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月球上的拉不拉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读《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后感(1)

月球上的拉不拉猪
·

近两个月来在家办公,顺便也利用空闲时间拿起高华教授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好好读一读。老实讲,前期阅读进度非常慢,在像我这样一个从小浸泡于内地教学体系中缓慢成长的普通青年眼中,其实书中的许多细节都是与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相左的。而后者是经历过高考洗礼,曾背诵千万遍以至于印在脑子被定义成“正确”的东西。这种不适感,大概是可以用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Cognitive Dissonance)来解释,就好像我一直以来自认为“知道的”是个菱形,而在阅读中得到的竟然是个正方形般颠覆认知,格格不入。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想了解我所生活的地方所谓“上层的逻辑”。既然不乏有人不断地在说另一些人想要效仿先辈,那我想:不妨就从这本书开始,深入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了解先辈们的所作所为吧。接下来梳理下就我目前读到的从领袖视角出发,关于党的前期历史的几大印象。

  1. “团结”印象。

对比着看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可以公开撕逼且掐得很难看的情况来说,党的前期就已经保持某种“团结一致”的整体氛围。尽管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实际操作上,没有办法做到让所有人都统一拥有“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思想,但党内至少维持住了表面的和谐。然而政治暗流的涌动,绝不将仅仅限于人物的内心深处,只火候上差的是时间的等待和时局的酝酿。这可以体现在毛泽东曾一路层层冲破邓发、任弼时、项英、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王明(排名可能不按严格的先后顺序)等多位前期重要决策者的影响力和政治地位,前期靠的是军事才干,后期靠的是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权,打破“言必称希腊”的以俄为师传统。尽管从结果来看,他拿到的好像是那种爽文小说男主大开金手指剧本,但一路升级的过程中不乏忍气吞声,甚至公开发表与自己心迹完全南辕北辙的言论来暂时附和党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尽管后者在现代党史中往往被选择性隐去)。我认为此刻毛的选择团结,是一种“不与党内多数正面冲突,暂时保存实力”的隐忍,也符合他在与国民党对抗中所选择的“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去到落后的农村,建设根据地,发展壮大红军规模与实力,不与国民党在大城市正面硬碰硬)相吻合。

然而历史也证明,当这种策略一旦为权力服务变了味,那将是“成也团结,败也团结”。后期我们也看到因其个人造势,势如排山倒海,引发强大的民间个人崇拜反而使一些真诚的”异议分子“在团结大旗下被打得头破血流。而这也不禁令人想起历史又是何曾的相似,在2020年的当下,由对武汉作家《方方日记》的批判,以至将其燃烧到对方方个人的抹黑,不正是也打着所谓的团结旗号吗?团结是个好东西,然而它只是一种“暂且搁置冲突,维持和平”的手段,并不能上纲上线甚至更进一步发展为“大是大非”的评判标准。

前两天正好也是“五四”的一百零一年周年纪念日。提到五四运动,好像很多海内外的学者都曾孜孜不倦地研究过这个历史时期,它究竟有什么吸引力呢?我想可能那个时候既产生了“青年觉醒”,又反映了“德、赛”两位先生的文化反思,更是时局动荡、各方势力参杂下带来一如“百家争鸣”的复杂美感给了学究们解读多重视角的路径与快感。那为什么选择五四运动作为一个重要节点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发端和成长?不难发现,“五四”所高举的“民主和科学”,尤其前者,似乎渐渐被后期的团结风向所淡化。那么民主和团结冲突吗?这里有两种情况:若是民主,那么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何必为了维持表面上虚假的团结而暗不做声,做那个“沉默的大多数”?但又若是民主,少数派自然是要团结在多数派中,又何必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徒劳无功?

在毛泽东后期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将“新民主主义文化”定义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更是解释道“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是民主的”,乍一看确实能够自圆其说、唬住人心。然而这个“大众”如何选定?“民主”的细节如何落实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有空间说说心里话,而免遭训诫甚至字面意义上的“肉体消灭”?当然,不止那个时期的中国,相似的历史早在苏联就已经上演,这也是《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令我感到这本书不忍卒读的原因:早在中学课本定格为“正确”的严肃历史,扒开一看竟是与和平年代相去甚远的满目疮痍,确实是读来难受。当然,“民主”这个向来单刀直入的爽词,作为某种政治信仰,求全责备地看确实带着某种简单粗暴的意味。而在那些看似“平民主义”的美国民主选举中,有多少精英势力混杂其中,联合所谓的“大众传播”魔法棒来操纵民意?也不得而知。

由“团结”印象引伸到关于“共式民主”的我的粗浅的思考和疑惑,那就抛砖引玉,暂且写到这里吧。(未完待续)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