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如果您是教育者或父母,請務必要看這本書。
圖片來源:金石堂

「你的表現令我刮目相看!」

「我真的以你為榮!」

「你做得很好!」

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幾句話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我從很久以前只要聽到或看到類似的話語,總是感覺怪怪的,看似稱讚但卻覺得講這句話的人帶著洋洋得意的態度,無論講些話的人是父母、老師或公眾人物,在我的感受裡會吐出這樣言語的人似乎自認為擁有比較崇高的地位,也認為被稱讚的人會得到鼓舞。

直到閱讀了岸見一郎的著作《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才更加肯定自己的不適適感其來有自,因為這樣的對話模式代表著兩個人是處於縱向關係,意即兩方處於不對等的地位,而這樣的論述在《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亦有諸多著墨,也認為有必要向所有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傳遞如何以「尊敬」的態度與孩子互動。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忍不住想反駁道「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本來就不是平等的,為什麼不能用「以上對下」的態度及語氣去互動呢?岸見一郎在書中表示「教導的一方」應該要對「受教導的一方」抱持著尊敬的態度,也就是說如實看待個人,而不試圖去改變或操控他人。或許看到這裡會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及父母的抗議,但我們可以先耐著性子去自省在教育孩子的心態上是否時常使用威嚇、責罵、懲罰的方式?卻很少去認真思考孩子的許多行為只是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及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所導致我們應該扮演的是從旁協助及引導的角色,而不是像馴獸師般以賞罰去訓練孩子

書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朝向「自立」發展,所以教導的一方應該是扮演「協助者」的角色而非「介入者」。但觀察現今的教育現況是老師及家長都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與學業,也被孩子的考試成績影響心情,其實這都是沒有認清到各自的課題分界。我可以明白許多老師或家長會說不去干涉孩子的課業實在太難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根本太過理想化而不切實際,但我必須要說以我自己的成長經驗來看,我的原生家庭確實落實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比如我的課業從來都是自行負責,父母完全沒有涉入,無論是學科或術科表現良好,也幾乎沒有聽過稱讚,當然成績不如預期的時候也沒有遭受過責罵與懲罰,我自己在多年後回想這一路的成長經驗發現我對於「競爭」毫不感興趣,自然也對於他人「稱讚」及「批評」的話語沒有什麼得失心,恰巧都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不謀而合。

而我們又為什麼要依循阿德勒心理學的模式呢?主要是關於「認同」的議題決定一個人是否能「自立」,也就是說我們若是凡事都要他人來決定我們的價值,那其實等同於「依賴」,即使長大成人擁有獨立的經歷能力,也不算真正的「自立」,所以如果我們有心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立」的人,在教育方面就該注意界限的拿捏,同時也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自然就不會動不動使出權威的手段,而這一切確實不容易做到,也有賴教導的一方從心態去嘗試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闡述的內容不僅可以讓我們學會愛與信任他人,也同時能提醒我們看清許多行為上的根本原因,可以自省也能更理解他人,這也是為什麼我極力推薦大家閱讀的原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吳淡如《這一生值得好好活》

【兒童繪本】爸爸總是有辦法

我們與精神疾病患者的距離或許比想像中的還要近:《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