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失莫忘,香港慢步之六:福來邨
前言:香港是我家,成長的地方,滿載半生個人回憶。香港也是出名貪新忘舊,很多事情和景物很快會消失,不論是皇后碼頭,還是天星鐘樓,即使當刻有人反對和極力爭取,但之後已無從追,漸漸淡忘。不過,倒仍有一些地方依然健在,或許已不復當年,沒有人留意感興趣。最近開始到不同的地區慢(漫)步,看看今天的景物,和當年的印象比較,能否勾起一些回憶,如果對自己有一種情意結的,以文字和圖片記錄,為自己和香港,保存一點記憶。
雖然我一直住九龍,但卻在荃灣讀中學,當時大部分同學都住區內,不少是公屋,例如附近的寶石樓,現已重建為寶石大廈,大窩口,福來邨,遠一點的如梨木樹村,石籬邨等。當時,新界和九龍,依然有個分別的。
沒有特別統計過,但感覺上,住福來邨的同學一定最多。當年,好像去別人家是很普通的事,有時下課後,一班人邊行邊談,然後他們各自回家,我再乘巴士回家。有時,其實也頗多時,索性上其中一個人的家繼續談,有些住鄰近的,甚至是同座的,也過來湊熱鬧。試過在午飯時間做訪,由於午飯時間有近個半鐘,大部分這些同學會走路回家吃飯,有些還騎單車。於是談得起勁時,直接叫我一起回家吃飯,也沒有通知母親,而伯母總是歡迎之至,經常說多個人多雙筷而已,我這些不懂人情世故的死靚仔,也就老實不客氣。回想起來,那幾年中學,吃過不少這樣的家常便飯,因此,對我來說,福來邨真有家的感覺。
所以,不像那些隔了幾十年沒再去的地方,我間中都會到荃灣,也走過福來邨附近,要知道,路德圍越來越旺,好像是掃街必去的地方,而福來邨就在旁邊,只是很久沒有走進,很仔細慢慢細看罷了。這天決定來好好一看,從地鐵站沿天橋,過了圖書館一直走到青山公路旁,這一邊才是變化最大。過了天橋回到地下,便是福來邨了。這條屋邨也是香港早期落成的,格局跟那些六十年代建成的一批差不多,都是夾雜兩三座低層樓宇。
這個是後來加進來的,以前應該是兒童遊樂場。背後是其中的低座樓宇。
從福來邨旁望向路德圍,似乎沒有甚麽特別,但一到晚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香味四溢,好像是另一個世界。
為甚麼有這樣的警告牌,好像在其他地方沒見過。
加了上蓋的行人通道,在雨天可能有些方便,但天氣熱時,又似乎有點焗,而且柱位極多,空間感也少了。
如果說地方看上去沒有以前的濶落,除了加建的一些設施之外,樹木長大了也好像佔去一些空間。康文處的地方,一定已改種幼身的樹種。
街鋪仍是舊屋邨的特色。
中秋節臨近,這些燈籠(楊桃和白兔)比以前的略細,但比某些地方出售的較大。
這個算不算是村入口?抑或只是停車場入口。
沙咀道球場有點今非昔比的感覺。
後記:福來邨屬於老邨,超過五十年歷史,據說當年不少在區內的工廠工人入住,其中的南豐紗廠是最大的一間。今天連它已經改成所謂的活化項目,我算去過兩三次,也說不出甚麼喜惡,會否再去,真的不置可否。福來邨不算很大,以前青山公路那邊未有建築物,覺得很開揚,現在連海壩街對面也有一座滿樂大廈,空間感自然被剝削,發展始終是硬道理。海壩街一直有數間學校,現在大致仍在,荃官(荃灣官立中學)雖然校舍環境不及我們,但區內校譽不錯。和我們曾經是多方面的競爭對手。不過,現在覺得隣近路德圍,環境不能算好。
但荃灣以前是新界地區(其實今日仍是),跟九龍香港的地區是有分別的,民風也較純樸,但地鐵開通之後,已是跟其他旺區沒有兩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沙咀道眾安街一帶走一走便明白。可惜的可能是,已沒有了自己的特色,一樣的商場,一樣的連鎖店,唯一的特色,就是地鐵站出來的九官格天橋!如果我要每天以這種方式出入,我肯定不會考慮在這邊居住。
通常,事情在改變之後,是很難走回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