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atrickWo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

PatrickWong
·
·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隨著開放打工度假的國家越來越多,這問題至今仍是個大哉問,網路上如果翻開網路上的許多心得文,也沒有一面倒的答案(主流還是負面偏多)。對已經投身職場的社會人士而言,這卻是最大的包袱與焦慮點,畢竟出國打工去,就代表著與台灣職場的脫鉤,造成職涯斷層,難保打工回來後,要面臨重新累積資歷、重新爬官階以及薪資倒退幾年的水準。

但是過了打工度假的年紀後,是連想去的機會都沒有了。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這沒有絕對的答案,這篇文章單純分享自己在面試時,常被問到澳洲打工度假的幾個問題,以及自己的回應方式。

文章接下來的內容,主要給兩種人作為參考:

  1. 猶豫去打工度假的人:我在面試遇到的問題,或許也是你害怕遇到的問題,你可以以終為始帶著這些問題去打工度假,相信你在過程中會找到答案的。
  2. 已經打工度假回來的人:面試卻一直被挑戰、被質疑打工度假的意義,或許你該好好沉澱下來,換個角度去看待自己那段時光的所作所為,並重新裝飾到你的履歷跟自傳上,並在面試時好好表現、陳述出來。
每段人生經歷都有它的意義存在,那些未被發現的光芒,想讓別人看到,就必須自己先琢磨琢磨它

關於自己的遭遇

不論是網上心得或是澳洲社團,不時會看到背包客回到台灣的職場後,適應不良的抱怨;以及面試的時候,打工度假的經歷被否定的辛酸。

面試好幾間公司,只有一位面試官對我的澳洲打工經驗持負面態度,即便我如何說明,他就是那副「去澳洲浪費人生」的嘴臉(我才覺得跟你面試是在浪費我時間),帶著偏見的情況下,不想聽、也聽不進去澳洲給我的視野與歷練(也不知道找我面試幹嘛,是專門請我去被打臉嗎?)。

這種人就不用浪費口舌,傷身傷神又傷喉嚨,與其改變他,不如趕快結束面試,找下一個伯樂。除此之外,每一位(或多位)面試官,都對我澳洲打工的經歷表示贊同。

接下來,針對面試常遇到的問題,將會一一敘述自己的回答:

  1. 是否排斥外派或海外出差?
  2. 打工度假無法提升你的專業能力,還讓自已的職涯晚起步,不覺得浪費時間嗎?
  3. 打工度假這麼久,英文應該進步很多吧?
  4. 我們公司要一個很會採番茄的人幹嘛?我們又不是種番茄的。
  5. 澳洲打工度假最大的收穫?

是否排斥外派或海外出差?

不害怕外派,如果真有外派機會,對於公司給予的資源,一定會格外珍惜。

這是我的一個超級殺手鐧,當我丟出這句話,通常面試官都會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

怎麼說呢?因為去澳洲打工,從簽證、機票、保險、開戶頭、稅號、買車、找房、找工作,通通都要自己來;但如果以公司派我到國外去,我不需要煩惱生活的大小事,公司都會事先幫我安排好了,我只要飛過去就能直接上工。

有了澳洲打工的這段經歷,對於公司外派給予的資源,我會覺得無比幸福,也會格外珍惜。

有公司當後盾,讓我無後顧之憂,更能專心在工作上。

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很多主管對打工渡假的印象,都以為是「台灣外勞的翻版」(台灣仲介跟當地仲介對接)來看待,澳洲打工只是變成台灣跟澳洲當地的仲介跟企業對接,殊不知到了當地,其實什麼都得自己來。

因此會這樣說,主要是為了扭轉他們對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

相信我,當你的面試官有點年紀,對打工度假有些偏見,身邊也都沒有打工度假過的同事,聽到你在澳洲是這樣過來的,都會有「我以為澳洲打工就是簽證辦好,就直接飛過去工作了」這樣吃驚的反應。

有了上面的印象翻轉後,再將自己的經驗連結到公司的議題上,面試官自然就能接受。因此即便應徵的職務沒有提到外派,我也會刻意將話題繞道這議題上,讓他們翻轉對於打工度假的印象跟看法。

只能說這招攻無不克阿!還沒有一個面試官聽完不默默點頭認同的。

有些面試官會覺得去澳洲打工的,都是逃避現實的爛草莓,所以將自己在澳洲所面臨的種種困難,透過外派的議題帶出來,除了開頭釣面試官胃口,也是翻轉面試官對於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

打工度假無法提升你的專業能力,還讓自已的職涯晚起步,不覺得浪費時間嗎?

