邊。連續兩天看著性騷擾事件不斷湧出,雖然與我無切身相關,但還是非常難過、憤怒、甚至不時顫抖。-每一個被爆發出來的黨務主管、名嘴、媒體人、社運人士,都曾因爲媒體鎂光燈,讓自己給塑造的光鮮亮麗...

走走週報:50年後,她們還在抗議同一件事
土耳其總統連任、太空旅遊的難題⋯⋯與其他本週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