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與中國的國際政治關係(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近代)
***上半部份可參閱個人頁面***
以下中蘇間的互動,直至蘇聯崩解之前,都是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展開外交關係。
進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我決定將這裡分成三個進程,蜜月期,交惡期,緩和期。
首先是蜜月期,先前提到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是前朝遺物,雙方馬上同意,予以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會撤除一些在中國東北的軍隊及給予當時中國一些經濟上的實質援助。中國當時就奉「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全面靠攏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
接下來就到了交惡期,俗語說:「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兩者從中共剛堀起的時候已經產生了嫌隙。有指史達林的路線與毛澤東的路線不一,翻查一些文獻後,可以看見毛澤東是有意挑戰蘇聯模式。以下是陳永發的《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中的一段話用作援引:
「一九五八年毛澤東提出超英趕美的號召,基本上就是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經驗的批評和挑戰,顯示中共決心另外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不論主觀上毛澤東是如何想的,他決定採取大躍進的總路線,實行人民公社,便是對蘇聯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霸權地位提出公開挑戰。」
當時蘇聯的領導人是赫魯雪夫,意識到中國的異狀,蘇聯開始收回對中國的援助,亦不對當時中國第二次的五年計劃提供任何幫助,而中國當然面臨空前困境,出現三年困難時期,兩國關係更為惡劣。
雖然赫魯曉夫在1964年下台,但兩國仍因為意識形態上存在分歧,關係直到1980年代因為中美建交,蘇聯急於要向中國重拾友好,這時候才進入緩和期。而顯示友好的方法亦是不外乎在蒙古問題上動腦筋,蘇聯在當時就減少了大量在當地的軍隊及軍事行動以換取兩國的關係正常化。而1989年,戈巴卓夫訪華,得而體現了這點。
而其後蘇聯解體,但那些問題仍然存在。俄羅斯要繼續與中國進行溝通。最終,邊境問題要到2004年,普京訪華期間簽署了《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才得而正式解決。俄國轉讓阿巴該圖洲渚一部分、整個銀龍島、大約半個黑瞎子島以及部分鄰近河島予中國。這個阻礙兩者關係發展的最大實質問題終於得到妥善處理。