這部分我有三種回答方式,視面試狀況而定。

  1. 承認自己在澳洲學不到專業能力,但看到了不同面貌的生活方式,重點是在打工度假的過程中,學到了軟實力:勇於面對挑戰(全英文生活)、勇於嘗試(掃街投履歷、買車、仲介)、抗壓性強(澳洲從零開始,回到外派的回答上)、還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各國背包客)。
面試官會針對回答,挑幾個重點詢問原因:怎麼樣的生活方式?為什麼勇於面對挑戰?為什麼抗壓性強?為什麼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所以回答的設計上,就是針對自己回答得出來的名詞放進去,就不會有講空話的問題發生。

2. 打工或許無法累積我的專業能力,但我認真看待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每個人生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軟實力,而自己認真的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像是替代役擔任管理幹部(拿出自己的證書)、在澳洲採番茄採到當年度全公司第一名(拿出公司頒發的獎狀)、離開時甚至獲得主管的推薦信(主管用他的聲譽為我擔保)。

對於新鮮人而言,與其說公司看中的是專業能力(新人沒經驗,沒專業可言),更不如說是看中新鮮人的態度以及未來的潛力吧?

每一段我放進履歷的人生經歷,都有它意義的存在,沒有所謂浪費時間的問題,起碼知道自己不願意一輩子做勞力活

若我的人生經歷少了其中了一段,或許我就沒機會坐在這裡,而是第一階段就被人資給刷掉了。

如果是入社會有些年資的人,可能無法用上述的方法說,但是如果改成:
每一段人生經驗都是當作職涯看待,雖然這段期間沒累積專業技能,但在打工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軟實力(列舉bla bla bla...),然後跳到外派的看法,會讓面試官覺得自己還是有在為未來著想(還有印象翻轉)。

不論怎樣的回答,都要考慮到會被面試官問到細節的狀況,因為面試官對澳洲不熟,對你在澳洲面臨的種種沒概念,也沒有你在澳洲所獲得的人生體悟,可以換句話說、修飾,激起面試官的興趣,但不要浮誇,要據實回答,讓面試官對你有興趣,再把話題帶到熟悉的澳洲領域中。

至於第三個回答,比較跟澳洲沒關係,若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3. 經濟學中有個邊際效益遞減的理論,最常被大家舉的就是吃飯的例子:一碗八分飽、兩碗剛好、三碗有點撐、四碗跟屎一樣。職涯也是一樣,短期來看或許我會少別人一、兩年的歷練;放到長期來看,在同個領域中提升專業技能,終會面臨成長的極限值,因此同樣50歲的兩個人,即便年輕時少了這兩年的歷練,跟其他同行的專業能力差異也不會太多。

打工度假這麼久,英文應該進步很多吧?

連親朋好友都會有的迷思,何況是面試官呢?

有些職位要求英文能力較高,甚至是要求要在英語系國家待過至少一年以上。自己多益690分,不代表自己英文有中等水準,充其量只是比較會考試而已(自己在英文能力都寫中等程度而已),即便去了澳洲,也不認為自己英文有變得多厲害。

澳洲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光是自己待的番茄場,除了當地的澳洲主管,也有拿了PR的各國人種,以及來自越南、日本、馬來西亞、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背包客,大家英文能力也不同,口音也不盡相同,所以我不認為自己的英文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聽力因為工作環境,聽了許多口音後,比較不會去在意英文發音的問題,反倒是習慣成自然。

我們公司要一個很會採番茄的人幹嘛?我們又不是種番茄的。

根據每個背包客在澳洲打工經驗不同,面試官可能會有不同問題,肉廠可能就會變成:部門要一個很會切肉的人要幹嘛?Bla Bla Bla…。

有些面試官會拿自己在澳洲的成就當笑話問,這時候要懂得舉一反三,而不是尷尬或惱羞在那。像自己都說:

別人採番茄都是靠一根脊椎跟健壯的四肢,但我靠的是一顆大腦還有思考「如何將過去所學應用到工作中」,所以我就專注在許多細節上(如何運用工管與企管所學),甚至是將自己的採果的心得寫成文章分享在網路上(秀出Medium),最後獲得一年一度的殊榮(再次秀獎狀)。

針對自己在澳洲的成就,有一套自己的心法(人格特質或是待人處世),不一定要是工作,只要有點成就,就把其中的軟實力拿出來說嘴(像是專研細節、耐心、善於溝通等)。

澳洲打工度假最大的收穫?

在沒有朋友、家人的幫助下,竭盡自己所能,在陌生的國度中用破英文生活了一年多,考驗自己如何將知識學以致用。

面試重點

回答沒有定式,面試只要開始問到澳洲打工的經歷,首要議題就是改變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所以如果第一題問我澳洲打工的最大收穫是什麼,我的起手式都要想辦法把外派的回答丟出來,然後接下來一段間,整著面試走向都會在我的澳洲主場內。

人生遇到最大的困難?澳洲從零開始bla bla bla…。
人生最有成就的事?在澳洲獨立生活bla bla bla…。
讀研究所對人生有幫助?我在澳洲賣資訊bla bla bla…。
澳洲帶給你什麼改變?澳洲從零開始、獲得的軟實力bla bla bla…。
怎麼認為自己適合這職位?我在澳洲某段經歷bla bla bla…。

澳洲打工度假是我人生經歷中最近期的事,也是履歷上經歷欄的第一列,因此更容易被放大檢視。所以面試官很多問題都能連結到澳洲打工度假、再將話題帶到過程中如何發揮自己過去所學,最後再串回這段經歷如何內化為自己的養分,以及跟應徵的職位有何共鳴。

面對打工度假的態度

很多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態度都是中立(或負面)居多,如果自己遇到上述問題又說不出個所以然,自然又會加深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

就跟有些面試官喜歡詢問新鮮人,大學四年學到什麼,有些人卻答不上來,自然就會被貼上讀大學浪費時間,或是「學歷無用論」的說詞,碰壁久了,連自己都信了。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學校的問題呢?不是讀大學沒有用,而是「給這個人」讀大學沒用。

打工渡假也是同道理,不論這段經歷獲得的東西是否跟職場相關聯,總是有故事能說嘴的(在澳洲從零開始,活著回到台灣就是一件很厲害的事),只是有沒有用心體會每一段經歷,不然就跟大學一樣,被社會質疑浪費時間去打工度假,回台灣後,職涯中斷又只好清零開始。

所以打工渡假浪費時間?!是人的問題?還是打工渡假本身有問題?不是打工度假沒用,而是去打工的人沒在替自己的人生著想跟負責。

成年人了,多替自己想想也不是件什麼壞事。

結語

回到最初的問題: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定是加分多於減分!前提是要讓別人覺得這段旅程不是毫無收穫之前,還是回歸到自己的心態上,回想當初為什麼去打工度假的初衷,以及重新梳理這段人生經歷,對自己有什麼實質影響,賦予這段異國冒險意義何在。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人生被否定。

如何化劣勢於優勢,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每一段人生經歷,

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讀大學沒用、打工度假就是荒廢人生,憑什麼要別人覺得你是塊待琢磨的璞玉呢?

常聽到有人打工渡假是為了開眼界、認識這世界,但回到台灣後還是遵循二十年來的習慣,過著打工度假前的生活,看不出打工度假帶對他有什麼本質上的改變。或許,該重新思考打工度假對自己人生意義跟轉折、有什麼實質影響,自已又想做些改變什麼才是。

文末,送給各位讀者一句影響我很深的人生觀: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

只有重視自己的每段人生經歷、對自己的每段人生賦予意義,才會知道怎麼去譜出自己的人生故事,才不會被別人看輕自己。

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面試經驗,能對於猶豫要不要去打工度假的人,或是已經回來的人,給予些許勇氣與幫助。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